
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
——《三国演义》欣赏(三十)
文/乐天(张志江)
二百四十六
夷陵之战(42)
东吴反攻⒅
——三足鼎立(押送韵)
鸟尽弓藏入夜钟,
风清茶美偷归梦。
盈樽鼎立忍须臾,
满眼功名轻断送。
注:①从第三十一期起,诗中不再标注用韵;②“三足鼎立”,夷陵之战以东吴完胜,而成三足鼎立之势。在经历了赤壁、官渡、夷陵三大战役之后,东汉十三州曹魏得其九州,占天下十分之六七;吴得三州;蜀得一州。吴蜀无法单独与魏抗衡,两国唇齿相依,形成了南北均势。
二百四十七
夷陵之战(43)
东吴反攻⒆
——经典之战(押霁韵)
兵家自古重经邦,
号令回天才济世。
涉险无忧久太平,
临危一笑多奇计。
注:“经典之战”,夷陵之战堪称经典和完美。这是一场典型的以少胜多、积极防御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战略影响。夷陵之战,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的又一次重大挫折,失去了再次进攻东吴的能力。反观东吴,通过这场战争占据了荆州,增强了国力和军力,巩固了在长江中下游的控制权,在三国格局中占据了更为有利的位置。
二百四十八
广陵之战①
——拒子为质(押真韵)
承欢作质方知痛,
抱恨难平不见亲。
本是东吴人上帝,
何堪北魏事微臣。
注:“拒子为质”,公元222年,吴名义上还是魏的附庸。曹丕要求孙权,把太子登送到魏国为质,遭到了孙权的拒绝。曹丕于是亲督三路大军伐吴;“事”,做。
二百四十九
广陵之战②
——辛毗进谏(押麌韵)
不纳忠言误众生,
惟愁惠化悲天下。
人将宠辱作垣墙,
我视功名如粪土。
注:“直言进谏”,曹丕执意讨伐东吴。曾辅佐曹魏三代帝王的重臣辛毗,直言陈述利弊,劝曹丕暂时放弃征讨东吴。
二百五十
广陵之战③
——不该发生的战争(押元韵)
自信兵戎终有恙,
谁言造化岂无痕。
平生恍若花初谢,
末路茫然日欲昏。
注:“不该发生的战争”,广陵之战,是曹丕草率发动的一场不该发动的战争。吴蜀夷陵之战中,东吴门户洞开,全力抗蜀。而曹丕却错过了刘备多次暗示,误纳孙权称臣的缓兵之计,痛失战机。
二百五十一
广陵之战④
——妙哉刘晔(押寘韵)
料事如神论道难,
忧时尚父经邦易。
空悲末路各浮沉,
屡见中兴非势利。
注:“妙哉刘晔”,刘晔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曹操的亲信智囊,曹丕称帝后任命其为侍中。刘晔屡向曹丕献计策,譬如:不能重用孟达、与蜀一起伐吴。蜀军全线溃退后,谏言曹丕暂缓伐吴,伐则必败。但均未被采纳,结果正如刘晔所料。
二百五十二
广陵之战⑤
(东路军)大破吴军(押缉韵)
虎啸江东鬼亦惊,
龙吟吴下翁终泣。
愁随鼓角望中平,
马踏关山天际立。
注:“大破吴军”,战争初期,东路魏军曹休所部大破吴军,吴军全线溃败。但对于整个战役而言,这却是微不足道的。
二百五十三
广陵之战⑥
(西路军)吴江陵险陷(押阳韵)
虎豹伏林弦上箭,
蛟龙出海槛中羊。
征帆鼓棹谁家去,
倦枕抽身甚处藏。
注:“吴江陵险陷”,西路魏军曹真所部,击败吴将孙盛、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江陵。但这场错误的战争,处处都暗含杀机。
二百五十四
广陵之战⑦
(中路军)蒋济施计(押灰韵)
相貌无奇三界外,
威名自在九天来。
常言得见无穷计,
大业方知不世才。
注:蒋济,兼资文武,辅佐四曹,是曹魏每言必中的“大预言家”。中路吴军主将朱桓,中魏将蒋济之计,导致濡须坞仅剩五千人对阵曹仁数万主力。
二百五十五
广陵之战⑧
全线溃败(押翰韵)
骤雨狂风杀气寒,
惊雷骇浪烽烟乱。
游魂不奈鼓钟空,
朽骨无端香火断。
注:“全线溃败”,魏三路大军在初期取得小胜后,突遇恶劣天气及病疫,军心浮动,士气低迷。外加吴军殊死抵抗,无奈撤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