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98)——破柱除奸
——洛阳白江永撰文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弟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
李膺(110年——169年),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今属河南襄城县)人。东汉时期名士、官员,太尉李修之孙、赵国相李益之子。
“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都尊崇荀淑为师。荀淑(83年——149年),字季和,为郎陵侯相,颍川颍阴人(今河南省许昌市)人。汉和帝至汉桓帝时人物,以品行高洁著称。陈寔(公元104年-187年),字仲弓,谥号文范先生,颍川郡许县(今鄢陵县柏梁镇漆井村)人。东汉著名贤士,历史上的思想道德典范。
荀翌是荀淑的侄子。汉灵帝时,海内追求高风亮节的人便互相标榜,为天下名士定出标号。以荀翌为士人领袖,与李膺 、杜密 、王畅 、刘佑、魏朗 、赵典、朱宇同为“八俊”。
“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李膺最初被举为孝廉,又被司徒胡广征辟,举高第。后升任青州刺史,青州的郡守县令都害怕李膺的严明,大多在听到他来青州的消息后就弃官而走了。
“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廷熹二年征,再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藏罪狼籍,郡舍溷轩有奇巧,乃载之以归。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
李膺后来再次升官,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当时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长,贪婪残暴,无法无天,竟然杀害孕妇,他听说李膺的威严,于是畏罪逃回京师,躲在张让家的夹柱中。李膺知道后,率领吏卒拆破夹柱捉拿了张朔,将其交付洛阳县的监狱。
张让见其弟被李膺抓走了,知道此去凶多吉少,急忙强打起精神,跑进皇宫,向桓帝哭诉其弟受到了冤屈,诬告李膺不分清红皂白,就闯入家中抓人。桓帝听完后,随即下诏要李膺入宫。 李膺抓住张朔后,立即把他送到狱中审讯,录取口供。张朔在铁的事实面前,一一承认了自己所犯的罪,李膺正准备起草文告判张朔死刑,就接到桓帝的诏令。李膺心里明白,这一切肯定是张让在桓帝面前搞的鬼,他暗下决心,决不能让凶徒逍遥法外!“把凶徒张朔立即正法!”李膺大声命令狱卒。不一会儿,他见张朔已被处死,这才放心地进宫上殿。
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是时朝廷日乱,纲纪颓弛,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当时朝廷一天天混乱,纲纪颓废,李膺独自坚持自己的节操,保持自己的好名声。士人有被他接纳的,称为“登龙门”。李膺的洁身自好,足以成为当时天下人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