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咱们去西安易俗社看礼泉小戏去”!
(新闻特写/李含辛)
西安,一转身,就是千年!
有道是,外国人没到西安,就等于没到过中国!
西安,这座千年古都,在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日新月异,昂首阔步,走向世界!
忽然,在这春风浩荡的三月天,崇信剧社“礼泉小戏”一夜之间却在古城出尽了风头:
本来小戏开演时间定在下午两点,可是,一大早,好多戏迷朋友不由自主鬼使神差地往易俗社剧场处聚集,生怕来晚了争不下一个好位置。
有一个七十九岁的老人,平时坐在轮椅上,前一段时间倒春寒,腿脚不利索,雪上加霜。他老伴说,在家里,“没少给我脸色和气受,一听说礼泉小戏,竟然腿都不疼了,嚷嚷着要来”!
一个七十刚过,看上去精神矍铄的小老头,一见剧组人员就滔滔不绝,“我年轻时下乡在礼泉骏马马里大队,我当知青那几年,在农闲时间,在田间地头,还演过小戏哩”。
一个大学毕业分配到宝鸡的礼泉娃,听到礼泉小戏在西安易俗社展演,不管三七二十一,拉上几个西府伙计驾车一路狂奔,路上便收到超速的信息罚单,仍高兴的像个孩子。
大家都知道,西安地铁一号线,拉近了两地人民的距离,往日,人们或上班,或旅游,或去回民街咥美食,或走亲访友……来去匆匆,但是这几天,车厢热闹非凡,都一个话题,崇信剧社礼泉小戏!说者得有滋有味,听者聚精会神。
是的,崇信剧社,礼泉小戏,在咸阳太有名气了,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男女老少,深入人心;是的,正如一位老兄所言,地铁一号线,这几天俨然成了“礼泉小戏”专列了!
三月十一号下午,正在演出期间,西安的戏迷送上“热烈欢迎礼泉小戏西安展演”的巨额横幅。
来自三秦大地各地的网红,像发现了新大陆,一丝不苟,实况转播给各自的家人们,生怕漏掉一个细微的镜头。
这一天,礼泉县委宣传部派的记者同志到了,咸阳广播电视台的同志到了,他们带着咸阳和礼泉党和政府部门的关心,带着家乡父老的期望来到了演出现场。
三月十一号,崇信剧社依旧约法三章,奉献了三个“礼泉小戏”。
《狗蛋的婚事》,根据咸阳市政府干部崔宏建的同名短篇小说创作。崔家村贫困户狗蛋,少年丧父,母亲守寡将其养大,从小娇生惯养,宠爱有加,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贪图好乐的坏习性;到了入学年龄,更是游手好闲不爱读书,打架斗殴迟到旷课,小学没有读完,就到社会上和一些流氓混混偷鸡摸狗,不务正业,好吃懒做进赌场,不讲卫生,不修边幅,周身坏毛病,人见人嫌,骂他是个坏东西,对生人还动脚动手,三十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成了“男光棍”。多少年来,村上历任干部也拿他没有办法,时年村上新来的党的第一书记崔书记,自告奋勇当了狗蛋的扶贫对象。第一次自掏腰包,买了青年人喜爱吃的食品进了家门,问寒嘘暖,帮助打扫卫生,对待狗蛋像亲兄弟一样关爱,鼓励他积极向上,劝他先养羊,他切火怕受累拒绝了,以后又叫他去县上参加技术培训,帮他联系工作,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让他树立了尽快脱贫的信念,改掉了过去的不良做法,成为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对社会有担待的新青年。崔书记又暗地里给他做媒,帮他娶上了媳妇,组成了新家。党的好政策给狗蛋带来辉煌和希望,党的第一书记帮他过上了幸福生活,好梦成真。
《张开打眼》,农村青年夫妇,张开和荷花。由于没有文化,缺乏技术,经济困难,日子不好过,经常吵架。荷花负气出走, 一个人在外求生,八年没有回家。张开在党和政府扶贫政策关怀下 ,参加精准扶贫培训班,学到电工技术,脱了贫过上了富裕生活,一次他走村串乡揽活中,巧遇八年出走的媳妇荷花,两人诉说了各自的创业经历,演绎了一段酸辣苦甜,夫妻团圆的感人故事。该剧旨在揭示一个道理:穷人,家庭破裂,富,家庭和美幸福。真是:
过去家贫日子穷
你嫌我怨把气生
多亏党把温暖送
扶贫资金发手中
有了技术能致富
感谢党的大恩情
夫妻拧成一股绳
同奔小康致富路
礼泉小戏《biangbiang面》:一介秀才,家境贫寒,类试不中,穷困潦倒,游走异乡,靠卖字为生。一日来到咸阳古城,风雪交加,冰天雪地,衣不遮体,饥肠辘辘 ,首先看到了细柳营,逛了韭泽滩,走过咸阳桥,来到凤凰台。biangbiang面的声响,和一股香气扑鼻而来,落魄秀才忍不住涎水直流。朝响声走来,原来是一家面馆。秀才走进面馆,大声喊道,我要吃面。面妈迎上,啥风把你吹来了,秀才说是biangbiang声和油泼辣子肉臊子味道,赶快先给我捞一碗。面妈喊辣妹上面。辣妹即刻端面送秀才,秀才“一阵狼吞虎咽,三刻碗底现。”饭饱食足,一摸兜里没钱,睁大双眼瞅着辣妹说,我兜里没有钱了。辣妹喊话叫来面妈,面码说没有钱就拿擀面杖上。秀才躲过说,秀才握笔的手挨不起那家伙。面妈不听执意要打,辣妹拉住面妈,他也怪可怜。面妈说,不打就报官,秀才说我拿力气换。面妈说我做面不需要写字人。秀才问面妈这面叫什么名字这么好吃。面妈说biangbiang面是我自己安。秀才说我写个“biang”字叫你看。面妈“你把牛皮吹上天”。秀才沉思一会,触景生情,口里念叨“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一个“biang”字写出来了。辣妹看了首先喜出望外,面妈更是赞不绝口,认为这个字写得好,汉字里面排前方。秀才终于松辽一口气。结局是秀才留在面馆,辣妹嫁给秀才。咸阳biangbiang面名声远,传遍关中到外边。
伴随着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当西安戏迷将巨幅横幅“热烈欢迎崇信剧社礼泉小戏西安展演”送到舞台上,把这次礼泉小戏走红古城西安的气氛推向到了高潮!
这一天,西安人民,等老太久太久。
众所周知,戏剧舞台上,演的帝王将相巨多,古装戏巨多。就连易俗社方言剧场背景墙上四个字“出将入相”,都未能免俗,可见人们早已司空见惯。
这一天,广大人民群众,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舞台上,可以演寻常百姓家长里短,可以演大千世界形形色色,可以演反腐倡廉,可以演扶贫攻坚……
如此接地气,她不是满汉全席,她不是南北大餐,她就是咱陕西的羊肉泡馍,秦镇米皮,肉夹馍,岐山臊子面,特别过瘾的礼泉烙面,陕北的洋芋擦擦,闻名遐迩的淳化饸络。
如此迷人,礼泉小戏,她就是戏剧舞台上的“小品”,她就是绘画艺术上的“漫画”,充满生活气息,扎根人民群众,富含哲理,引人深思,让人捧腹大笑。
有一个扎心的现实,数据显示,现在报刊杂志延苟残喘,征订率急剧下降,有的干脆关门大吉,电视新闻越来越没人看了,问题出在哪里?根本原因就是距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愈来愈远。
礼泉小戏,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走,咱到西安易俗社看戏去”!
【作者简介】
李含辛,礼泉人,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化传播协会研究员,西咸新区作协监事,咸阳文学院理事,咸阳市楹联家协会会员。做的中小学教师七八年,先后在步长集团、西安东科药业集团担任宣传部长、总经理助理、书记兼法务总监二十余年。资深文学爱好者,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心安理得,不屑混迹江湖,懒得出书留芳(喜欢,就百度李含辛),仗剑天涯,期望“漫画小品文”、诗(打油诗)词歌赋楹联能够深入君心。路遥知马里,日久见含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