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碧水大禹功
郑焕清
一

长江,带着青藏高原千年冰雪,穿越云贵大川,披着三峡风光,浩浩汤汤3000公里奔来江城武汉。汉江裹着秦岭秋霜冬雪,携带巴山夜雨晨风,蜿蜒跌宕1600公里赶到大别山下(汉阳龟山)汇入长江。两条巨龙如一对亘古恋侣,不远千里万里奔来合抱交欢,相拥着奔赴辽阔海洋。
这两江交汇的天下壮观,这地老天荒的相恋相拥,是谁缔造?司马迁说是大禹缔造。《史记·夏本纪》载,大禹治水吸取父鲧教训,改堵为疏。“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导九派,划九州”,开天辟地,继承舜帝禅让,建立夏王朝,开启中华民族国家形态的活水源头。
大禹是民族的神,更是江汉的神。《尚书·禹贡》等书说“禹乘四载,随山刋木,导水至大别”。“西则岷蜀襄沔众流聚焉,南则衡湘洞庭巨浸汇焉”。“禹导潘冢,以深其源,至荆山内方旨其流。使由大别以入江,逐江汉朝宗于海”。可见长江汉水都是大禹凿江导流,引滔滔洪水到龟山前融汇一体,朝大海奔去。
《左传·昭公元年》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没有大禹,我们可能还是鱼啊。没有大禹就没有神州山河气象,就没有武汉天地灵气。
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这些远古传来的神话,惟有大禹治水太切国计民生,并经太史公如椽巨笔,成为言之凿凿的信史。“禹凿龙门”“禹逐江汉朝宗于海”“禹导九派,划九州”…一个游移的神话英雄成为民族精神图腾,融入华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治水篇章以浓郁浪漫色彩进入历史视野,中国人防水治水由此拉开波澜壮阔的序幕。

二
水是生命之源,江河是文明之源。长江黄河共同滋养了中华民族,铸就中国形象,孕育出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
仅一条长江就养育了18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南水北调后远超此数),经济总量占全国40%。河姆渡炭化水稻,马家浜纺布残片,屈家岭陶塑玉器,三星堆青铜神树…众多数千年前的文化遗存不断揭示长江文明源远流长。
长江汉水诞育了武汉,因江水浩荡,烟霞万里,才有两江汇百川洪流,一楼聚三楚雄风的天下胜景。因江流九派,位居要津,自古就是军事重镇。因通江达海,商贾云集,唐宋已是江南都会。清代以降,武汉一直是位居前列的经济中心。
从屈子行吟到崔颢题诗,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到李白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到伟人毛泽东“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长江汉水始终是城市文明血脉和文化的灵感源泉。
然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滔滔两江水也无数次给城市灭顶之灾。“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洪水之患,莫过武汉”。
洪水灾难最早见诸文字是汉高后吕雉八年(前180),“激流高一丈,白沙淤九尺。夏口流两千余家”。南北朝400年间无数次洪水泛滥,“平地三尺浪,风影徒高楼”“漂民舍无数”。从唐末到民初,有记载的大水117次,平均10年一次。明末大洪水期,“饥民四散,饿殍遍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连续两年大洪水,“汉水不消江水涨,人家百万水中萍。”1931年大水最为惨烈,三镇尽成泽国,城市精华摧毁殆尽,死亡3600多人,“浮尸漂流,疫病肆虐,惨不忍睹”…
洪水如达摩克利斯剑始终高悬在武汉头顶之上。降暴龙,抗洪水,保两江安澜,成为千年重中之重。人与水的缠绵争斗在此演绎惊天动地的故事,“飘浮在长江上的城市”,无数次冲刷与重组塑造出刚劲不拔的城市韧性和豪放浪漫的文化气韵。

防汛汉口江滩的防洪纪念碑警示人们长江防汛不可少
三
人类史是与水共生又与水抗争的历史。“地球结束冰河期,雪消融,雨连绵,遍地泽国,人类悲壮的记忆由此开篇…世界各地不约而同涌现出洪水神话…惟有诞育于长江黄河之滨的万古绝唱—‘鲧禹治水’鸣奏出抗御天灾,整治山河的强音,展现了中华先民劲拔不屈的风骨和巧夺天工的智慧。”史学家冯天瑜先生在汉阳大禹神话园的题序高扬了大禹治水的伟大精神。
自古以来治水功臣便是国家英雄,大禹治水,成为万世宗圣。“天下第一循吏”楚国令尹孙叔敖修建期思陂、芍陂、云梦渠,比都江堰工程早350年。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成就“天府之国”,至今仍在发挥重大作用。明代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誉为“千古治黄第一人”…这些伟大名字镌刻在历史巨碑之上。
在武汉治水史上,唐代鄂岳观察使崔郾第一次主持修建鄂州大堤,“长堤御洪水,民富乐安康”,为后世铭记。明末忠臣熊廷弼变卖家产捐千金,募万金,修建60里武金大堤。江夏有熊廷弼公园纪念斯人。清末重臣张之洞,先后修建武泰堤、张公堤,筑起较完整的堤防体系,被誉为“武汉再造之父”。
善治水者能治国,治从水从台。治水名臣多是治国能臣。但真正继承大禹牺牲奋斗精神,创造治水奇迹的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
1954年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武汉关最高水位29.89米,秒流量7万立方米,三个月泾流5500亿立方,是1931年和1949年大洪水的总和。30万军民昼夜奋战,周恩来总理亲临一线指挥,全国人民鼎力相助,荆江三次无私分洪…奋战百天,终于战胜洪水。毛泽东主席专电:“庆贺武汉人民战胜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1998年发生百年来第二大洪水。党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副总理亲临汉口龙王庙一线指挥,各级领导险段督战,党员干部奋勇当先,“严防死守,人在堤在”,保住了武汉段两江大堤安全,保护了千万市民。
历史是一面镜子,自然灾害最能检验政党、制度的品质与力量。1931年洪水告急时,湖北省政府主席何成濬,督军徐源泉,武汉警备司令夏斗寅等牌战正酣,闻汛后漠然视之,“不要紧,看着办吧”。丹水池江堤溃口,汉口市长何葆华却说,“慌什么,不是有铁路可挡水么”。三镇沦陷后不是积极救灾,而是设坛祈神保佑。
98抗洪,笔者作为市某机关抗洪抢险队长,在武金堤值守40多天,目睹惊心动魄的抗洪过程,深深感动于党和政府闻汛而动的使命担当和号令如山的强大组织能力,感动于全市军民英勇无畏,敢战必胜的坚定战斗意志,感动于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无私奉献的团结奋斗精神。两次抗洪立起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不朽丰碑。

四
山河依旧在,江汉几度新。江河文明虽早已让渡于海洋文明,但江河湖泊仍然是我们生命的乳液,防水治水仍然是须臾不可懈怠的考题。千年抗洪史是认识水的特性,认识冮河自然规律,不断提升防水治水能力的历史。进入21世纪,长江防水治水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移山填海实力增强和预报预判本领提升,抗洪抢险主动权逐步增多,人与水的关系向着更加和谐方向发展,水患逐渐转化为水利。
长江上游葛洲坝、三峡大坝、向家坝等6座巨型水电站相继建成,发电总量突破3.5万亿千瓦时。长江不仅成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长廊,而且拦水大坝发挥削峰补谷的重大调节功能,降低了暴雨季洪水的破坏烈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通,一泓清水向北去,万户欢歌大江情。自2014年12月12日开始输水,至今已向京津冀等严重缺水地区输送765亿立方清洁水,又有1.85亿人喝上了长江汉江母亲的甘甜乳汁。
长江开发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曾一度面临重大生态危机。急功近利的开发开垦,使三江源头人类入侵频率剧增,长江沿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江水浑浊,河流污染,湖泊消失,仅武汉市20世纪末的短短20年,就有30多个湖泊消失…长江有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
痛定思痛,国家及时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禁污禁渔…经过20多年努力,长江生态有了明显改观。山绿了,天蓝了,水清了,江中鱼类湖中鸟类多了,长江变美了。自然长江、经济长江正向生态长江、锦绣长江发展。
但保护长江仍然任重道远,母亲河负荷太重,开发利用欲望仍然强烈,流域生态系统仍很脆弱,水土涵养能力与洪涝灾害消解能力仍然不高,泾流量仍在递减,汉江等支流可能退化为季节性河流…
水是有生命的,每一滴水都有自己的生命链,江河湖泊更有自己的生命链、生态链。生态链一旦破坏,生命链就会断裂。孔雀河消失,永定河断流,大清河干涸…走近汾河听不到“汾河水呀哗啦啦流"的悦耳声音,伫立黄河看不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还"的磅礴气势,历史有太多痛彻心扉的记忆。河流退化虽有沧海桑田的自然变迁因素,更有人类活动失度的原因。
人与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中最核心的关系。水的生命,江河湖海的生命就是人的生命,就是人类的生命,就是地球的生命。
大禹治水,与时俱进。在淡水资源越来越成为国家战略资源的今天,防水治水也必须与时俱进,由防治转向善治,由治水转向护水,护水是治水的最高境界。
人在自然面前永远是弱者,切不可高估自己的能力。人不是水的主人,既不可坐视泛滥,也不可无节制地驱使利用。要珍惜每一滴水,敬重每一条江河,决不可因治水能力提升而忽视江河湖泊的生态链、生命链,决不可因人类永无止境的欲望而随意役用水、污染水、糟蹋水。保护春江碧水,保护江河湖泊就是敬重和保护我们自己,就是保护子孙万代,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前途与未来。

五
长江,在我心中重千钧。江水泛滥我心惊,春江碧水我心喜。近年来长江水虽清了,但流量小了,每到冬季,几乎就是一条小河,让人对长江的未来心生担忧。
又是春江潮涌时,江天一色无纤尘。在“朝宗亭”前看禹功矶下两江波光粼粼,春色流淌,心中生出殷殷憧憬:保护长江,保护黄河,保护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一条江,每一条河,每一个湖泊,每一片沼泽湿地,坚定不移,久久为功,百年千年后仍然是春江碧水滚滚来,那于中华民族,于子孙万代,绝不亚于大禹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
(2025年3月写于汉口)
槛外人 202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