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春天 播种绿色
文稿整理:成振林/陕西宝鸡
今年3月12日是我国第47个植树节。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中国古代虽有劝民植树的说法,但由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植树节日则是现代的事。
3.12这天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的纪念日。确定这一天为植树节,一是从植树的季节考虑,二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生提倡植树造林的功绩。
1883年,年仅18岁的孙中山,千里迢迢从美国檀香山带回幼苗亲手栽种,在他的精心培育下终于成材。孙中山也是我国近代最早极力提倡植树造林的人,他亲自起草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中国欲强,必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提出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植树造林的计划。
1924年,他在广州一次演讲中强调:我们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就是要不断植树造林,而且要造大规模的森林。此外,他还在许多著作和演讲中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亲自植树。
中国的植树节由林学家韩安能、凌道扬等倡议设立。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1981年夏天,四川、陕西等地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水灾。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倡议,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决议指出,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如今生态环境的恶化,污染的加剧,资源的过渡开发,所以植树节的意义越发重要,建立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观念,植树造林,修复生态、增加森林资源,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古代在清明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中国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从陕西首创的。据《资治通鉴》所载,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2年),韦孝宽因军功被授予雍州刺史。自古以来,官道上每隔一华里便在路边设置一个土台,作为标记,用以计算道路的里程,也就是现在的里程碑。韦孝宽上任后,发现土台的缺点很多。经风吹日晒,特别是雨水冲涮,很容易崩塌,需要经常进行维修,韦孝宽经过调查了解之后,毅然下令雍州境内所有的官道上设置土台的地方一律改种一棵槐树,用以取代土台。这样一来不仅不失其标记和计程作用,还能为往来行人遮风挡雨,并且不需要修补。
1914年11月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将每年“清明”定为植树节,并在这天举行了植树典礼。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4月,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当时的政府举行了植树仪式,并将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定为植树节,以示垂念。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毛主席一再强调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并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
1955年10月11日,毛主席在扩大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结论中指出:“农村全部的经济规划包括副业、手工业……还有绿化荒山和村庄。”“我看特别是北方的荒山应当绿化,也完全可以绿化。”“南北各地在多少年以内,我们能够看到绿化就好。这件事情对农业,对工业,对各方面都有利。”
1958年8月,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各种树木搭配要合适,到处像公园,做到这样,就达到共产主义的要求。”“农村、城市统统要园林化,好像一个个花园一样。”
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
万里长城抵御外敌,绿色长城造福人类;生命在于绿色,希望在于绿色;告别城市的喧嚣,投入绿色的怀抱。种下一棵青松,成就一片绿色;种下一棵牡丹,成就一片嫣红;种下一棵杨树,收获一片荫凉;种下一株花朵,收获一路芬芳;种下一颗真心,撒播爱的种子。拥有绿色,世界才有脉搏。阵阵清风吹醒了惊蛰,点点花雨打湿了春分,处处造林绿化了神州,人人植树造福了后代。植树吧,让世界更美好。植树吧,让荒山披绿装。植树吧,让小鸟有家园。
为了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让我们积极参与到“爱绿、植绿、护绿”活动中,关注绿色,争做绿色文明倡导者;人人动手,争做造林绿化参与者;关爱绿色,争做绿化成果护卫者。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助力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创建展现出应有之为!
共1810 字 2025年3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