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味人生
史红霞
偶尔生病,请中医开了几副中药,便品尝到苦的滋味。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尽管人的味觉感官对苦有排斥性,但只要想到苦的药可治病,就会毫不犹豫地把药吃下去。近几年来,人们又与诸多带“苦”字和有苦味的饮食打起了交道。苦菜、苦瓜、苦乔面、苦丁茶等等,都是苦的,却成为餐桌上颇受欢迎的菜肴。因为带苦味的饮食能调节口味,增加营养,清火去邪,理气强身,所以人们乐此而自讨“苦”吃。
其实,吃苦是一种生活的需要,也是人生的必然。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时就开始要吃苦,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对苦的感受也会越来越多。童年过后,先要饱尝“十年寒窗之苦”,接着就要为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而“苦恼”。到了“男儿当婚,女儿当嫁”的时候,又要为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伴侣而“苦思”,为爱情而“苦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追求,为了出人头地,实现自身目标而要去努力“苦干”。生活中也会碰到委屈、侮辱、轻视,使你为世俗偏见而“苦闷”。有时还会被疾病缠身,遇到意外或不幸的“痛苦”……那些胼手胝足的农人,青灯黄卷的秀才,搏风击浪的水手,穿街走巷的货郎,野外作业的勘探者,强化训练的运动员,挤车抢时的工薪族,驰骋市场的经营者等等,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岗位,使人尝到不同的苦的滋味,好比我们常喝的咖啡、可可、茶以及啤酒一样,每个人的一生其实总是与苦水相伴。
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工作忙碌的“辛苦”,生活困难的“穷苦”,身体或心灵受伤的“痛苦”,苦,总是难以回避的。佛家语中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儒家语中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苦,是人生的味根。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便要敢于直面苦味,“自找苦吃”。音乐大师贝多芬曾这样说过:“没有在沙漠里干渴过的人,不会知道水的价值,最优秀的人物通过痛苦才得到欢乐”。同样,不经三九苦寒,哪来傲雪梅香;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上甜!
苦,是人生的沃土,同时也是一种希望。苦之于人并非是坏事,而是有志者的挚友。生活中的苦味正是日后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磨砺意志的试金石。就拿工作辛苦来说,最终往往会带来累累硕果。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的父亲董浩云说过一句话:“忙碌是福”。这话道出了一代船王所追求的充实的人生。事业的成功者,常常是一些目标比别人明确,工作比别人辛苦,事情做得比别人多,即更花心思、更少抱怨、更能吃苦的工作狂。只要乐于奉献,甘愿吃苦,乐于吃亏,才能经得起磨难,工作才有成效。至于“穷苦”,曾经使不少人在成才之路上潦倒,但也激发了许多有志者自我奋斗的精神。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在负债累累、极其贫穷的情况下,一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写出了几十部世界名著。华罗庚虽家境贫寒,但不屈服困难,坚持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联想到当今众多的低收入者没有被生活困难所压倒,而是在困境中更新就业观念,在竞争中钻研业务,考证上岗。可见,穷苦,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也可以锻炼人的性格,坚韧不拔,持之以恒。至于猝不及防的不幸病残,在使人尝尽病痛之苦、心灵创伤的同时,也能激起不甘沉沦的热忱。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不因脑炎病毒侵入体内给说话和行动带来困难,而灰心失望,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创作出一篇篇备受读者喜爱的作品。中国的保尔——张海迪虽是一位高位截瘫患者,面对厄运,她没有倒下,而是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掌握了英、日、德等多种语言,从事翻译与创作,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如此说来,生活中正是有了苦味,人生才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的精神才变得坚韧振奋,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幸福甜蜜。当然,苦味能造出强者,也能吞噬意志薄弱者,有些人面对痛苦往往不能自拔,甚至悲观消沉。面对困苦、挫折,只能望天兴叹,结果,时间在叹息中悄悄溜走,成功的机遇在叹息中丧失殆尽。
总而言之,对于每个人来说,苦,是最难品尝的一种味道。只有正视苦、肯吃苦、不怕苦,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味,品尝出苦后甘来的人生真谛。吃苦、论苦、感苦;苦中有乐,以苦为乐,这大概就是苦味人生的内涵了。我想,有苦味的人生应该是甜润、充满希望的。苦,确是一种美的境界,美的享受!

作者简介:史红霞,生于1988年,陕西西安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陕西作协会员,2008年始发作品,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陕西日报》《诗刊》《人民文学》《草堂》《知音》《延河》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作品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