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96)——车载斗量
——洛阳白江永撰文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赵咨曰:如臣之辈,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三国时期,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末,东吴孙权任命吕蒙为主帅,用“白衣渡江之计: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士仁、糜芳皆降。”偷袭荆。十二月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蜀国上下气愤不已,准备对东吴发动进攻。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为丞相、魏王。当年十月,迫汉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
公元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而张飞又被部下所害。孙派遣使者前来请和,刘备大怒不许,吴将陆逊等屯兵秭归,被蜀将吴班击破。刘备军占据秭归,派遣马良联合武陵五溪蛮夷。
东吴孙权一时束手无策,谋士赵咨提议:“与曹魏联手,则可解除东吴之危。”孙权便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然而,曹丕轻视东吴,接见赵咨时态度傲慢挑衅地问道:“吴王是什么样的国君?吴国怕不怕我们魏国?我想征伐东吴,可以吗?”赵咨听了这种带有侮辱性的问话,心中很气愤。他作为吴国的使者,当然不能有失国家的尊严,便很有分寸不卑不亢地回道:“吴王是位有雄才大略的人,重用鲁肃证明了他的聪慧,选拔吕蒙证明了他的明智,俘虏于禁而不杀证明了他的仁义,取荆州而兵不血刃证明了他的睿智,据三州虎视四方证明了他的雄才大略,向陛下称臣证明了他很懂得策略。至于说到怕不怕,尽管大国有征伐的雄兵,可小国也自有防御的良策!何况我们吴国有雄兵百万,又有长江和汉水作为天险屏障,何必怕人家?”
赵咨一席从容的对答,使曹丕深为赵咨的胆识所震惊,十分叹服,不得不改用比较恭敬的口气问:“像大夫你这样有才能的人,东吴有多少?”赵咨答道:“聪明而且才能突出的,有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那简直是用车装,用斗量,难以数清!”听到如此得体的外交辞令,魏国朝廷上下都对赵咨肃然起敬。曹丕也连声称赞赵咨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先生当之无愧。”曹丕于是下诏,封孙权为吴王,答应协助东吴对付蜀汉。赵咨回到东吴,孙权嘉奖他不辱使命,封他为骑都尉,对他更加赏识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