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学习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钟克亮
2025年3月9日
今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强政府工作报告第一部分标题是“过去一年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人民日报》在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即三月四号以一篇写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即将召开之际,标题也是“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人大贡献”。纵观党的十八大尤其是二十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提法和相关论述越来越多的见诸报刊及相关媒体。
中国式现代化和之前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不仅仅是一种提法上的不同,必须认真学习,深刻思考。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在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中说: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加之新中国成立以后打下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的产物。
之前,一些人们心目中的现代化大多还只是停留在西方现代化的表象认知和认同,甚至不少人以为现代化就是西化。所以当时我们党特别强调新时代的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等等。记得习近平主席就此指出,新时代中国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他特别强调指出,现代化不等于西化。
当习近平主席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现代化时,他敏锐发现并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而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极其伟大实践。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主席率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长期深思熟虑,艰辛探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的结果。
到了2022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文中以极其清晰而明确的文字告诉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二十大以后,习近平主席还特别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可以理解为源与流,发展与被发展。
如果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形成的,并成功引领十四亿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成功和胜利,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演进的,为第二个百年发展提供了全新理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遵循,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理论认识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是一棵常青树,是包容百川的江河。今天,我们在学习习近平主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时,回首我们跟随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走过的现代化建设历程,感同身受,倍感亲切。
回顾历史坚定信念。在新时代的中国,新质生产力正在爆发式的发展,大模型、大数据、人工智能,人型机器人等等越来越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令人目不暇接。由此,也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来得是多么的及时。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习近平主席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引的道路前进,未来的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好!
(作者钟克亮系中国退役军人,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顾问)
附:鈡克亮同志简介
籍贯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军人出身,已退休。现为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顾问,中国长城学会理事,并有论文“保护长城必须正视”三个可怕”等;曾撰写报告文学《寸草春晖》,《将军曾是放牛娃》,《这支队伍从一二.九走来》等;参与编写《邓小平百科全书》并任常务副总编(红旗出版社出版);爱好诗歌,写有歌词《那年那月那天那场雨》、《致敬北京》和《爱的倾诉》等(先后发表于《歌曲》和《解放军报》)。撰写和发表了一些论文,有的曾在全军获奖(富国强兵必须坚持改革~对春秋战国诸侯兼并称雄历史经验之我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