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数学圣光五十年
作者:王锦蓉
在湖北省浠水县,有一个被称作“疯子”的古稀老人,人们叹息他是“酒疯子”、嗤笑他是“数学疯子”,却鲜少有人看见:在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掌里,跳跃着超越岁月的星辰;在他那混浊的眼眸中,燃烧着永不熄灭的圣火。
他叫袁新闻,一个用半生血肉浇筑数学之梦的朝圣者。
其实,但在我的眼中,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对酒有感情的人、更是一个对数学痴迷了半个世纪的执着者。
一、在尘埃中仰望星空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浠水县的农村中学——新铺高中,有位黄永年老师,是个数学高人,在教育局工作时曾经参与编写过《初等数论》教材。当他发现学生袁新闻对数学有天赋和兴趣,就特别加以关注和培养。当时书籍匮乏,但黄老师想办法弄到了一本华罗庚的《数论导引》,这本书是超越了高中数学范围的,袁新闻看到后如获至宝,就这样,黄老师悉心教授、袁新闻勤奋学习,老师经常出一些数论问题,让他思考然后探讨,二人亦师亦友。袁新闻说“黄老师是我的数学引路人,他让我对数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也教会了我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高中毕业后,袁新闻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农村当知青,没有了老师的指导,也没有更多的书籍资料,他只能反复钻研《数学导引》,他曾多次说过:“那本书是我最珍贵的财富,它让我感觉到了数学的魅力和美丽。”
后来知青回城,他在县建筑公司当了木工,他也始终没有放弃学习数学,一直在繁重的劳作之余自学。那时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下放农村当农民和返城做建筑工人都是非常辛苦的生计,劳动几乎全是肩挑手扛的体力活儿,而且生活相当贫困,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但是,超负荷的体力并没有阻挡袁新闻持续自学数学的热情,无论是在农村的田间地头、灯下草床,还是在工厂的车间角落、工余班后,他总是念念不忘数学书,经常挑灯夜读,以致于那些农友、工友都觉得诧异,不理解他为何这么拼命,纷纷叫他“疯子”。
二、在朝圣中与大师对话
如果说他对数学的热爱是源自于少年时朴素的兴趣,那么后来数学大师的勉励和认可就是他一生视数学为生命的原动力。
在长期的学习中,袁新闻有了一些数学方面的感悟和心得,因此写过很多笔记,也能发现和提出很多数学问题。1978年袁新闻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去武汉大学拜访数学教授。他一个普通工人,想要与大学教授见面,哪里是件容易的事?多次奔赴、几经周折,他终于在武汉大学实现了梦想,他见到了张远达、李国平两位教授,凭着诚恳的态度、执着的热爱和颇有的数学见解,让他很幸运地得到了教授的赞许,两位教授都感到意外和欣喜,他们不吝赐教,解答了数学疑惑,并亲自指导学习。后来更是在两位教授的大力推荐下,北京数学研究所发函至浠水县建筑公司:邀请袁新闻北上学习、交流。热泪盈眶、欣喜若狂是袁新闻当时的写照,1979年的春天他应邀去了北京,在那个神圣的殿堂见到了心中的神---华罗庚大师,大师先肯定了他的勤奋和成绩,后又让他参与自己的数学团队一起学习交流关于《数论导引》中的几章问题。这一段经历被袁新闻描述为“朝圣”,终生铭记在心,成为了他毕生研学数学的动力源泉。他说“华罗庚是我的偶像,他是数学巨人,但他对我非常亲切,他的鼓励让我感到无比的荣幸和幸福。”
在后来几十年的人生中,他始终不忘教诲,近乎疯狂的学习数学。然而他并没有耽误工作,相反,正是因为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他严谨的工作态度,也得益于知识的积累,将数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县建筑公司里,他把数学带到工地,工友们觉得不可思议,但那些看似随意敲打的钉钉位置,都暗合了他的“黄金分割定位法”,让产品做得精确、美观又实用,体现了他的“让数学为工作服务”的宗旨,就这样,从木工慢慢成长,当上了技术员,为县里的道路桥梁建筑画图设计,最终成为了公司的项目经理、建筑工程师。
袁新闻有时候也点拨晚辈的学习,多年后外甥女还记得他教的“因式分解”方法,将连乘的两个方程式只需要分别写成两行,将后一因式首末项倒序、上下对齐,平移相乘、顺位相加,就能很快得出结果 ,比普通计算要迅速、便捷很多,而且准确率达100%。这个方法让外甥女在数学考试中多次使用、受益匪浅。
五十年多来,袁新闻对数学的痴心热爱从未减退。他取得了一些成果,得到了数学杂志的青睐,也曾遭遇过剽窃的不快,但这些早已被他看淡。如今他不为名利,只是单纯地热爱数学。他常说:“数学是美丽的,我喜欢数学,因为它是纯粹的、逻辑的、严谨的。它让我感到快乐和满足”。
单纯封闭的习惯让他爱上了酒,于是,酒和数学成了他的两大标签。人们都说他疯了,不是酒疯子就是数学疯子,从此真名字没人叫了,一提“疯子”就是袁新闻没错了。他对酒的热爱,一如对数学的热爱,或许在半醉半醒中研算数学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正如英国著名数理逻辑学家罗素说的那样:“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
然而,工作家庭数学都需要付出精力,袁新闻对数学的痴迷、对酒的狂热,让他付出了代价。妻子无奈之下,选择了让他专心研学,自己独自承担了养育孩子的重担。如今,孩子已经成家立业,而袁新闻依然沉浸在数学的世界中。
四、在未竞中继续远征
五六年前,袁新闻不幸生病了,病退在家。他割舍了酒,但怎么割舍得下数学呢?身体不方便,说话也有点含糊,但他还有灵活的右手和清醒的头脑,这就足够了啊。
身体不好,更激发了他要抓紧时间,他将生活规划得超级简单,一张床一口锅一只碗,煮一次米饭吃两天,一天两顿,只做一个菜。其余的时间全部奉献给热爱的数学。
日日夜夜,他佝偻着身体,伏案与数学对话。破旧的书桌上堆叠着一摞摞书本,那足有上千册的算术本,每一本都干净整洁,边角微微发黄,但没有一丝卷曲,显示出主人对它们的珍视。翻开每一本,映入眼帘的都是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公式,每一行每一字符都写得极其工整。在袁新闻的眼中,这些笔记仿佛有生命,跳动着、组合着,编织成一张精妙的网,将数论、组合函数、数学分析等都网在了一起,还有那手工制作的数学模块,无不显示出他的另类和热爱。
它们是袁新闻无数个日夜辛勤耕耘的结晶、记录着他一段段的不为人知的努力与汗水,右手食指和中指被笔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而他的演算量从未改变,依旧是两天写完一支笔芯。
这就是他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别人眼中,这样的日子如苦行僧般枯燥乏味,但对他来说,每一个数字都是一颗星辰、每一个公式都是一首诗歌,在这片由数字构成的宇宙中,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永恒。
半生已逝,袁新闻在数学中得到了丰裕和富足,他在挣扎与困顿中表现出来的庄静自强,令我心生敬意。有人说过“真正的数学家不是论文制造机,而是用生命丈量真理边界的探险家。”
他的故事并不伟大,只是个人史诗,但也折射出科学精神在民间的顽强生命力。
他,就是我的母舅大人,一位追光的数学痴人。
【作者简介】
王锦蓉,湖北省浠水县人,1968年生,毕业于湖北经济学院,居武汉。钟情翰墨,笔耕不辍,有多篇散文在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