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文/义博云天
"诗中有画",诗画结合,历来被公认为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即诗歌本身的文字结构、谋篇布局,所谓"以画法为诗法"。这种写诗歌的结构章法,是众多古典诗人共同遵守的,而王维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集诗人、画家、音乐家、书法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他的诗,在结构艺术上,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让我们一起看王维是如何恪守律诗结构布局的: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首典型的五律。"前启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
作品写出了美丽如画的秋山景色和自己对这一幽美环境契合的洁身自好的心情。首联"起",点明地点(空山)、节令(晚秋)、气侯(雨后)。颔联"承",着重描绘"空山"的幽静,清彻、洁净:皓月当空、松林沉寂、清泉流淌。颈联"转",一石三鸟,转得巧妙,显示了这位画家兼诗人的写这首诗的独到用心:
一是由"静"转"动"(竹喧、莲动),动静互衬,相得益彰。
二是写景从侧重写物转向写人(浣女、渔舟),由物芬写到人和。
三是由浣女莲舟自由欢快的劳动生活引出诗人的希企羡慕之情。
全诗的重心自然地由写景转入抒情,遂有尾聪之结。如果说前景后情的结构方法是众多人所习用的一般规律,那么,本诗则在这一前提下所兼顾到动静的对比、音响的和谐、景物与人物的匀称,这就不是一般诗人轻易做得到的了。
我们写诗时,不管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常常是想表达一种思想,但忽略了王维那样写诗的构思和布局。大多数初写诗歌的人往往以直觉的灵感,立刻动笔把心里的感受写出来。这样写出来的诗歌自己觉得激情满满,但在读者的眼里意境过于直露,反而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王维等古代诗人这种对诗歌写作的结构的布局,如何由静开始写到动,由物写到人的顺序,把思想和意韵写得含蓄,让读者读起诗来有意犹未尽,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这样的诗才会打动读者的心灵。
我们写诗切忌喊口号,那种震天动地的叫喊声其实并没有文字的力量,空洞的口号只会显出文字组织内心的苍白。那些拍马屁的诗句,你更不要效仿,只能让读者看了恶心,诗风就是人格,丧失人格的诗就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郭沫若就有不少这样的诗,是为他不同时期的心态的,抹黑了自己。当今社会上喊口号的诗,拍马屁的诗是随处可见的,真正的诗人都会不肖一顾的。
【作者简介】殷博义 1950年出生上海。北大荒知青,大学文化,中共党员。荣获“祖国边陲优秀儿女奖,百度可查作者介绍。作者系中国现代作家协会理事、浦东分会主席,浦东作协会员、浦东杂文学会会员,澳大利亚双语出版社副主编,江西作家网高级签约作家,《英国文学》微刊“签约作家”,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诗文著作越千万字。创作理念:褒奖人间真善美 谴责世上假丑恶用文字激励人生 笔下世界更美好。
【老丫文苑 :创始人】 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华夏诗词文学社》《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立即删除。18304439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