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避讳”故意整事,李贺梦断仕途
文/郝加献
(一)父亲的名字却成为诗人仕途的绊脚石
迎接李贺的,除了长安城的第一场雪,还有隐藏在风雪之后的阴谋。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名字中有“晋”,与“进士科”的“进”字“撞衫”。
进士科考试,是唐朝竞争最为激烈的考试,能够金榜题名者百里挑一。“功夫在其外”,表面上的竞争是在考场之内,潜规则在考场以外。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李贺作为春闱及第的热门人选,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同场考生的忌惮,有人便开始整事了。
李贺应当遵守避讳的原则,“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他没有资格参加进士科的考试。
这种说法起始于青萍之末,迅速甚嚣尘上,有人干脆向官方做了举报。
李贺尽管具备引以为傲的才学和声名于世的诗作,面对道德层面的指责,他也无计可施。
恩师韩愈愤愤不平,写《讳辩》发声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所有努力都被一只看不见的巨手无形抹去。
李贺最终没有能够走进考场。
李贺有着天才的倔强,和身为李唐宗室的傲骨,进士科以外的五科,从来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科举入仕的大门就这样永远关闭了。
萧瑟秋风吹得大地百草枯干,华山苍碧的身影傍晚带微寒。我年当二十仕途坎坷不得意,心中愁苦颓丧如衰枯的秋兰。
衣服烂得像飞鹑,胯下马如狗,面临岔路口,拔剑向天发怒吼。酒店下马后,脱下秋衣作抵押,请赊给我这宜阳人一壶美酒。
酒醉中我呼唤老天层云不散,万里白昼顷刻之间一片凄迷。店主人劝我好好保养身子骨,别让那尘世俗物填塞在心里。
长安城,漫天的风雪渐渐停了下来,这年的冬天似乎格外的冷。
(二)雄鸡一声啼叫,天下大亮
这年秋天,李贺住在京都长安朱雀街东第二街的崇义坊,赶上秋雨绵绵,久下不停。他抱恨羁旅,冷雨浇愁,痛苦难耐,写诗《崇义里滞雨》遣怀。
这是谁家的男儿流落在京城长安,独自面对寂寞的寒秋?
青壮之年长抱着羁恨,梦中悲泣,只换得满头白发。
像一匹干瘦的马,以败草为食,冷雨萧萧,水沫漂浮在寒沟。
贡院的旧帘遥看黯然,透过雨幕,听得见幽幽更声。
故乡昌谷的青山,远隔在千里之外,在天边,在云脚的东头。
自己满怀忧愁,枕着剑匣入眠,梦中还了自己封侯的宿愿。
成功只属于少数人,而且只是一时一地的,苦难和不懈的奋斗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李贺这位年仅20岁的天才,在面对苦难时,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豁达。
友人劝他莫伤心,他回答:听君一席话,我茅塞顿开,犹如雄鸡一声啼叫,天下大亮,少年应当有凌云之志,不应自怨自艾。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好友邀他到城外打猎散心,看到满眼的萧瑟,李贺生出的却是万丈豪情,男子汉大丈夫,可以遭遇生活的困顿,命运的不公,但心志不能沉沦。寒风吹过之后,便是满眼春色。
李贺这个具有大才、豪气干云的人,却不被世用,不为人识,流落荒野,引弓把酒,麻衣浴风,高唱《野歌》,一吐心中块垒。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诗人坚贞的心志,决不为命运的遭遇所屈服;他怀着冷静的心情思索着人生:
人们一般以为天意偏私,人间枯荣不等;试看寒风凛冽终将转变为春柳垂绿,枝条上轻烟堆笼。
何尝是枯枝败叶的形状,天公何尝偏私,只有人世欠乏公道!
李贺还未绝望,他幻想着苍天有眼,会使人间公道得以实现,自己的屈抑穷困也会有伸展舒怀的一天。
但那一天离诗人又会有多远呢?
挫折与苦难让李贺将踏上了远离仕途却成就诗名的道路。
诗人离开了长安这个伤心之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昌谷老家。 (三)神鬼引路,诗人再回长安
在昌谷休养期间,李贺结束了单身生活,一个幸福美满的家温暖抚慰着诗人那颗疲惫不堪的心。
后院水井上的辘轳吱呀吱呀地转,水声滴答作响,绳索声低慢,李贺对妻子说:我们俩就像这辘轳和绳子,紧紧纠缠在一起,白头到老,永不分离。
亲情为诗人疗伤。
但诗意的生活是建立在吃饱穿暖基础上的,家的重量,让李贺本就瘦弱的身躯不再挺拔。
这年秋天,在家人的声声叮嘱中,在妻子的依依不舍中,李贺离开昌谷前往洛阳。
离家时是秋意盎然,到达洛阳时却已入初冬,一路走来,李贺迷失了方向,自己该去往哪里?自己该做些什么?自己的未来又会怎样?
茫然的李贺把希望寄托在神鬼之上。
旧居旁的邻居家,一位远近闻名的卦师,为他推算了前路:南下楚地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向西回到自己的伤心地长安,也许还会有机会。
困顿潦倒的李贺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在元和六年再度来到长安,门荫得到了奉礼郎一职。
官职低,俸禄少,但李贺有了与朝中权贵接触的机会。
这天李贺收到了邀请,参加一场风雅的聚会,李贺的官职和诗才,让他有了入场的资格。但坐在角落里的李贺难以融入其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宴会的高潮是李凭这位国手的演奏,箜篌声起,喧闹的宴会安静下来,众人沉浸在李凭的箜篌声中。
李贺的思绪穿过了时空的桎梏,随着音乐遨游。
他离开了宴会,离开了长安城,飘荡到了天界。
他听到了凤凰的鸣叫和香兰的笑声,看到了跳出水面的鱼儿和舞动的蛟龙。
天界的惊艳,神仙大串烧,让诗人暂时忘掉了现实的不快,人间的烦恼。 (四)为了生活,诗人的腰不得不弯下来
李贺见识到了长安城别样的繁华,但他的仕途却毫无起色,他的心也渐渐沉入谷底。
为了获得升职的机会,李贺挺直的腰也弯了下来。他努力应酬于长安的各种圈子中,自己引以为傲的诗文,也成为结交权贵时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他夸耀别人的宝剑:在太子宫中担任正字老前辈的剑厘中,装着一柄光芒耀眼如三尺秋水的宝剑,它曾上山刺虎、入水斩蛟,来历不凡。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他称赞人家的砚台:端州石工的手艺真是灵巧如神,磨刀采石山顶上,犹如脚踏青天割紫云。
幸因流浪处,暂得见何郎。
他入宫苑与沈驸马同游赋诗:京城本是我暂寄的漂泊之地,有幸结识您——才貌双全的何郎。
琴堂沽酒客,新买后院花。
他为贵公子新纳的小妾赋诗,我想起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忠心祝福你们像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一样,不论有多少困难,都能相守如初,白头不相离。
满腹经纶、绝世天才却用在了这些鸡零狗碎之上,这是李贺本人的悲哀,更是大唐时代的悲哀!
(五)二十岁,心已朽,一眼便能望尽余生
而天子脚下的长安城,权贵们似乎都很忙。
他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平叛、收税、祭祀、宴饮,怀才不遇的人又岂止李贺一人,没有人真的关心这位相貌平平只会写诗的九品小官,李贺所做的种种努力都化为了泡影,升迁之事渐渐变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李贺的仕途之心在毫无希望的生活中逐渐消磨殆尽,20出头的李贺,一眼便能望尽余生,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消磨了他的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他心灰意冷。
他的好友陈商此时正在长安准备科举考试,听闻李贺郁郁寡欢,特意来到李家探望。看到好友前来,不等对方开口,李贺便举杯相迎。
李贺发泄过后,温言宽慰陈商道:你的文采与山齐高,我远不能及,我自己还没有灰心,你也千万别丧气。
陈商没有想到这次会面,不是自己安慰李贺,反而是李贺在宽慰他。 【作者简介】郝加献,1962年出生,北京密云人,长期致力于文化散文创作。2022年2月录入百度百科。
长篇历史散文《旷世名园圆明园》荣获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大型征文优秀奖。
历史文化散文分别荣获鲁迅文学杯、茅盾文学杯全国首届文学书画大赛一等奖。
曾出版《我读毛泽东诗词》《玉女之殇》《中国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