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
作者 刘秉文
我的故乡在雾灵山脚下柳河岸边,是个美丽温馨的小山村。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一草一木,始终让我魂牵梦绕……
家乡的山,重峦叠嶂,家乡的松柏,挺拔苍翠。县域有名的“平顶山”、“二凳山”在家乡巍峨耸立,都有她们美丽的传说。春暖花开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樱桃花,让人应接不暇,使人爽心悦目。家乡的土地,种植着玉米、谷子、大豆和高粱。秋天,人们都怀着喜悦的心情忙碌着收获。家乡的苹果个大红润香甜可口,家乡的秋梨酸甜清脆招人喜爱。家乡的农田、果树、河流环山围绕。行驶在乡间公路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夺目而过,连成一幅永恒的山水画卷。
炎热的夏天,路边的树荫是避暑乘凉的好地方,站在树荫下空气新鲜、清凉消暑。远来的游客带着食品,都选择在柳河边树荫下休闲、野炊、饮酒、作乐,品味着山乡的美景。
家乡的柳河清澈平稳,鱼虾丰厚,夏季散发着清凉。到处可以见到鸭子成群,它们在河里寻觅、追逐、潜水、翻腾,忙个不停,有的还时不时伸起脖子扇着翅膀高歌几声。它们自由自在地嬉闹着、悠闲着,真让人羡慕。
喜欢捕鱼的人们来到河边,有的撒网、有的捞虾、有的垂钓,各自都有收获。柳河鱼可鲜了,来到家乡游玩的外地人,都要寻找到柳河岸边的农家院美餐一顿,最少不了的就是要吃柳河鱼,不管是清炖的,还是干炸的,他们吃的都是那么得意。
家乡的美味还有柳河咸鸭蛋、热浆豆腐和玉米粥。咸鸭蛋香里带油,玉米粥铁锅熬饪,热浆豆腐纯香细嫩。在柳河川流传着这样的话:“柳河粥,喝长寿;柳河鱼,吃不够;柳河鸭蛋,流黄油;柳河豆腐,带着走。”这些美味佳肴是家乡独特风味,如此好吃,是因为家乡的山水好。
常年工作在外,想家的时候,总是利用节假日回到老家休闲小日,再次品味家乡爽心悦目的风光美景和那沁人心脾的乡土气息。看到家乡的山就感到格外亲切,真想上前拥抱;站在家乡的河边心意盎然,就想下河洗澡;见到家乡的老房子,久别重逢之情油然而生。那里的一砖一瓦,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亲切的。连房前屋后的枣树,也仿佛在向我们点头微笑,欢迎我们的归来。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乡是哺育我长大成人的地方,家乡是我度过童年的摇篮。有人说:“人在年少的时候,都想离开家乡,可是,年老了又都想回到故乡。”这种感觉我真的体会到了。
我的故乡,人们仍然生活在那里,辛勤的耕作着。家乡的面貌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实施,我的故乡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老树情怀》
作者 刘秉文
巍峨的雾灵山脚下,是我的故乡,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山楂树。每一棵树,每一颗果实,每一片叶子,都牵挂着我的乡土情怀。
有一棵历尽沧桑的老山楂树,大约一百多岁了,主干粗壮敦实,枝干挺拔俊秀,整株大树纯朴巍然,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守候在生我养我的地方。
那棵老山楂树,随着年轮的增加,显得有些苍老、疲惫,嫩枝显得少了许多,结的果实也显得稀少,也不那么红、那么大了。然而,她也有过风华正茂,风姿绰约,硕果累累的年代。那些年,她花开芬芳,敢与梨花比美;她结果丰厚,敢与海棠比多;她果红鲜美,敢与红元帅比艳……
那棵老树,或者说许许多多的老树,她们风光过,她们灿烂过,她们曾经红遍了整个兴隆县,她们让父老乡亲的腰包鼓了起来,她们让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大节,如今也为兴隆县留下一个“山楂之乡”的美名。
那棵老树,或者说许许多多的老树,她们结满一树树红彤彤的山楂,曾经成为当地父老乡亲致富奔小康的“幸福果”。那棵老树,或者说许许多多的老树,她们都在默默地奉献着。
那时候,每个村子的路旁、大平地、山坡地都能看到大量成片的山楂树,甚至在农户的庭院里都能看到山楂树的身影。大面积的山楂树经过农民的精心养护,不失农时的剪枝、疏花、蔬果、打药、施肥长势很好。路边、平地、山坡、沟岭的山楂树都连成一片,每个村庄都被山楂树包围着。到了秋天,漫山遍野的山楂树果实累累,压满枝头,整个雾灵山脚下的山乡,简直就是山楂泛红的海洋。
兴隆是个果品生产大县,各种果树种植面积达到了90.7万亩,果品产量达了49.2万吨,其中山楂产量就达20.9万吨,全国著名。兴隆的山楂种植规模空前,成了“林果立县”的主打产业。然而,由于兴隆县的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山楂产量供大于求,大量的山楂滞销搁浅,农民大量栽植的山楂树一度成了农民的“伤心树”,甚至很多农民忍痛砍掉了大量的山楂树。
随着改革大潮的推进,兴隆县进一步完善确定了“林果立县”的发展目标,县域果品加工企业蓬勃兴起,果品就地加工,兴隆的山楂产品,逐渐走出了兴隆,走向了河北,走向了全国及国际市场。老山楂树的情怀,得到了抚慰。
那棵老树,或者说许许多多的老树,又展开了新的枝叶,硕果累累。
作者简介
刘秉文,男,汉族。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人,公务员,中共党员。毕业于河北平泉师范,曾任中小学教师。承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承德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承德市作家协会会员;兴隆县革命老区发展促进会理事;兴隆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兴隆县党史研究室编辑;《兴隆史志》公众号主编;兴隆县“蒲公英”宣讲团成员。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凡发表于思归客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czj69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