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
谢卫
那还是在几年前受邀参加某画家的一个乔迁喜宴上,宾客落座,酒菜上桌,某画家正准备逐个介绍同桌来宾的时候,突然有人提议说,如现今啥啥都在讲改革创新,咱们今天也跟着来与时俱进一把,所有宾客举杯之前都做个自我介绍,这样既拓展了交流空间,加深了彼此印象,同时也借此展示了一下“自我”。
原本以为,这个建议会被搁浅,没想到,它竟然在一片掌声当中,进行得十分欢腾而又热烈,轮到我时,我感觉我除了脸色发烫之外,已经找不到更恰切的形容词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了。为什么呢?相比他们报出来的各种头衔,以及他们所取得的各种各样的成就,我明显自愧不如,也让我汗颜不已呗。但为了不扫大家的兴,我只得清清嗓门开口道:“说来惭愧,我寂寂无名,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向大家介绍的,但如果非要找出一个可以向大家汇报的‘理由’的话,那恐怕就只能是——自从走上文学创作这条道路之后,我始终都没有放弃,我始终都在坚持!”
实话实说,当我吭哧吭哧地说完这段话之后,我突然发现我的眼眶湿润了,为什么?因为我突然被我自己感动了。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合肥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的“文学创作讲习班”,写出第一篇小说《同路人》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四十多个春夏秋冬,这一路走来的艰难、艰苦、艰辛、挫折,尤其是包括在某作家协会组织的改稿会上遭遇某杂志主编大人的戏谑,以及当年到江苏南京的《青春》文学杂志社所遭遇的种种屈辱,简直可以编写一部渴血泣泪的长篇报告文学了。那四十多个春夏秋冬啊,我基本上都是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再一次跌倒,又再一次爬起来……
由于家庭原因和特殊的时代背景,我从上小学到初中毕业,除了“学语录”还是“学语录”,不知道什么叫古文观止,什么叫唐诗宋词,甚至连最起码的汉语拼音都没有接触过,更别说中外文学名著什么什么的了,底子之薄弱,自然可想而知。
如果说生活是我理所当然的第一个文学启蒙老师的话,那么,安徽大学中文系的姜云老师,则无疑必须排在第二位了。
作为当年合肥市工人文化宫“文学创作讲习班”的受聘老师,姜云老师对我递交的习作——小说《同路人》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对我提出了殷切期望:“写作无捷径,唯多读多写,而多读,则尤以读优读精为要,舍此无他。”说更具体更形象更明确更直观就是:从你的处女作《同路人》不难看出,无论语言,人物,还是整体结构,情节设置等等,都能证明你的基础不错,但倘若你今后想写出比《同路人》更好的作品,你就必须坚持从“读多读优”当中不断汲取营养……
不得不说,姜云老师这种有的放矢的激励与引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就正式开启了我的“多读多写”之旅,虽然迄今为止,我仍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寂寂无名的码字匠,没有任何光鲜亮丽的头衔,没有取得任何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句话,没有任何值得向他人夸耀的资本,但,从那时候开始,四十多个春夏秋冬,无数个日日夜夜,不,那其中其实应该包含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啊——因为那都是我在完成每天八小时的本职工作之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休息时间,始终不忘姜云老师曾经寄予我的那份殷切期望,一边从“读多读优”当中不断汲取营养,一边在文学创作这条道路上,不断地与内心深处那个渴望表达的自己进行对话,并且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并且对我而言,这种坚持,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只是想通过这种心灵的倾诉与交流的方式,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寻找一份内心的宁静。我笔下的每一段文字,每一个故事,都是我灵魂的呐喊。
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我不断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挖掘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情感和思想。我之所以坚持这份坚持,是因为我相信文字有它巨大的力量,它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触动陌生人的心灵;它可以记录时代的印记,成为历史的见证。我之所以坚持这份坚持,是因为我想为那些被忽视的情感发声,是想为我所经历过的所有无论平凡还是伟大的生活点赞。
一句话,虽然迄今为止,我依然寂寂无名,但这并不影响我在文学创作这条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继续前行。我知道,而且已经用四十多个春夏秋冬充分认识和体悟了这条道路所充满的坎坷与未知,但我的这份坚持,完完全全是一种自我灵魂的坚守,它如同我心中的一盏灯塔,始终都在照亮着我前行的方向。我将继续用文字编织梦想,并且坚持书写属于自己的文学篇章,因为,在这坚持的背后,是我对文学最深沉的热爱,同时也是十分明确地展示了我对生活最诚挚的一份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