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三韵
文/屈军强
书法之韵
书法是寄情写意的艺术,楷求正,篆追古,隶有势,草品韵,行见气。我尤喜欢篆书和隶体,因为其在气韵与造势上和谐寓美。创作时,古人讲:"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余在创作时处理大与小、长与扁、浓与淡、方与圆、藏与露、情与趣的关系,关注具象与抽象,重视造型与抒情,笔笔见 "气",字字有 "势",因字因时布局,因情因趣表达,在善思考,多章法上下功夫,法古求新,笔舞墨飞,作品便会有一种新情境、有新神韵、有新魅力。
绘画之韵
绘画是"写境"、"造境"的艺术。强调的是"兴会神到","积理练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山水,花鸟,人物,讲究格调美。写意,工笔,传神追求笔墨情。画,找的是"物象",求的是"心源",品的是精神。画讲构图、色彩,是浅层次的,道情境、造化,才为最高妙,最有意义。烘云托月,芙蓉出水,神与笔游,酌奇玩华,贵在"别眼。"
篆刻之韵
治印对我来讲是最痛快的事,石,刀,字,茶,乐,融为一体,推字问吉,操刀破石,朱白互交,吟生活,为情造印,別有一番情趣。"礼乐相成","中和为美","乐山乐水","八音克诣"。刻印,我最喜欢齐白石先生的风格,大刀阔斧,字字利落,大写意式的创作在我作品中表现明显。治印就是精心处理字与印,字与情,字与人,人与趣的关系,追求吟红过程的刀石和谐统一,达到方寸天地气象万新的景妙。"天真烂漫是吾师。"
和以处世,淡以处心
文/何俊锋
多情花亦落,寡欢水亦流。处心积虑,则心皆为念之役,杂念丛生,此躁未平,彼怨又起,身在清净地,心却不由己。人生幻海,虽有日间暴雨,天昏地暗,依旧午后暖阳,自至如期,一地的清影,了无雨迹。处世不应狰狞,花开时悦,花落时不必哀,山河四季,造化使然。
茶间清淡,岁月温和,一念如狂风割面,一念如清风抚心。 淡泊以处心,心不为念所动。温和以处世,不随物喜己悲。唯有温和,能化解狰狞,世间多情或无情,皆是繁华流水,温和处之,一笑无痕。唯有淡泊,能释怀忧虑,人生应得或失去,不过是念中的纠缠,淡泊如轻,挥手拂尘。
看似无情事,实是有情人,忧来得失苦,空空无一物。 淡泊自愉悦,温和自风清。煮茶浮云下,流水落花,听风淡笑间,日暮月华。处世而应世,处心而清心,世间的美好,俱在淡泊和温和之中。
日子的轨迹
文/成公田
就在那一瞬间
它走了
带着路边所有的冰凌
还有心中的压抑和憋屈
那似乎有点疲惫的身影
毫不留恋地
渐渐消失在遥远的北方
留下一片惆怅
和长长的一串的日子
打开车窗的时候
她来了
钻进一股气息
没有了往日的寒意
尽是童年在田间割羊草的味儿
走吧
和你一起去桃花园
静心听那里的风
欣赏蜜蜂飞舞的样子
2025年3月2日凌晨于陕西
随笔
文/刘忠良
野水东西闹谷间,
沿堤寻趣意安然。
唧唧树上空音啭,
乐乐階前暮色恋。
灯下奏章拼字句,
芸斋悟道皱眉颜。
庸人勿怨光阴客,
日月紧随度大年。
花事次第,岁月含香,春雨诗意
文/ 何俊锋
风有信,山河一新,花有香,次第花事。烟雨落下往事,岁月含香待续。枕一本书,在十里春风里安眠,饮一壶酒,在三月花香里,贩卖温柔。你的思念,是三寸光阴里的相望,我的痴情,是一日浮生里的回首。好想去你的诗里走走,清风伴明月,江波水不兴,花敲一扇门,月下灯火明。
携一路繁华,诗意春天,醉一缕春风,明媚相送。水煮月光,花叹春,一卷优雅,醉红尘。一步一落花,一念一回首。清风研墨,月色添香,一枝瘦笔,老了痴情。花开花落,何曾相似,流年往事,燕子归来。即使时间无岸,一字一句的痴念,也会发芽春天。
一襟月,两袖风,且行且美月照影,来时两行文,去时千尺情。转身说再见,梦里人凋零。时光划过流年,谁读花好月圆?一指沧桑走过,回首已是百年。谁捻落花相思?一盏淡酒,乱了浮生。这破碎的人间,转过多少路口?擦过多少肩头?看月的故事里,去听百花的消息。
与清风共话,与时光讷言
文/何俊锋
夜寂无言,唯有风语。这世间,与谁相谈甚欢,诉尽悲欢事,笑罢浮沉遇,又与谁相对远方,执手相看泪眼,一时的际遇,一缘的念起,纵有清欢余笑,夜阑静,唯有月华灯影,寂寞尘心,问有谁,能共鸣?片片飞花,是春的欣意,亦是缘的寂寥,点点涟漪,是春的静谧,亦是梦的清欢。依依的江上,见这繁华的倒影,是过往,是当下,是将来,随流而至,逐流而远。
月与清风,树与阳光,留一些遗憾何妨,太多的错过,将它留在过往,太多的忧虑,由它先在未来,当下唯与清风遇,舒心一笑,与时光共话,徜徉烟雨境,幽静不声,与时光讷言。这世间的缤纷事,这人生的无常遇,若飞花,若浮尘,若细雨,在一念间齐至,在一念后尽去,清风含笑,时光讷言,无常的际遇,无心的失得,无声的悲喜。
情系瓦罐岭:红色热土上的传奇与新生
文 | 任宗儒
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扶风县这块宝地上,乔山山脉似一条沉睡的巨龙,而其主峰瓦罐岭,海拔1580米,宛如巨龙高昂的头颅,傲然挺立。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山岭,从古至今,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探寻它的故事。
历史的厚重与传奇
瓦罐岭的美,集古、奇、清、秀、美于一身,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杰作。春日里,漫山遍野的花朵竞相绽放,仿佛是大地铺上了五彩斑斓的锦缎;秋天,累累硕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这里不仅是休闲采摘的乐园,更是书画摄影的天堂,每一处风景都蕴含着无尽的诗意,激发着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
它的历史,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这里曾是姜子牙与闻太师大战的古战场,金戈铁马的厮杀声虽已远去,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仍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解放前,瓦罐岭地区肩负起特殊的历史使命,成为扶风北山游击队秘密活动的重要基地,也是向陕甘宁边区运送重要物资的秘密通道。革命先辈们怀揣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这里留下了坚定的足迹,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成为瓦罐岭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
50年代,这里是大炼钢铁的主战场,见证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人们为国家建设而挥洒的热血与汗水。而最为人所传颂的,当属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的扶风红旗渠——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1976年,在时任黄堆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张志孝的带领下,副书记兼总指挥陈林精心组织,全公社人民齐心协力,一场气壮山河的大会战就此拉开帷幕。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资金,黄堆人民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改天换地的决心,采用人扛肩挑、连拉带抬,硬打硬挖硬钻的原始方式,日夜奋战。在那四年半的时间里,黄堆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烈日炎炎下,他们汗流浃背,却从未停下手中的工具;寒风凛冽中,他们手脚皲裂,依旧坚守在施工现场。终于,奇迹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诞生:穿山凿洞1157米,修渠6300米,清澈的水流沿着渠道奔腾而下,滋润着干涸的土地;架设高压线路7500米,点亮了山区的希望之光;修盘山路15公里,打通了与外界沟通的通道;完成土方5万方,石方3.4万方,投工18.4万个,总投资47.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4万元,自筹3.6万元。这一伟大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沿山农林、杜城村长期以来“吃水难”的问题,那清澈的水流被人们亲切地颂为“救命水”。因其决心大、干劲大、震动大,被时人称为“三大”工程,也铸就了闻名遐迩的瓦罐岭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关于瓦罐岭的得名,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传说。相传西周时,姜子牙在北山最高峰以捏泥瓦罐为生,并向民间传授推广这门技艺。他心怀慈悲,见谁家生活困难,便送泥瓦罐周济,久而久之,这座山便被称作瓦罐岭。姜子牙也因此成为扶贫鼻祖,瓦罐岭则成为扶贫救济之源,其所蕴含的精神,无疑是“德文化”的生动标本,值得当今“钱文化”学者及其追随者们深入反思与学习。
郭多武:乔山之子的眷恋与担当
郭多武,这位土生土长的乔山之子,1950年代末出生在瓦罐岭下的庞家村。那时的农村,生活条件艰苦,郭多武的家庭更是困难重重。父母年迈体弱,姐姐们陆续出嫁,哥哥常年抱病在身,年幼的他,十多岁便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当城里的孩子在放学后快乐地玩耍,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时,郭多武却要提上笼子去山坡拔猪草、放羊;当城里孩子在节假日游公园、逛名胜时,郭多武却要背上干粮和工具,走进山里挖药材、捡杏仁、拔韭菜。年龄稍大些,放了暑假,他更是长时间住在山庄里,挖药材、弄柴火、捡杏仁,只要能换钱贴补家用,他什么都做。乔山的山山水水,不仅给予郭多武经济上的支持,更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他在与乔山的亲密接触中,磨练出了不怕困难、甘于吃苦、百折不挠的品质。他深知,是乔山养育了他,成就了他,因此对乔山怀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后来,郭多武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师范,走出了大山。毕业后,他先后在县人大常委会、乡镇、交通系统任职,但无论身处何方,乔山始终是他心中的牵挂。每逢节假日或回家探望父母,他总会去山里转转,虽常无法抵达瓦罐岭,但在山前的短暂流连,也能让他感到无比欣慰。对瓦罐岭的情感,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浓烈,如同陈酿的美酒,愈久弥香。
退休后的抉择:开启红色传承之旅
2016年10月,郭多武从咸阳公路局基层领导岗位退休。本应安享晚年,含饴弄孙,或周游名胜,放松身心的他,却被心中的一团火点燃。这团火,是对瓦罐岭深深的眷恋,是对传承瓦罐岭精神的强烈渴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学习教育活动,更是坚定了他的决心。他深知,要让更多人了解瓦罐岭的历史与精神,必须先改善交通条件。于是,郭多武踏上了艰难的修路之旅。他四处奔走,凭借多年从政积累的人脉,向各方人士讲述瓦罐岭的故事,描绘未来的发展蓝图,寻求支持。他的真诚与执着打动了许多人,通过自筹、贷款、政府扶持、社会捐赠、群众义工等方式,先后筹措1500万多元,用于修筑盘山水泥路。修路过程中,困难重重。没有电,他自费购买发电机发电;路基刚修好,一场倾盆大雨裹挟着泥石流冲毁了路基,他被困在山里,生活陷入困境。但这些挫折并未阻挡他的脚步,他拄着木棍,高一脚低一脚踏着泥泞回到家中,稍作休整,又立刻投入到修路工作中。经过不懈努力,长达六公里的盘山水泥路终于修成。如今,旅游的客人可以直接开车到达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出水口,亲眼看到从山上流下来的汩汩泉水。
路通了,电又成了摆在眼前的难题。郭多武再次发挥自己的沟通能力,辗转于各个部门,特别是县供电公司。他一遍又一遍地阐述瓦罐岭的发展规划,强调通电对于当地发展的重要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努力,2.6公里的高压线路和变压器安装调试完毕。从此,瓦罐岭前明灯闪烁,电视机映出了动人的画面,卡拉OK之声回响在山间,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红色教育基地:梦想照进现实
路通了,电有了,郭多武开始全身心投入到瓦罐岭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中。他多方筹措资金,甚至动用自己的养老金,创办了“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纪念馆”,恢复改造了原“黄堆公社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指挥部”旧址窑洞20孔,新建展厅23间,共计1500平方米,打造出“扶风县红旗渠瓦罐岭红色教育基地”。
在建设过程中,郭多武亲力亲为。他深入走访当年参与工程的老人,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实物和资料,力求真实地还原那段历史。他还邀请专业的设计师和工匠,精心设计展厅布局,巧妙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场景复原等,让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穿山引水工程的艰辛与伟大。
郭多武对红色教育基地有着清晰的定位,旨在宣传“三牛精神”,激发“三老”(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不忘初心,发挥余热,实现“三农”振兴,他将其总结为“红色教育瓦罐岭,台上台下不忘根”。自基地建成以来,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据不完全统计,人数不下十余万人次。
为了丰富基地的文化内涵,郭多武还在基地内开辟了书画工作室。随着基地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众多省内外的书画名家、诗人、作家、退休老干部慕名而来。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瓦罐岭精神的鼓舞,纷纷吟诗作画,题词留念,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为红色旅游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林下经济:开拓发展新路径
在建设红色教育基地的同时,郭多武没有忘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他凭借敏锐的市场眼光和对家乡资源的深入了解,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他创办了观山生态公司,并担任公司党支部书记。公司充分利用当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山泉水质好等自然优势,发展起生态种植、养殖、林下休闲采摘、户外散养、森林旅游等项目。先后种植林下牡丹1300亩,黄芪、柴胡等中草药500多亩,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花椒2000多亩,林下散养土猪、土蜂、鸡、鸭、鹅等5000多头(尾、箱)。
为了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郭多武不断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邀请专家为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种植养殖水平。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宝鸡市农业学会瓦罐岭生态农业分会、扶风县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相继在瓦罐岭红色教育基地挂牌成立,为林下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如今,林下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周边群众脱贫致富,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展望未来:矿坑蝶变与精神传承
尽管已取得诸多成就,但郭多武并未满足。他看到瓦罐岭前因水泥厂炸山取石留下的矿坑,与周边葱郁的山林格格不入,心中便有了将其改造成矿坑遗址公园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郭多武不辞辛劳,辗转于乔山、扶风、宝鸡之间,积极与各级发改、林业、国土、水利等部门沟通协调。他详细地阐述自己的规划,展示改造后的美好愿景,争取各部门的支持。目前,投资230万的子牙岭矿坑生态修复工程和投资480万元的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一期改造提升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建设之中。
在子牙岭矿坑生态修复工程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坑,正逐渐被赋予新的生机。按照规划,这里将通过科学的生态修复手段,恢复植被,打造景观,让矿坑变身成为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特色区域。而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一期改造提升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参观路线,提升游客体验。届时,人们将更加直观、深入地感受到当年穿山引水工程的伟大与艰辛,领略瓦罐岭精神的深刻内涵。
郭多武时常穿梭于各个施工现场,眼神中满是期待与坚定。他深知,这些项目的建成,不仅会为瓦罐岭增添新的魅力,成为扶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的新亮点,更将进一步推动瓦罐岭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他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瓦罐岭能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让瓦罐岭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让瓦罐岭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郭多武,一位退休的共产党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精神。他在瓦罐岭这片土地上,不仅创造了物质的财富,更传承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家乡建设中。相信在郭多武的引领下,瓦罐岭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瓦罐岭精神也将代代相传,永放光芒。在未来的日子里,郭多武将继续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和瓦罐岭的精彩篇章。
作者简介
任宗儒,扶风法门人,在扶风、宝鸡从教四十余年,高级教师,宝鸡文理学院兼职副教授,有多篇教育论文发表,鲜有文学作品见报见刊。
赣中苦雨
文/冯期武
今天上午江西不少地方遭严重冰雹、飓风袭击,受灾严重,尤其是农村损失惨重……
黑云翻墨掩穹苍,白羽穿林碎玉翔。
万壑风雷惊宿鸟,千村霰雹毁新篁。
旌旗指处尘氛净,父老抗灾农稷香。
但得天心怜赤子,九霄甘泽化冰霜。
三月初春,一年之中最为婉约的美好时光
文/ 何俊锋
三月之春,乃是一年之中最为细腻、婉约的时光。此时的春风,如同那琴瑟之上的细弦,轻拨之间,便带起一片绿意盎然,将大地从冬眠的沉寂中唤醒。“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每当踏足三月之春,我总会想起这句词。此时的草色,已然不再是枯黄一片,而是带着新生的嫩绿,仿佛是大地的新衣,柔软而又生机勃勃。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这片新生的土地上,烟光氤氲,好似一幅水墨画,淡雅而又韵味悠长。行走在乡间的小道上,两旁的桃树、杏树、梨树,皆已含苞待放。那花蕾,宛如少女初妆,羞涩而又充满期待。
偶尔一阵微风吹过,便有几片花瓣轻轻飘落,如同蝴蝶翩翩起舞,为这春日的画卷增添了几分灵动。三月之春,也是农人最为忙碌的时节。田间地头,处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或犁地,或播种,或施肥,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认真、那么专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盼和喜悦,那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总会站在窗前,望着那轮明月,心中涌起无尽的思绪。
明月,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感的载体。它见证了多少离合悲欢,又承载了多少思念与期盼。而我,也不过是这漫长岁月中的一个过客,用笔墨记录下这三月之春的点点滴滴。三月之春,亦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它告诉我们,无论经历多少风霜雨雪,春天总会如期而至。它用它的温柔和细腻,将大地从冬天的沉寂中唤醒,为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开始。而我们,也应该像这春天一样,充满希望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和困难。此时的河水,也已变得清澈起来。它欢快地流淌着,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河边的柳树,已然长出了新的嫩芽,那柳条随风摇曳,好似在跳着一支优美的舞蹈。偶尔有几只小鸟从树梢飞过,留下一串串清脆的歌声,为这春日的画卷增添了几分生机。三月之春,更是一个适合沉思的季节。在这宁静而美好的时光里,我们可以放下心中的纷扰,静下心来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可以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去感受生命的脉动,去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在这过程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或许能够找到一些方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三月之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它用它的美丽和温柔,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感动。它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在这三月之春的美好时光里,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去感受生活的温暖和美好。让我们用心去聆听春天的声音,去品味春天的味道,去享受春天的馈赠。同时,也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三月之春,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它用它的美丽和温柔,将我们的生活点缀得五彩斑斓。
在这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去追寻那些被遗忘的美好记忆,去创造那些值得珍藏的美好瞬间。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三月之春的每一个细节,去品味这三月之春的每一份感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这美好的三月之春又将离我们而去。然而,它所带给我们的美好记忆和感动,却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每当回忆起这段美好的时光,我们总会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幸福和满足。因此,让我们珍惜这美好的三月之春,用心去感受它的美丽和温柔。让我们将这美好的时光铭记在心,将它作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勇气。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像这春天一样充满希望和勇气去面对它们。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三月之春的美好画卷中,去感受那绿意盎然的田野、那含苞待放的花朵、那清澈见底的河水……让这一切美好都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和宝藏。三月春,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去欣赏、去感悟。在这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用心去体验每一个细节,去珍惜每一份感动。让我们与三月春同行,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成长。而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或许会发现,那曾经的三月春已经成为了我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韵律和节奏,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做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带着这份美好的回忆和感动,继续前行、继续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惊蛰到,万物苏,一切刚刚好
文/何俊锋
春天的三月,细雨纷飞,一声春雷宣告了惊蛰的开始。万物复苏,气温回升。惊蛰时节,春雷乍响,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盎然生机。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始鸣、雨水增多,万物开始萌发生长,生机盎然。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到来了。草木开始萌发新绿,树木抽出新芽,绿叶茂盛,生机勃勃。花儿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桃花、杏花、樱花等花朵在枝头绽放,香气四溢,吸引了蝴蝶和蜜蜂前来采蜜。
当春天的第一道雷声响起,仿佛是大自然唤醒万物的钟声,一时间,冬眠的生灵纷纷苏醒,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仲春时节,阳光柔和而温暖,阳光透过树梢,洒在泥土上,沉睡了一整个冬天的昆虫,被春雷唤醒,纷纷破土而出,开始了新一年的生活。田野间,原本光秃秃的树枝上,也开始冒出嫩绿的新芽,仿佛一夜之间,大地被披上了一层新装。麦苗青青,油菜花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惊蛰时节,春姑娘已踏着轻盈的脚步来了,洋溢着生机勃勃。如果春季是一本书,惊蛰时节就是充满活力和希望,浸满绿意花香的扉页,我们还未翻读就被它深深吸引,还没细品已有了美好处处呈现,春意斐然成章。春意盎然,绿色是春天的底色,绿色代表着生命、青春、希望和活力。春姑娘把我们带到绿色的世界,草儿已悄悄地钻出地面,嫩嫩的,绿绿的。
在田野,山川里,放眼望去是一片绿茫茫,使人豁然开朗,让人充满活力和希望。惊蛰,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节气。它告诉我们,无论冬天有多么漫长和寒冷,春天总会如约而至。它提醒我们,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和困苦,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总会迎来希望和光明。春光不必趁早,美好不会迟到,惊蛰到,春光俏,一切刚刚好。
且将岁月活成诗,目所及处尽芬芳
文/ 何俊锋
人生如戏。舞台上演员绘声绘色演绎着悲喜人生,舞台下众生嬉笑怒骂,诠释着自己的生活。有的人活得很清醒,比如屈原,为了自己的信念和节气,投入汨罗江;有的人活得有些迷醉,唱着歌,划着渔船,肆意随心,比如庄子,归隐山林,绝不出世。其实,谁的生活不是一半阴雨一半晴,谁的故事不是一半喜乐一半愁,与岁月同行,前路总是风雨兼程。看过半生风景,才明白:人生何需太完美,最好的状态,不过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把自己的生活活成诗。
人生,醒时现实,醉后自在,人生苦短,纵然不如意事常八九,也要也要保持一颗向往美好的心。宁可食无肉,不可无追求,闲暇时,拥一方小院,享一缕春风,赏花赏草,平淡的生活也能过的诗意盎然。人生,醒时清苦,醉后欢喜。命运不是风,来回吹,命运是大地,走到哪你都在命运中。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你在,我陪你,你不在,我念你,我能做的,仅此而已。人生,醒时旧梦难圆,醉后恣肆畅快。佛说人生有三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人生在世,就是一场豪赌。赌赢了,顺风顺水;赌输了,潦倒此生。并不是每一个都可以赌赢,也不是每一件事都一定能顺应你的心意。既然如此,不如放宽心,放下那些执着,没有什么比快乐地度过此生更重要的事了。何必为了虚名,而郁郁寡欢呢。人生,醒来离别,醉后相聚,生命中有很多美好的风景,别因为自己的惆怅与不开心,封闭了心门,错过了更多更值得的人和事。没有什么过不去,大不了大醉一场。最好的人生,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梦过时分,便是大彻大悟的醒来。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人生如戏,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哭笑皆由人。世界本来就太矫情,我们无须太过意重,人生,当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在明静中尊享人生,在简意中感知生活。用绚烂的生命之花,演绎出人生精彩的戏码,不求完美无暇,但求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