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江迭公路图之“起点扎古录”
精华热点
江迭公路之一“起点江迭路”
———漆军艺
江迭公路被称之为“中国最美100公里”,
其风景优美,山形奇险。有袅袅炊烟,神秘幽远的扎古录小镇;也有金顶红墙,飘渺晨雾的贡巴古寺;有古朴雄伟,错落有致的百年藏塞;也有雄伟壮观,巍峨恢宏的光盖山石城;有眼睛上天堂,轮胎下地狱的奇险路段;也有雄伟健壮,抬头远眺的东方巨狮;有奇峰突兀,千姿百态的峡谷奇观;也有人间仙境,风景奇特的绝美扎尕那。这些如诗如画,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无不激荡着书画家们心灵深处的感动和强烈的创作灵感。同时,也深深的激发了我对绘画长卷“江迭公路”实地考察探索创作的欲望。数次的对江迭公路实地探索,有一定的了解后;打算分八个段来完成长卷;分别是:“江迭路起点”“圣境贡巴寺”“藏寨尼巴村”“光盖山仙境”“险峰观巨狮”“神奇大峡谷”“绝美扎尕那”。这八个景点取决于具有历史意义、标志性建筑或神奇的景观来划分。这样的划分绘画长卷就会主次突出、内容丰富而次序显明。
扎古录是江迭之路的起点,开篇先从扎古录画起。这里比称之为“水墨扎古录”,风景非常秀美,以前创作百米长卷“千里洮河图”实地考察写生的时候,也曾多次驻扎这里。那时候的江迭之路还少为人知,也有可能是我专注探索洮河流域,没注意到这条神奇的百里风景线。这次的江迭公路考察对扎古录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扎古录镇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卓尼县西北部的洮河沿岸,这里地处三河两路的交汇处,三面临水,两路环绕,不但是联通州府合作、县城卓尼和迭部扎尕那的交通枢纽。更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犹如世外桃源,这个被群山环抱,深藏在大山里的千年古村,风光秀丽,有着别样的自然之美。山上,四周青山树木相互映衬,村宅就掩咉在山林之中,斑驳的青灰色古房子随处可见,流露出时光的味道。远方层层青山,浓重如泼墨,轻淡如白云,森林茂密、山川秀美,松涛阵阵,溪水潺潺,花海缤纷,牛羊群点缀在林间草甸的光影里,自然之美和错落有致的村庄完美契合在一起,吸引游客驻足,达仓寺院红墙金瓦,古色古香,韵味深厚,与翻滚的洮河水形成强烈对比,把洮水、深山、古寺巧妙搭配在一起,犹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
远眺而去,扎古录镇在云雾缭绕之中,附近的江迭公路起点设计别有趣味,一颗干枯的大树上镶嵌着四个从大树上橫切下来的圆形木头,上面雕刻着四个大字“江迭公路”;旁边平放的一颗大树上面也一样有“秘境卓尼”带有藏文的字样。大家下车一边拍照略做休息,一边欣赏着远处扎古录隐约可见几处村镇的轮廓,炊烟袅袅升起,与云雾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那些炊烟,是人间烟火气的象征,它们温柔地点缀在这片天地之间,提醒着我,即便是在这远离尘嚣的山村乡镇,也依旧有着生命的温度与生活的气息。扎古录镇随没有城市的喧闹声,确有着城市的车水马龙,四路八方旅人的车辆来回不停的穿梭在这宁静整洁的乡镇里。田野、河流、花草树木、在青山蓝天、小桥流水、青砖黛瓦的映照之下,一切都是那么的美丽朴素。在这里享受着本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享受着实地写生的乐趣。在这里,风景写生的题材范围很广泛,如城市建筑,乡村风光、青松翠柏,名胜古寺,经幡白塔,洮水汇聚,森林山峦、溪谷田野、山丘草原、市场街景等自然景色。都具有不同的环境特点与情调,能给人以精巧、绚丽、雄伟、壮阔、沉寂、活跃、幽雅、古朴、浓艳、清丽等种种不同的感受。所以这也就是绘画工作者都乐意到大自然中去写生作画的原因,这种对着自然的感受,是选景取材的动机和依据。而描绘自然风光的风景画总是让人激情满怀。
概括地说,深入生活进行山水画写生,重在“深入”二字。要深入观察,深入了解,要在生活中激发作画的热情。当时到扎古录江迭公路的起点时,这里独具特色的景物感到新鲜,激起创作的热情。这样的景物速写不求形式上完整,而求详细记录,特别对于工程建筑物,必须结构清楚,透视正确,每次外出写生,这方面的工作量是很大的。特别要记录具有特征的景物,使写生画稿能够充分表现出地方特征。创作长卷时起稿画了好几遍才算完成,近景起点的大树标志和远景的扎古录镇的排列也不是简单的事情。这种创作不是把看到的风景如实地搬上画面,这样是没办法画成长卷的,必须要画面需要的情况下添加删减。考虑再三,最后决定前景用几颗大树还有山体来衬托时隐时现的公路。公路旁边的景点、游客、汽车、建筑等是整幅画的重点,刻画的比较细致。云雾缭绕的扎古录镇为中景来处理,繁琐的中景和简单的近景稍调整不好就会造成喧宾夺主、不协调的对比。因此,用洮河水隔开了远近关系显得更加有纵深感。经过山上、山下多处对景物的全面了解,深入思考和分析、概括提炼才开始落笔。这种长卷的创作必须还要有一套独特的表现空间关系的方法来构图,这是山水画创作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写生画稿中,最容易出现的大毛病是以焦点透视的方法来写生。这对山、水、树、石等自然物,问题还不大,加上遇到建筑物就容易出毛病。许多人写生建筑物时是根据焦点透视的规律来画的,其实中国画的透视不是焦点透视,也不是所谓的散点透视,在这里我用了“以大观小”之法去处理画面中的空间感问题,站在一个理想空间全面地去观察景物,并根据需要移动位置变化观察角度,以取其全貌,这样对长卷的创作就会有了更好的把握。
——待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