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旧梦:芜湖的岁月与记忆
作者:淡墨留痕
我生于芜湖,长于芜湖,这座江城是我生命的起点,也是我灵魂的归宿。芜湖,这座位于长江之滨的城市,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与文化,也孕育了无数人的梦想与记忆。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芜湖人,我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但每一次回望,都能发现新的故事与感动。今天,我想以我的视角,带您走进这座城市的深处,感受它的脉搏与呼吸。
芜湖的清晨,总是从江风开始。长江的水汽裹挟着初秋的凉意,轻轻拂过江岸,唤醒了沉睡的城市。小时候,我常常站在江边,看着渡轮缓缓驶离码头,听着汽笛声在江面上回荡。那时的芜湖北站码头,是连接江北与江南的纽带,也是无数人生活的起点与终点。
码头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总是匆忙而有序。大包小包的行李、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还有那不时响起的铃声,构成了码头独特的交响乐。渡轮离岸时,江水被划开一道巨大的浪花,船身随着波浪起伏,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往与未来。
江风依旧,但码头已不再是昔日的模样。如今的芜湖北站码头,早已被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取代,但那一段段关于渡轮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每当夜深人静,我仍能听见那悠长的汽笛声,仿佛在提醒我:这座城市,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
如果说长江是芜湖的血脉,那么镜湖与赭山便是它的灵魂。镜湖,这座位于市中心的湖泊,宛如一面明镜,倒映着城市的繁华与宁静。湖边的垂柳,随风轻拂,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镜湖的美,不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南宋状元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为后人留下了这片美丽的湖泊。湖心岛上的老芜湖图书馆,曾是无数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如今虽已不再开放,但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却依然在镜湖的波光中闪烁。
赭山,这座位于城市西侧的山峰,是芜湖的另一张名片。赭塔晴岚,依寺环抱,茂林修竹,景色宜人。每逢清晨,赭山的朝霞映照在镜湖上,宛如一幅水墨画,让人流连忘返。赭山公园内,文人墨客的题字与遗迹,更是为这座山峰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镜湖与赭山,不仅是芜湖的自然景观,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象征。它们见证了芜湖的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
在芜湖的历史中,二街与中山路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二街,这条曾经繁华的商业街,曾是旧芜湖最热闹的地方。舟轮如织,商贾云集,二街的每一块石板,都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与辉煌。
中山路,则是芜湖现代化的象征。从第一百货到第二百货,从灌汤小笼到傻子瓜子,中山路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这里的商铺琳琅满目,叫卖声此起彼伏,仿佛一曲江南晨曲,唤醒了城市的每一个清晨。
二街与中山路,不仅是芜湖的商业中心,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它们见证了芜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也承载了无数人的生活记忆。
芜湖的铁画,是这座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始于北宋的铁画工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四海。铁画工艺厂正对着赭山公园,每逢清晨,工匠们的敲打声与赭山的鸟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黄梅戏,则是芜湖的另一张文化名片。从马兰到赵薇,芜湖的黄梅戏演员,以其精湛的演技,将黄梅戏推向了全国乃至世界。黄梅戏的旋律,早已融入了芜湖的血液,成为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铁画与黄梅戏,不仅是芜湖的文化遗产,更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象征。它们见证了芜湖的文化传承,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艺术梦想。
青弋江,这条穿城而过的河流,是芜湖的母亲河。它孕育了芜湖的鱼米之乡,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沿青弋江向南,可见中山路与第一百货,这里的每一块石板,都记录着芜湖的繁华与辉煌。
鸠兹,是芜湖最早的名字。因湖沼草丛,鸠鸟云集,故名鸠兹。鸠兹城址位于水阳江南岸,是芜湖历史的起点。如今的鸠兹,虽已不复存在,但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却依然在芜湖的每一个角落回响。
青弋江与鸠兹,不仅是芜湖的地理标志,更是这座城市的历史象征。它们见证了芜湖的起源与发展,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
芜湖,这座江城,宛如一幅水墨画,既有江南的婉约,又有江城的豪迈。从长江到镜湖,从二街到中山路,从铁画到黄梅戏,芜湖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与感动。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芜湖人,我深知这座城市的美,不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芜湖的未来,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新的篇章。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芜湖的美,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为这座城市的未来而努力。
【作者简介】
张龙才,笔名淡墨留痕,安徽芜湖人,爱好文学,书法,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因为 简简单单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追求了过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懂得知足的人,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够尝出人生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