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沉淀——读书》
张团结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知不觉已将我带入中年的站台。回首过往,2024这一年,恰似一本厚重且充满故事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努力与成长,每一行都记录着对自我的超越与探寻。
这一年,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书籍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无论是与工作紧密相连的专业典籍,还是描绘生活百态的散文集,亦或是探讨人生哲理的智慧之书,乃至天文地理、阴阳八卦、中医哲学等领域,只要是优质的书籍,我都如饥似渴地汲取其中的养分。曾经,读书于我是断断续续的消遣,阅读周期漫长,而去年,我将那些原本耗费在刷抖音、侃天侃地的零碎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一头扎进书的海洋。在文字的世界里,我感受到思想的碰撞与交融,视野变得前所未有的开阔,心灵也在不断地充实与升华。
读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让我在心智上有了深刻的转变。过去的我,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人身上,以为自己的观点才是唯一正确的。然而,人与人之间信念的差异就像一道道沟壑,强行跨越只会引发无尽的矛盾。矛盾多了,烦恼便如影随形,整日沉浸在苦恼之中,情绪变得多愁善感,整个人的气场都被阴霾笼罩,智慧也仿佛离我越来越远。
随着不断地学习与交流,我渐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维方式,就像每一片雪花都有独一无二的形状。我们无权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尊重差异才是和谐共处的基石。当我放下这份固执,不再执着于改变他人时,内心豁然开朗,就像推开了一扇紧闭已久的窗,阳光与清风瞬间涌入。思路的转变,让我的眼界变得更加宽广,我不再局限于自己狭隘的认知世界,开始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周围的一切。
在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时,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那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将中国传统的“私”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苏州人家后门河里排污的事例,更是将这种“私”具象化,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中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微妙之处。而中国人家文化与西方人家文化的对比,以及对中国攀关系、讲交情文化的阐述,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这又让我不禁想起李雪健老师饰演张作霖时说的那句“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是啊,人生在世,处处都是人情往来,懂得处世之道,才能在社会的江湖中如鱼得水。人到中年,更应明白这一点,要沉稳内敛,凡事三思而后行,学会原谅他人,放过自己,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努力成就自己。
然而,中年的沉稳并不意味着失去血性。在阅读张玮的《历史的温度》人物篇中关于杨靖宇的事迹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杨靖宇面对敌人的劝降,坚定地回答:“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愿。很多部下都牺牲了,我如今只剩了自己一个人。虽临难,但我的同志们在各地转战,你们灭亡之日必将到来。我将抵抗到底,无须多说,开枪吧。”他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中国人的血性,什么是对信仰的坚守。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从未放弃,这种精神穿越时空,至今仍熠熠生辉。岸谷隆一郎看到他胃里的棉花、树皮、草根后感叹:“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杨靖宇的事迹让我明白,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不能丢失内心的那份热血与担当。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潮和观点如潮水般涌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有可为、歌舞升平却又充满挑战的时代,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尤其是作为男人,不能随波逐流,被网络上那些乱七八糟的意识形态牵着鼻子走,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不盲目跟风,不轻易被外界干扰。我们应珍惜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努力奋斗,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4年,是我人生中意义非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通过阅读和学习不断成长,在思想上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蜕变。我学会了在沉稳中保持血性,在包容中坚守自我,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带着这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的期许,继续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