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生 近照
大自然的歌者——记西部画家刘宝生
(作者:吕宝荣)
刘宝生是我中学同学。说实话,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对他的了解仅限于青涩的学生时代。四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在同学群微信平台上,得知他默默耕耘、锲而不舍,终于在他执着地致力于对绘画艺术上的追求,找到了独特的道路,成为中国西部一位知名画家。
成功者就是所有人都退缩时依然执着。印象中的刘宝生外表看去普普通通,在茫茫人海中难免会失之交臂,但他积极的人生观,执着的绘画之路,在我心里陡然萌发一种要接触、诠释这位其貌不扬,破茧而出的画家同学。
丁酉年仲夏,应同学之邀,从太原飞往神奇的梦幻之地——宁夏。一下飞机,便见前往来接机的画家本人。寒暄过后,在同学的安排下,我来到他的画室。
在这间不足130平米的画室里,挂满了不论是石膏素描大卫、伏尔泰、同学肖像、自画像,还是写意花鸟,水彩和油画,或玲珑剔透、精炼简洁,或水墨淋漓、飘逸奔放,或清新淡雅,宁静朴拙。面对这些作品,你很难说出他的审美观念还是表现方式,很难说出它源自石涛、八大,还是吴昌硕、齐白石、任伯年,或是徐悲鸿、石鲁、吴冠中、李剑晨;感觉他自然流露,既是从传统的绘画技巧斟酌构思,经营画面,又是根据画面需求用笔用墨,甚至借鉴运用国外油画的手法,达到画面的最佳效果。
画室一角几幅色调明丽的水彩画,频频吸引着我。画面从不同角度,生动地捕捉住了回民族特有的人物姿态。《回族老人》中头戴圆形无沿白帽,高鼻深目,留着连鬓胡,儒雅谦和的神态。《小尕子》中骨骼鲜明,头发曲卷,浓眉大眼,发自内心的憨厚笑容。《尕妹子》中那绿色盖头下的动人笑靥 ,明亮眼神,清纯可人,过目难忘。逼真传神的人物肖像,在画家笔下以地域性特点演化而成的人物特性以及颜色纯净、透明、清晰,传达给人们一种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意识感染力。
刘宝生1956年生于陕西宝鸡军工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兄弟姐妹八个,全靠父亲一人工资生活。
俗话说“三岁看十八”。记得读小学时,他就喜爱美术,当年那些遍布城镇的文革时期各类宣传画前,经常有他幼小的身影,被其色彩斑斓的大幅宣传画牢牢吸引。似乎上苍的安排,儿时的刘宝生开始在懵懂中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
同学回忆他幼年对绘画的痴迷,“……上初中时,突然间对色彩有着特殊的嗜好,常常在课余画画,每每盼着美术课的到来。那时画画仅凭一本图画本,一支铅笔和一些简单的水彩颜料。放假时,几乎天天呆在家里画画,当时的绘画素材主要是临摹连环画。一次,在同学家里发现一本人物画学习资料,我如获至宝,千方百计借来临摹,几乎把这本人物画册资料从头至尾描摹了两遍。描摹中人物画的手,我无论如何也掌握不好,于是,我就反反复复地画,一直画到满意为止。”
“进入高中时期,美术老师发现我对绘画艺术的喜好,便把年级里我和几名热爱绘画艺术的同学组织起来培训,跟随毕业于西安美院的冀同庆老师学习,先从素描静物的基本练习入手,老师找来一组石膏几何模型,开始长期作业训练。周日、假期都在一起学习绘画,有时,老师带着我们,背上画夹,到郊外,到大自然中写生。从那时起,我发现自己才算是入门了。”
在冀同庆老师悉心指导下,为刘宝生日后的绘画艺术奠定了基础。以后在学校举办的各类绘画和宣传画展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临近高中毕业,在学校举办的大型宣传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戏曲人物画展中,他的作品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我们这一代经历了很多事情,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的剧烈变革我们都赶上了,说我们是沧桑动荡的一代也不为过。1973年,17岁的刘宝生还是渭阳子校的高二学生时与在读的同年级八十余名同学提前毕业,身戴红花、腰挎黄包,在一片锣鼓声中,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落户宝鸡县千河公社杨家沟大队。
四十四年前下乡的那个清晨,宝鸡市广场的扩音喇叭里反反复复播放着歌曲《知识青年下乡来》:“知识青年下乡来,步伐整齐多豪迈。贫下中农齐欢笑,敲锣打鼓迎村外。广阔天地炼红心,风里雨里长成才。大娘大伯哎,一个劲儿地把手拍,哎嗨嗨嗨嗨;早就盼着你们来……”老师、家长和前来围观的人们,将小小的广场围了个水泄不通。就在汽车启动的瞬间,他听到身后有人嘤嘤哭泣。回首前来送行的人们,母亲在人群中默默擦着眼泪。
对刘宝生而言,知青岁月让他最难忘的莫过于在插队期间他与朴实善良的农民建立了深厚感情和他笔下的一系列勤劳、质朴、感人的农民形象。和学校不同的是,之前他所画的大多是人物素描,静物写生。来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他觉得可画的素材多了起来,而且有了构思和创作的冲动。蓝天白云下,静静流淌的河水,山坡吃草的牛羊,崖畔采花的女孩,田间劳作的农民,专心训练的民兵……他感觉自己浑身的艺术细胞都被激活。以后,只要雨雪天气或者其它不出工的日子,他就坚持画画,背上画夹到田间地头写生,为农民朋友,知青同学画像。即便在平日出工时,他画夹不离身,也要在休息之余画上两笔,乡亲们只要看见他,都会笑着喊:“画家来了!”
说到画像,还有个插曲。初时,农民朋友不让刘宝生画自己,觉得那样会把自己的魂画走,后来见他画得好,便纷纷抢着做他的模特儿,渐渐地刘宝生便成了千河公社的名人。但凡公社和大队举办活动,都要抽调他去办墙报,搞展览。据同学介绍,他的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市县展览,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期间,他创作的《山花》水墨画作品在画展中获奖。1976年在毛主席和周总理逝世后,公社要召开追悼大会,他前后花了两个星期时间,分别画了两幅高达三米的巨幅伟人肖像,在全公社引起很大的轰动。与此同时,刘宝生学会了摄影,他没想到的是,这日后竟会改变自己一生的际遇。
此后,刘宝生在绘画之余坚持摄影,在乡下的六年半中,支撑他渡过难忘岁月的是他心中执着的信念,是他手中的画笔。
进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国家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回城和就业问题,随后大批知青陆续返回城市。1980年6月1日,刘宝生招工回城,分配到电子工业部下属军工企业,西北机器厂做了一名油漆工,就此结束他六年半的知青生活。
两年后的一天,在工厂举办的国庆文艺汇演中,闲不住的刘宝生又端起相机跑前跑后在台下忙个不停,此举引起厂长注意。他把刘宝生喊道跟前:“看你拍照这么熟练,多长时间了?跟谁学的?”“下乡时候自己自学的,相机摸索了四五年了。”“好!厂里正缺宣传干事呢,你明天就到工会负责摄影吧。”
人生的转折往往发生在最平淡无奇的不经意间。就因为这么淡淡几句话,刘宝生从生产一线调到厂工会搞宣传工作。也许,在刘宝生当年拿着画笔,端着相机,描绘着恬静优美的乡村风光,记录着热火朝天的劳作场面时,并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的人生因此而改变。
在厂工会任宣传干事时,他利用能利用的时间,背起画夹常常到厂内、厂外和生产一线画一些速写,为创作积累素材。不久,单位为他和另一同事合办的个人画展中,他创作工厂题材的水粉画《炉火正旺》中一青工忘我工作的专注神态,油画《晨》中“最可爱的人”环卫工人在晨曦中清扫街道时的情景动态……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并获奖。
后来,刘宝生经过了厂工会、保卫处、供应处等多个岗位的磨练,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1989年,因工作需要,他被西北机器厂派往宁夏办事处开展业务,遂定居银川至今。
驹光过隙!在宁夏开展业务期间,一晃数年过去,纵然娶妻生子,但他不忘初心,在他胸中躁动着的依然是对绘画艺术的执着,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画画,因为他目标明确。
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一直向往能到专业美术学院学习,”凭着他对绘画艺术的不懈努力,於本世纪初,终有机会进入西安美术学院,通过专业课考试,被美院油画高研班录取。
西安美院高研班的二十多名同学,分别来自全国各美术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和绘画艺术功底较好的画家。他们师从郭北平、张惠民、武永年等国内知名画家、教授,这对刘宝生日后印象派画技的成长、成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入学伊始,他们先从基础练习,素描、速写、静物、人体写生到长期作业,在创作训练中,注重大关系,既而深入,整体完成。课堂上,郭北平教授要求他们,不但要画好模特儿的形,更要画出模特儿的神。并强调“如果忽略了创作这一课那是很遗憾的。”
“张惠民教授留学法国多年,主要学习印象派绘画。他授课时讲究色彩运用,对比强烈。他的画色彩漂亮,构图严谨,一笔下去使我们震惊,他根据画面,不拘小节,挥洒自如,用大笔很快铺满画布。他说:创作中不要去死扣细节,有几个代表性的就可以了。他还指导我们如何把一张照片变成一幅画,课间他用他创作完成的画和照片对比着指点我们,哪些地方要取,哪些地方要舍。”
在美院学习期间,刘宝生牢记恩师教诲,力争画面生动,深入到位,大关系正确,避免色彩重复。他把各位老师的画技融会贯通,借鉴用在自己的画里,他创作了三幅《马槽》《船》《山里女孩》等代表性作品。
“《马槽》是在郭北平教授指导下完成的。《马槽》反映的是一位饲养员在马槽喂马的场景。由于画幅较大,时间较长,前后画了许多遍,层层深入,既没有色彩跳跃的感觉,还要留有一些明确的笔触,色彩冷暖对比更要恰当。一天,我正在画布前创作,郭北平教授走近我说:这幅画很不错,可以参加全国画展,并指引我:色彩可以一笔一笔地摆上去,在创作时,不要让素材牵着你走,要放开画,按自己的想法画,不要怕画坏,坏了可以刮掉,大胆用色、用笔。”
“《船》表现的是一条破旧的小船停泊在岸边,船尾立着两只鱼鹰,采用的是印象派画法,注重了光和色的再现,很有意境。最初,在创作中总觉有难度,无从下笔、用色。指导老师帮助我分析素材,哪些地方该虚,哪些地方要实;最后由郭北平教授确定画面构图和创作方向,我逐步深入地用暖色调完成,虽然画了不少时间,总体效果都还不错。”
“《山里女孩》画幅不大,有一米多,我画了一周时间,大家看了都比较满意,但油画家崔国强老师点拨我:衣服比脸画的好,顿时,我幡然悟到脸画的太细了和衣服粗犷的笔触不相协调,后经过全面的调整,终于完成了比较满意的作品,在毕业画展上这三幅画都入选上了。”
在诸位名师指导下,刘宝生的印象派油画造型与色彩运用日益精进,对文艺复兴时期那种古典风格与现代油画变革的理解也日益深入。
“我热爱大自然,描写大自然。”近年来刘宝生更多地醉心于风景画创作。风景画是画家的“心灵之歌”,是“无言之诗”。刘宝生有很好的写实功底,他的风景画大多是对实景写生,不受束缚,用笔大胆,画面构成得当,画风清新朴实。风景油画的创作和制作过程很繁杂,要求很高,不但费时且费事费力。画家对他的作品要求非常严格、认真。创作前他先用木炭勾勒大体轮廓,再用较稀释的色彩铺满画面,既而用较稠厚的色彩画局部,一幅画通常是反反复复的画,色彩一层一层的推,一笔一笔的叠,稍有不满意的地方刮掉重画,一直画到令自己满意为止。
《风景》系列是他的代表作,其作品多次参加画展并获奖。纵观他的中幅油画《延安颂》《大丰收》《城市的云》等作品,画面层次丰富,画风随意自由,用笔纵横奔放,奇妙地构建出他风景画的意境与诗意。
在刘宝生的画室里,令我难以忘怀的有几幅画,如《冬日里的阳光》表现的是大山里的雪景;冬日里的小艳阳,斑斑点点尽泻在依山傍水的农家小屋。画面很有意境,不仅立意构思巧妙,而且充分运用了暖色调不同层次的微妙对比,使画面色彩和谐又富有诗意。再加上内紧外松,流畅洗练的笔触,将画家的深厚功底跃然画布。因此,这幅作品于2008年入选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画展。再如《贺兰雪》一画,连绵起伏的贺兰山脉,一望无际的密集植被,前方的雪景采用了大面积冷暖对比色调,阴影处用稍许紫色、深蓝色调,整体看去,既有前景、中景和远景,又有强弱对比,画面十分漂亮。那冷暖对比强烈的贺兰山雪景,带给观者诸多联想空间,令人产生无尽遐想,恍若你就置身于群山围裹的贺兰山环抱,任凭那漫天飞舞的雪花,飘飘洒洒落在你的脸上身上。还有《黄昏》更是不同凡响,画面130×162厘米。落日时分的旷野分外迷人,整个画面笼罩在暖红色中,只有一线路通向远方,给人一种不知何处是尽头的感觉。一泓清溪蜿蜒曲折,溪水映照着天空的色调,就在这亘古宁静的气氛中,画家别出心裁地用他精致的笔触,在荒原中点缀着一头吃草的牛,宛如时光凝固,好像你就坐在夕阳落照的草地上,迎着从漠上吹来的风,嗅着从泥土中散发出来的清香,静静聆听着身旁的牛儿轻轻的咀嚼声。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窗外,明月高悬,群星闪烁。塞上的夜晚,凉风习习。我望着满天繁星,寻找着哪一颗星是我写的画家同学——刘宝生。
我望星思索,感慨万千, 蓦地,一股久违了的感动涌上心来……
画为心声,刘宝生作为大自然的歌者,唱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赞歌,也唱出了画家自己的赤子之情。他的绘画是视觉的,更是心灵的,不是一个短篇报告文学所囊括的。说心里话,我真没把握写好这篇文章,还是就此停笔吧。
当年抱着美好憧憬,勤学苦练画技和他一起学画的八位同学,早已改行其它工作,最后脱颖而出的他,仍然在这条绘画之路上艰辛地走着,坚持着……他执着的人生观,对绘画艺术的追求,让我心生敬意,他在同学中就是一个传奇。
为了一个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奋斗着,这种精神,永远让人感动。
(作者:吕宝荣系宁夏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