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汀河、林美井
编者按:今年三月六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渡海解放海南首战七十五周年纪念日。谨发此文以资纪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儋州市的红色教育基地添砖加瓦,增光添彩,发挥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大意义与作用。
(潘汀河亲临登陆点以示怀念,并义务为各地赶来参观瞻仰的群众讲解,使群众对渡海登陆解放海南这一段解放战争不可或缺的历史有了实地了解,进一步夯实了儋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幸福不忘英烈,安宁常记危时。3月6日渡海登陆首战纪念日,各界人士团体齐集登陆点,瞻仰参观,缅怀先烈,接受革命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解放海南首战——白马井寨基超头登陆侧记:近日,我和林才的次子林美井到儋州市档案馆查看他父亲的档案,翻开尘封的档案,了解他父亲林才同志当年在渡海作战前的一些历史记载。林才(又名林材、润福。)男,1918年5月生,1939年1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儋县白马井镇寨基村人。1948年12月至1950年期间,任中共儋县二区新丰乡乡长,兼带职在廉江县联系人民解放军。(证明人:羊德光,时任中共儋县支前委员会领导)。主要任务是上级交给的如何开展渡海工作。沿着他这两年走过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海南琼崖纵队以及地方政府配合解放军登陆工作始于1948年底并进行大量艰巨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为确保大陆解放军渡海成功,选择渔工水手的条件可以说是相当严格的,到了近乎严苛的程度:一是政治上要保证过得硬,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对要登陆的海域潮汐情况准确了解,能熟练驾驶船只航行,掌握海滩水路:三是要有严格保密意识,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不该做的坚决不做,对自己的妻子、父母、兄弟姐妹不准透露任何风声,如果漏密将被国民党抄家灭户的,所以选择渔工水手工作一直在秘密进行着。白马井镇寨基村是革命老区,同时是沿海渔村,男人靠出海捕捞,女人靠种田务农为主要生计。因此,在寨基村选择渔工水手的工作就自然的落在了林才乡长的肩上,事实证明他不负众望,经过周密细致工作后选定寨基村的林年庆、林文杰、林庭卫、林小章、麦运成(俗名小狗)、麦圣保(渡海时被子弹打中左肩膀,弹头一直留在身上)、万康明(俗名:小井)、周文泰,吴木坚,麦青山等十二名渔工水手。从1949年2月开始,林才同志就有意识地组织寨基村的渔工进行培训,时刻准备着,一旦接到上级指示,就立即出发。1949年12月按上级的安排,林才与林庭卫利用林庭卫自家的小船偷渡到徐闻雷州半岛与解放军取得联系,取回一部电台。听林美井母亲与村中一些老人讲述,在他俩返航回海南儋县白马井海域时,因大雾与风向原因,船只误驶入国民党驻守据点“马涝地”一带海滩,后他俩只好下海水靠人力拉船只回到寨基村海滩口。那时天将亮,他们立即把电台转移回村,同时组织村里的几个青年立即赶到放船处并用铡刀铡漏水将船只沉没于海底,并把船上风帆叶布搬回村处理掉。正好不久,驻守在马涝地据点的国民党军巡逻赶到,幸好及时,不然就被发现。电台拿回来后交给了上级组织与大陆解放军联系。1949年12月下旬,林才带领12名渔工水手从白马井寨基村密秘地步行到光村镇泊潮村(革命老区,儋县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集合,并与郭壮强、符英华、蒲作祥、许汉等前往徐闻雷州半岛。展现在渔工水手们面前的是这样的一幅景象:整个海滩开展大练兵活动,练游泳,练登船,练摇橹,练打舰,练救护,练抢滩,练登陆等训练,热火朝天,昼夜不停。此后渔工水手也参加训练,先近海,后远海,先单船,后多船,根据船只的大小,组织“四组一船”,“六组一船”,“八组一船”的战术训练,从连到营到团的多船演习。1950年2月,十五兵团在广州召开军事会议。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同志亲临会场指导。会议研究分析了海南岛战役的准备工作之后,确定了解放海南岛的作战方针是:分批偷渡与积极准备大规模强渡、两者并重进行,并规定两军在大规模强渡前,应各偷渡一个团以上的兵力。而大规模强渡,则以准备好为原则,初步拟定在六个月以后实行。韩先楚军长、袁升平政委认为:作战时间从三个月延长到六个月,会使部队松劲,懈怠,贻误战机。他们便给军部发了电报,强调了“积极准备,提前完成”。积极改装机帆船,收集风帆船,自己派人购买机器,不依赖上级拨给”,要求不要放掉船只,春节也不休假,要求各师三个月内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争取早日解放海南岛。2月底,冯白驹向十五兵团报告:海南岛上敌人在岛西海头港至白马井之间近百里长的海岸线上,仅有一个步兵团防守。其中,有一个营正在对我沿海地区进行“扫荡”和掩护修理海头至那大一段公路;琼西敌军主力一部正在那大周围向琼崖纵队第一总队进行“扫荡”,无防卫准备,表现十分麻痹。因此,冯白驹建议兵团利用此极为有利的战机进行试渡。十五兵团复电冯白驹,同意进行偷渡,并令琼崖纵队派部队接应。3月5日,徐闻县角尾乡灯楼角,全副武装的第40军118师352团1营799名勇士正在举行渡海誓师大会。军长韩先楚为勇士们壮行。他把一面绣着“渡海先锋营”的锦旗授给勇士们。当营教导员张仲先(后任广州军区政委)接过锦旗的时候,全场沸腾了。当天下午7时,这个团的一个加强营799名壮士,由师参谋长苟在松和营长陈永康、教导员张仲先登上十四只帆船。郭壮强及来自儋县的干部林才、林帝眷、蒲作祥以及船工林庭卫,林年庆,林文杰,林小章,麦运成,麦圣保,麦青山,万康明(小井),周文泰,吴木坚,泊潮渔工有:黄神养、黄神荣、黄士杜、林昌荣、刘吉春、符二寒、刘华景、黄华新等20名渔工水手随队驾船出发。军长韩先楚和师首长亲临海边壮行,霎时战船扬帆,壮士振奋,从雷州半岛之灯楼角起渡,乘风竞发。韩军长和师首长送走偷渡部队,在返回途中,让参谋人员手执红旗走走停停,观察风向,直到看不到船只。回到军部指挥所后,他们站在电报机旁,通过电台直接指挥首批偷渡部队渡海作战。他们的心紧系在毛主席指示春夏两季解放海南时所强调的“风向”、“潮水”四个字上,参谋人员把一条长绸子缚在竹竿上、竖在军指挥所楼外凉台上观察风向。上半夜“渡海先锋营”发来两份电报。第一份是:“风向好,船速快。”第二份是“前进200里。”人们传阅电报,喜逐颜开。参谋人员在地图上计算着里程。船队已完成了将近三分之二的航程。参谋们说:如果按这样的速度前进,拂晓前就可按原定计划登陆到白马井寨基村海浦港的海滩。”突然,又一份电报传来:“风停,船行很慢。”参谋们抬头往窗外看,竹竿上的绸布还有些飘动,不一会儿,连一丝风也没有了。军首长早有思想准备,立即命令先锋营:“风停就全力划桨。”大家寸步不离电台、等候下一步信息。3月6日上午11时,指挥所收到一份电报:“发现敌机敌船。”此后,指挥所和偷渡部队的电讯联络完全中断了,军部几次电询琼崖纵队,答复是:“情况不明。”有的同志仍在收音机旁,想从敌人广播中找到“渡海先锋营”一点有关的线索,但一无所得。整整三天三夜,指挥所里的同志焦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眼睛熬得充满了血丝。这次偷渡不仅关系到799人的安危,而且将影响整个战役部署和全军渡海作战的信心。3月8日,琼崖纵队电台突然发来一份电报:“渡海先锋营”于6日下午2时在白马井登陆,已经同接应部队会合,只因“渡海先锋营”的电台在船上被水浸坏无法及时报告。原来,“渡海先锋营”起渡后,不久东风大作,船只摆开战斗队形,向西南方向破浪急驶。“天有不测之风云”,夜晚12点后,风停了。这时距登陆地点还有一百六十里,基准船上的营教导员张仲先十分焦急。照这样的航速,很难在天亮前抵达白马井,当他知道今晚不再有风,便立即组织船工摇橹前进。战士们拿起铁锹、枪托划水。木船慢慢腾腾地向前。指挥船上的师参谋长苟在松心如火燎,不时与郭壮强商量。他边看地图,边思考。这位经受二万五千里长征考验的部队指挥员,深知时间的重要,贻误了战机,后果不堪设想。他命令船队克服一切困难,全速前进。营长陈永康接到命令,站在船头,挥手向船队发出“强行前进”的命令。各船组织力量,人人投入划水战斗中,谁也不肯落后。基准船领航在前,其他船奋起直追。翌日拂晓,船队距离白马井只有70多里了,但晴空万里,无遮无拦,船队完全暴露在炎炎烈日之下。苟在松担心起来,命令指战员隐蔽,火速向前。突然,4架国民党军飞机出现在船队的上空盘旋,投下4枚炸弹后扭头飞走。不久,敌机又飞回来。船队不动声色,沉着前进。海南守敌随之加紧海面的巡逻。此时,“渡海先锋营”的基准船发现敌人的船只。张仲先当机立断:“先躲开敌机,大胆靠近敌船!”船队严阵以待,大胆地穿过敌人的船队。敌机在上空分不清敌我。苟在松看到敌船插上小红旗,就命令船队也插上小红旗。不一会儿,敌船换成白旗,我船上也换成白旗。岸上的国民党军无法开火。我船队巧妙躲过敌人。薛岳想不到解放军如此神速,慌张地命令岸上一个营、海上两艘军舰、空中4架飞机阻止解放军登陆白马井。翌日中午1时许,国民党军向我“渡海先锋营”发起猛烈的攻势。岸上的炮火齐发,天上飞机投下炸弹,炸起一根根水柱,平静的海面瞬间沸腾了。一场残酷的战斗正在进行。渡海部队先头3艘船上的指战员把生死置之度外,冒着敌人的弹幕划桨、摇橹,拼死向岸边猛冲。12号船上渔工水手麦圣保被敌人的子弹打中左肩膀,船上战士及时给他进行包扎,因上岸后没有及时进行手术,弹头一直留在身上。13号船上的一营三连副排长傅世俊英勇战斗,把愤怒的子弹射向敌人。同船的儋县寨基村船工万小井被子弹击中腿部,鲜血直流,他清楚地知道超头村有驻守的国民党军队,他强忍伤痛,把船只向着寨基村海浦港滩头驶去。他被子弹打穿大腿,根本站不了。傅世俊马上接替掌舵。此刻,情况十分紧急,他赶紧把舵,使船继续前进。他顽强拼搏,最后不幸中弹倒下。下午2时,距离岸边只有200多米,张仲先立即命令部队涉水抢占海滩。张仲先带头跳进齐胸深的海水中,战士们也跟着跳下,借着竹杆筒制作的三角架(自制救生圈)放上背包的浮力,顺着潮水浪头,游向海岸,他们不怕海蛎扎脚,冒着敌人的炮火跃进,一边射击,一边冲向岸边。后面的船只以迫击炮,重机枪掩护先头部队登陆。敌机轮番投下一颗又一颗重磅炸弹,海面上一个又一个高大的水柱凌空升起。一号船载着“锦州英雄连”的勇士们,像一把尖刀直插寨基村海浦港滩头,经过三分钟的战斗,四平突破英雄班长刘世保带领全班勇士涉过了四百米的泥滩,到达海岸,突破了国民党海南防卫司令部吹嘘的所谓“固若金汤”的“伯陵防线”。紧接着,后面的船也一齐靠了岸,海滩上一片欢呼声:“我们登陆海南岛了!”守卫海防的敌人惊慌失措,丟下武器逃命。勇士们猛追猛插,仅三连三班就俘虏蒋军副连长以下二十一人。为配合这次渡海登陆作战,琼崖纵队做好了充分准备,琼纵一总队9团从屯昌县藤寨墟经过几天急行军,3月6日凌晨潜伏在儋县白马井新地村和寨基村。上午8点多钟,海面上仍不见部队的船只,9团的指战员万分焦急。3营被马涝地敌人发现,用机枪扫射,3营被迫反击。9点多钟白马井两个连的敌人赶来增援,9团2、3营把敌人打退。此时,仍不见登陆部队的船影。正午,白马井增援的敌人突破我留下监视敌人部队的防线,冲进登陆地段,疯狂地向海面上的渡海部队射击。隐蔽在新地村的9团迅速赶去向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1营和8团的两个连阻止排浦增援之敌。8团阻击新州、王五增援之敌。9团团长周永吉命令3营(缺9连)坚守阵地,2营向白马井之敌发起更猛烈的攻击,敌人乱成一锅粥。白马井附近的松鸣、山营、王五、排浦等乡村上千民兵和民工纷纷赶来参战。先锋营和琼纵接应部队一鼓作气猛冲猛打,敌人丟盔弃甲,仓皇逃命。海滩上丟下敌人几十具尸体。张仲先带领战士迅猛冲锋上岸,占领滩头阵地。其他船只也相继登陆成功。薛岳吹嘘的“伯陵防线”成为笑柄,“渡海先锋营”的锦旗在寨基超头海滩迎风飘扬。不久,在距海岸不远的山头上,渡海先锋营与纵队第一总队胜利会师了。部队进入五指山根据地后,琼崖纵队电台发给第四十军的胜利捷报,飞快地传遍了全军。指战员们高兴地说:“第一支利箭射中了!”在这次登陆作战中,伤亡指战员50余人,其中有第40军118师352团1营3连副排长傅世俊。在激烈的战斗中13号船上的战士全部跳水上岸,万小井也被战士背上岸,也一下子忘记了牺牲的傅世俊。后来船就被风吹过崩港口到了超头海滩。战斗结束找到船只,就地安葬了傳世俊烈士。所以后人误认为登陆点在超头(麦平治听万小井生前的口述)。2000年4月28日,登陆点烈士墓由儋州市人民政府立。这次渡海作战中,由于时任中共二区新丰乡乡长林才(1918一1968)同志表现突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与第四野战军授予“渡海英雄”称号,并颁发证书和解放海南岛纪念章一枚。林年庆(1904一1990)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军政治部评定,给予记大功二次,小功七次,并颁发证书和解放海南岛纪念章一枚。解放海南岛,第一次在白马井寨基村与超头市村海滩一带登陆成功。标志着打破了国民党守卫海南岛的“伯陵防线”,彰显了琼岛人民的力量,如果沒有琼岛人民的积极引航以及琼崖纵队的积极配合,是不能获得这次渡海战斗的出奇成功的。向为解放海南的先烈们致敬,向为配合渡海作战的英雄和引航的渔工水手们致敬!向参加这次战斗的所有军民致敬。
注:在本文写作中参考刚出版的《红色热土:永不褪色的战斗记忆》《解放琼岛之战》文/冯子平和《家在白马井》解放海南岛渡海先锋营等文章,以及根据寨基村革命老区群众及带水后代口述,有不足之处,多多包涵。
当年渡海先锋营渡海登陆的寨基超头海滩。
渡海大军冒着敌人立体火力的阻拦,奋不顾身的跳下木船,抢滩登陆……
当年渡海登陆点,今天红色文旅区。爱国教育活资源,基因播撒万万千。学党史,探遗迹,不忘初心永向前,砥砺奋进奔目标。
军功章上字迹的漫漶程度与年代的久远成正比,在这里亦是与功勋的大小成正比滴!
林年庆(1904一1990)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军政治部评定,给予记大功二次,小功七次,并颁发证书和解放海南岛纪念章一枚。
清明时节思袅袅,琼崖碧血浪滔滔。试问英烈何处觅,海南史志彰昭昭。战友重踏故战场,心头汹涌浪波长。新旧社会不一样,告慰英灵喜气扬。 这个是解放海南岛先锋营的历史影像,当时的营教导员张仲先说接过先锋营旗子的是陈营长(陈永康)并不是他。这现在写文章的人真是要好好查历史阅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