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战斗岁月》
张勇斌
这是父亲生前常讲的故事,从儿时起,我便听他讲述这段经历,直至他暮年,故事的每一次重现,都伴随着他眼中闪烁的光芒和滔滔不绝的话语,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将那段峥嵘岁月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眼前。
巍巍太行,青松傲立,吕梁山脉孕育了无数革命志士,他们怀揣着坚定的信仰,为新中国的诞生前赴后继,建立了不朽功勋。父亲便是其中一员,他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土地上。
1947年7月,西北野战兵团改编为西北野战军,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决定将战火引向蒋管区,为配合陈赓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野战军向陕西进军,攻打榆林,就此拉开了解放大西北的宏伟序幕。
彼时,榆林由国民党胡宗南麾下大将徐保镇守。徐保是怀安人,毕业于黄埔四期,战场上他悍不畏死,透着一股憨勇劲儿,却也因性格顽劣、一身陋习,晋升之路颇为坎坷。然而,他嗜赌如命的习性,却意外成为他飞黄腾达的契机,成功打动胡宗南,自此平步青云,被胡宗南视为“八大金刚”之一,位列第三。
8月7日,彭德怀一声令下,榆林战役打响。战斗率先在城南爆发,随后迅速蔓延至东城、西城和北城,西北野战军全员投入战斗,一时间,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然而,战斗持续至次日拂晓,城池仍未攻破。我军毫不气馁,从拂晓激战至黄昏,又坚守了整整一天,却依旧进展缓慢。
临近中午,守卫小西门的哨兵突然发现,距城头一里开外的西沙梁背后,有白旗晃动。其实,那不过是我军卫生队晾晒的白色被单,在风中肆意飘舞,却在紧张的战场上,成为了极为敏感的信号。哨兵匆忙向徐保报告,称共军要投降。这一消息来得太过蹊跷,却让徐保深信不疑,他不假思索地登上城墙眺望,远处那面白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他未及细想,便下令停火,并派人前去接应。
沙窝中的行进艰难异常,接应队伍艰难前行了约三十分钟,抬头望去,白旗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这时,沙窝背后猛然喷出火舌,突如其来的攻击让他们措手不及。片刻后,他们才意识到判断失误,国军士兵顿时乱作一团,抱头鼠窜,眨眼间便溃不成军。城上的守军见状,虽扳机在手,却因担心误伤自己人,只能干瞪眼,眼睁睁看着战友们陷入绝境。
徐保见此情景,恼羞成怒,立即下令炮兵参战。刹那间,炮声轰鸣,飞沙走石,一颗颗炮弹如雨点般向我军阵地倾泻而来。此时,父亲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总后勤部警卫员,正与朱国华部长在榆林城外运送粮草弹药。首长朱国华,时任后勤部部长,在这炮火纷飞的战场上,肩负着保障部队物资供应的重任。
突然,一发炮弹呼啸着落在后勤部的帐篷外,随着一声巨响,帐篷瞬间被夷为平地。朱部长被困在了废墟之下,生死未卜。作为首长的警卫员,父亲心急如焚,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敌人的炮火,声嘶力竭地呼喊着首长的名字,在废墟中东寻西找。首长的安全至关重要,他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找到首长!父亲与警卫班的战友们齐心协力,在炮火的笼罩下奋力挖掘。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却始终不见首长的踪影,父亲急得痛哭流涕,他一边呼喊,一边用手拼命刨挖,指甲断裂,鲜血直流,也浑然不觉。
就在父亲近乎绝望之时,他突然发现帐篷左侧有轻微动静,顿时欣喜若狂,更加奋力地挖掘。终于,朱部长的身体渐渐显露出来。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艰难营救,首长成功脱险。父亲和战友们用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在战火中谱写了一曲生死与共的战歌。
战斗结束后,父亲因在此次行动中的英勇表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回到原籍,投身农业生产,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始终是他心中最难忘的记忆。他常常和我们谈起朱国华部长,眼中满是思念与牵挂:“多年不见,不知朱部长近况如何,真想再见见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二弟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首都北京丰台区干休所找到了朱国华部长,彼时,他已八十三岁高龄。二弟说明来意后,朱部长陷入了深深的回忆,缓缓说出父亲的名字:“小张,你是哪里人?”二弟笑着回答:“朱老,我是山西朔县人。”朔县人?朱部长摘下眼镜,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你是张维华的什么人?”二弟连忙说道:“朱伯伯,我是他的二儿子小智,我哥的小名还是跟着您儿子叫的呢,您儿子叫勇锋,我哥叫小勇。”
朱部长听后,急切地询问:“你父亲还好吧?”随后,他热情地发出邀请:“我要见见他!”
1983年,二弟陪同父母前往北京丰台干休所。在接待室里,朱老与父亲、母亲重逢。因父亲在部队时,母亲曾去过军营,与朱部长及其爱人相识,此番相见,格外亲切。老战友重逢,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一切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维华,我们终于又见面了,分别的日子里,我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你。看到你,我仿佛又回到了过去,那些艰苦的日子,因为有你在身边,变得不再那么难熬。时间虽让我们分隔两地,却无法冲淡我们之间的战友情谊。自你因家庭原因离开部队后,我换了几任警卫员,却总觉得不如你贴心,我时常和爱人提起你,是你在战场上救了我的命,这份恩情,我永远铭记在心。”朱部长感慨地说道。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接见结束时,朱部长对父亲说:“维华,明天到我家里做客,我们不见不散!”在接下来的七天里,父亲和母亲在勇锋的陪同下,参观了天安门、北海公园、故宫、天坛公园,瞻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遗容,还逛了十里长街和王府井商业大街。短暂的相聚,让父亲心中的思念得到了慰藉,也让这段战友情谊更加深厚。
分别的时刻终究来临,八十三岁的老首长流下了惜别的泪水:“维华,感谢你从遥远的山西来看我,此次相见,不知何时才能再聚,但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父亲回到家中,将相聚的点点滴滴讲给我们听,我被这份真挚的战友情深深打动,于是写下了这篇《父亲的战斗岁月》,以此缅怀九泉之下的朱伯伯和他的亲人们,愿这份战友情谊,永远流传,永不磨灭。
简历:大海之波,原名张勇斌。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8月6日。山西朔州朔城区新安庄人。毕业于山西雁北地区朔县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三十八年,退休于2015年9月,酷爱文学,先后在江山文学网发表小说、散文十五篇,后在老朋友石丽仙引荐下,投稿于华夏思归诗歌文学学会。先后发表了巜若瑟之往日云烟》个人专集,巜娘家妈赔礼记》、《错位的爱》、巜月光中的遐想》、《人生密码本》、《丰收的喜悦》、《脚步下的春秋》、《梦中的妈妈》、巜国庆抒怀》、《相聚阳高》、《白衣天使赞》、《故乡的春天》、《夏日的雨后》、《一千三百一十四的故事》丶《迟到的忏悔》、等。后续投稿还在继续中。二零二五年二月加入华夏思归诗歌文学学会,成为特邀作家。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凡发表于思归客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czj69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