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肉面的温暖
包红霞
那是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和三个朋友在兰州办完事往出走时还不到12点,走到东岗快接近桥头的地方,一家看上去较有规模写有“兰州第一碗”的清真牛肉面馆出现在瞳孔。到兰州不吃牛肉面总觉得是种遗憾,因了“第一碗”这三个字,我们便决定进去品尝品尝。
12月的天气不是太寒冷,但也不暖和,11点到12点不是吃饭高峰,我们进去时有三位顾客,看上去都是农民工的穿着。大厅里服务员有四位,都是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坐一起,一个在吃饼子小菜,三个吃着拉面,边吃边说话。同伴要了面等候过程中,我环视大厅,十几排座位都擦拭整洁,错落有致,与别处不同的是,往出递饭的窗口上面有一行醒目的打印字:要加大面量请提前打招呼。
盯着那行字,我有点费解,就猜想也许是按面量加价,比如说加一两算多少钱……
待面端上来,我发现这里的碗比其他地方的要大点,面的份量也感觉稍多些。因自己带有烧饼,当我将饼子分成四部分放碗里准备吃时,直觉告诉我那几位服务员在盯着我看。吃牛肉面泡烧饼,往汤里再倒些醋,酸味浓,辣油红又香,饼子吸辣油,美美咬一口,烧饼的香很独特,所以也一直是我吃牛肉面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正吃着,一位中等个看上去干练稍胖些的服务员收拾旁边的桌子,她推着餐具车过来看着我碗里的饼子,轻声问:“这一份牛肉面吃不饱啊?下次来就给拉面的师傅说给你加大面量,他们会给你多拉些。”
看她是认真的,我就问她:“加大面量怎么算钱?比如说加一两。”
她说:“不要钱。我们老板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一些下苦人面少吃不饱,加大面量,一些人一碗就吃得饱饱的了。城里人有些是专门来喝汤的,面多了吃不完就糟蹋浪费掉了,给他们正常拉的都吃不完。”
我们的身边处处膨胀着物欲横流,金钱万能,在人心浮躁,唯利是图的今天,谁的心田还播种朴素的温暖和亲切?!听明白她的话,我感觉一种温暖传遍全身,连忙笑着向她表示感谢。
一直以来物价上涨很是让多数人纠结,曾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兰州牛肉面涨价后面量也减少的报道。2013年12月1日起,舟曲一份牛肉面从5元涨到6元,过了3年,涨到7元,现在是8元,许多人都说涨价后面量比原来还少。饼子0.7元的成了1元,1元的卖1.5元。面皮凉粉酿皮等小吃4元都上涨1元,5元一份面量比原来还少。工薪阶层还未领到涨了的工资,市场上各种物品涨价的理由全是工资涨了。各行各业的老板们大多叫苦不迭,说物价上涨,他们的成本已是入不敷出,尤其雇工工资也得涨。面价涨了,牛肉价涨了,牛肉面涨价面更少好像没什么说不过去的理由。
应该肯定的是,那是多年来我吃到的最阳光的一碗牛肉面。日常生活中,几乎一切高贵、敬重、赞美、恭维和礼遇的字词、礼节和行为举止,都是属于那些远离土地和苦力劳动很远有身份有地位有光环的人们的,而养活那些有身份有地位者,紧贴于土地上的劳动者们则是几乎被遗忘了的沉默的一群。
就从那家牛肉面馆的碗比其他地方稍大些这一点看,老板的确是设身处地的考虑到了一些苦力劳作阶层人的用餐问题。即使加不了多少面,却能使那些用一碗牛肉面解决一顿饭再继续行走在钢筋水泥丛中打捞生存之本的人们,感受到一丝被人尊重和关怀的温暖,虽然仅仅是一碗面含有的一丝阳光,但我相信,这一丝阳光却会让吃到加了面的人遍身温暖,走出餐馆时心情也就会十分灿烂……
作者简介:包红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杂文学会理事,就职于甘肃省舟曲县气象局,业余写作。1994年开始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评论,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甘南州文学艺术成就奖,作品《走进甘南》、《悲情舟曲》获黄河文学奖和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学奖,《悲情舟曲》入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