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二”的习俗
侯家赋
“二月二”融会了古时多个节日习俗文化
农历的二月二在民间有“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龙头节”等多种称呼。
民间传说,伏羲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每年在天气转暖的二月二,亲自耕种一亩三分地,所谓“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黄帝、尧、舜、大禹、周武王等帝王仿效,因此人称这天为“农头节”,后来谐音为“龙头节”。
元朝学者熊梦祥所著元大都即今北京地区志书《析津志·风俗》中记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
可见,元朝时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师晓荣小时候听老人讲,二月二,万物复苏,冬眠的蛇、蝎子等动物睡醒了,都抬头了。龙为百虫之首,所以说这天“龙抬头”。
有学者认为,之所以说“二月二龙抬头”,中国古人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将其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称为东方苍龙。每到二月二前后的冬春之交傍晚,东方苍龙的角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人们认为这代表“东方苍龙”之首,故称“龙抬头”。
西北大学民俗专家杨景震介绍,二月二正值公历三月初,处于惊蛰节气。传统观念认为,龙能兴云作雨。冬闲,龙也蛰伏。惊蛰后,百草萌发,龙也苏醒,于是便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所以叫青龙节。唐以后始有挑菜、迎雷、踏青等风俗活动,时称挑菜节、迎雷日。宋末,在我国北方一带,又和惊蛰联系起来,逐渐演变成为以驱虫害和祈丰收为内容的传统节日。
龙头节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这与干旱少雨有关。南方相对山多、江河多,不缺水,而土地少,因此这天多祭祀土地神。
有学者认为,龙头节融会了古时二月二附近的惊蛰节、挑菜节、迎雷日、春社日、填仓节、中和节、花朝节等习俗文化,而这些节日都已消失。选在二月二这天,是因为古人认为,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样月、日数相同的日子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这天做祈福活动灵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