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
李白之死与静夜思
文/蔡同德
李白是浪漫主义的大诗人,对政治一窍不通。曾经唐玄宗李隆基很欣赏他,留在宫中给梨园写歌词,但是这位先生不知道谦虚谨慎,有一回喝醉了酒写诗时竟然让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磨墨,让太监总管高力士脱靴,结果两人恨得咬牙切齿,在杨贵妃面前说他的坏话,把他赶出了宫去。唐玄宗心有不舍,但也得听爱妃的话,给了李白五百两金子,让他浪迹天涯。
坐吃山空,钱花完了。晚年给永王李璘当幕僚,混口饭吃。永王谋反,李白很幼稚,还希望李璘夺了皇位后起码当个部级干部,又因为李璘招聘他当秘书时也一下子给了他五百两黄金,他也不好意思走人。结果李璘很快失败了,掉了脑袋,李白则因为没有危险性而且有才华,在全国影响很大,很多大官给他说情,唐肃宗就从宽处理,没有杀他,仅仅流放,把他发配到1300年后还未彻底脱贫的贵州。
过了几年大赦后,李白虽然自由了,但仍然生活无着,于是去投奔他的本家叔叔李阳冰(时任安徽省当涂县令,比李白小10岁。当涂县在长江南岸,离南京只有100多华里)。毕竟自由了,心情大好,在长江上乘船东去,途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刚去时,李阳冰对他很客气,这可是当时全国第一大诗人啊!然而时间一久,李阳冰管不起酒了,委婉地劝他走。他的心情又低落下来。这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全国安定,但新皇帝惊魂未定,对诗不感兴趣,否则成立个中华诗词学会让李白当会长是再合适不过了。
杜甫和李白一样,也没考上进士,自然也没当官,到处漂泊,当时住在长沙。听说李白在当涂,便去找他。李阳冰一看,又来了一个吃饭的,更不耐烦,但也不好意思赶他们。
某夜,李白被尿鼓起来,觉得屋里不是太黑便没有点灯,小解毕,看到房间地面上月亮撒下的银辉,多么像秋霜啊,于是便有了一点写作的冲动,晕晕乎乎地写了首五言四句的诗,记下当时的心情,也没有考虑严格的平仄格律,又喝了两口酒便接着睡了。
第二天早晨,李白醒来,未梳洗,到桌前看了看夜里写的东西: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显然,按五绝的标准,是根本不合乎杜甫制定的格律要求的,于是推敲一番,修改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一层霜。
举首观明月,低头思故乡。
按照格律要求,觉得无可挑剔了,于是把书童叫过来,说,拿去让小杜看看,有没有大毛病。书童说,那张草稿给我好吗?白曰,可。这孩子聪明,他知道对于名人来说,越是给他挑出毛病来,越是显出有本事。于是他多了个心眼,把原稿交给了杜甫,修改稿先不示人,看看老杜怎么评点和修改。
杜甫向来认真,当时边念边摇头。最后对书童说,回去告诉你家老爷,这算绝句吗?纯粹是打油诗。一共五言四句二十字,就有两句出律,一句孤平,而且两联之间失粘。我这两天感冒了,再躺会儿,我给他改一下。字不多,你把它背过,回去说着让老李写出来,你拿来的稿子放在这里吧。
书童聚精会神地听着,看杜甫怎么改。结果所改的地方和老李几乎完全相同,心里佩服得五体投地。只有一个字不同,在第三句,杜甫是“举首看明月”,而李白是“举首观明月”。这孩子本来就聪明,加上跟着李白耳濡目染,也有点小道业了,但又不敢班门弄斧,装作大惑不解的样子,问,为什么用看,而不用观和望呢,不都一回事儿嘛。
老杜立即正色曰,No,看、观、望,虽然意思基本相同,属于同义词,但毕竟是有细微差别的。看,平淡,观,雅致,望,深沉,好诗讲究炼字,马虎不得。你想啊,你家老爷再有才华,半夜里起来撒尿,睡眼惺忪,哪里有观月望月的闲情逸致?
书童听了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又问,“看”是去声字,那么“举首看明月”不还是孤平吗?杜老师这时微笑着对李白的书童说,想不到你这个小孩已经对格律诗有了一定的研究了。其实看有两个读音,怎么读都行。例如毛润之先生的诗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时不妨读去声即仄声,“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不妨读平声。写诗是为了吟诵的,而吟诵时是可以临时处置的,如最最简单的“一”字就有三种声调,要看它和谁搭配。(一的读法详见《现代汉语词典》)而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形式和内容这一对范畴,完美统一当然最好,而在不好办时,内容为主,形式次之,宁可出律失粘甚至不押韵,也不能破坏主题的表达,林黛玉也说过,要是有了好句子,不管什么平仄。崔颢的七律《黄鹤楼》前四句都不合律,但也被公认为七律的最佳之作,为什么呢?意境好啊!所以李兄的原稿即便不改也是好诗。看明月,疑是霜,思故乡,多么好的意境呀,所以必将千古传诵。这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调,当然和大气磅礴的边塞诗《登鹳雀楼》不同,但也别有韵致。你会背王之涣老先生的《登鹳雀楼》吗?
书童听了杜老师的高论,顿时热血沸腾,立即朗声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听到这里,联想到安史之乱,民不聊生,顿时老泪纵横。用一只手以袖掩面,另一只手对这孩子摆了摆,说,去吧,我们已经聊了大半天了,你家老爷恐怕已经等急了。书童于是躬身一拜,出门而去。
然而书童进屋后便感到一种令人莫名的寂静,他连叫了几声老爷,无人回应。进入卧室,看到李白大半个身子在床上,一只手垂到地上,一壶酒洒了一多半。
李白去世了,享年六十有二。他临死之前没有听到杜甫对他的《静夜思》的点评。
书童复又匆匆赶到杜甫家里,把这一噩耗告诉了杜甫,杜甫立即下床,开始配合李阳冰张罗李白的丧事。混乱之中,李白的第二稿被书童不知丢到哪里去了,那时人们没有收藏的概念,所以有很多好诗没有流传下来。如著名的《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只留下了两首诗,他比李白大42岁,活到60岁,绝对不可能只写了两首诗。
李白的第一稿留在杜甫屋里被杜甫作为李白的绝笔珍藏起来作为纪念,并流传后世。
于是,在李白去世后的1350年中,所有只要上过小学的人都会背诵这首蘅塘居士在乾隆二十八年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的李白第一稿《静夜思》。
(注: 除了李白死在哪里和《静夜思》的写作时间历史没有记载,任由作者发挥想象,其他皆可考。)
(初稿写于2019年6月14日,
2025年2月24日修改)
作者简介: 蔡同德,昵称沧海一粟,原籍山东省高青县,1952年出生于博山,1976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数学系,1993年山东省高教自考统计本科毕业,从淄博电子工程学校退休,中专数学高级讲师,经济师,淄博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沂源县红叶诗社社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著有文学作品集《渔舟唱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