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在小岛上的逐梦之旅
文/一泓秋水(浙江)
在黄海的万顷碧波之中,静卧着一座宛如沧海一粟的小岛,它仅有 0.05 平方公里,却承载了我青春岁月里最炽热的梦想与最难忘的时光。
当年,战友们都热情地称呼我为“小记者”“业余鸟类学家”,这些称呼背后,是我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印记。还记得 1982 年 10 月,我带着对远方的憧憬,告别浙江南部那个宁静偏僻的小山村,投身到这片海天相接的广阔天地,踏上了这座小岛,从此,我的命运便与它紧紧缠绕在一起。
刚踏上小岛,那浩瀚无垠、碧波荡漾的黄海一下子就揪住了我的心,我彻底陶醉在这雄浑壮阔的美景之中。而这座小岛,更是大自然馈赠的宝藏之地,它是海鸟们的欢乐家园,是候鸟们长途跋涉时不可或缺的“海上驿站”。身处如此神奇美妙的环境,我心底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把眼前的一切趣闻乐事、心中的感悟,都用文字记录下来,分享给更多的人。
于是,我拿起笔,开启了一场不知疲倦的创作之旅。那些年,我先后写出了两百多篇新闻、通讯、诗歌、散文。每一个字符,都是我对这片土地爱的倾注;每一篇文章,都承载着小岛独特的魅力。其中,竟有上百篇作品成功发表,它们的足迹遍布《连云港报》《新华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甚至还登上了《文汇报》《光明日报》这些极具影响力的大报版面。一时间,小岛的声名远扬,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片黄海之上的神奇角落,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更是把小岛的故事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让全世界都领略到它的风姿。
在探索文字世界的同时,我还有幸开启了一段奇妙的鸟类知识学习之旅。在岛期间,华东师范大学的周本湘教授每年都会带着研究生登岛考察。他们的到来,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知识的大门。我像是个求知若渴的孩子,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遇,主动向教授请教,跟着研究生们一起观察、记录,久而久之,我便成了教授的编外学生。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我学到了海量的鸟类知识,七十多种鸟儿都成了我的“熟人”。大白鹭的优雅高洁、黑头蜡嘴的俏皮可爱、黄柳莺的灵动活泼,它们的生活习性、繁殖特点以及迁徙规律,我都能一一道来。不仅如此,我还学会了鸟类标本制作,能够亲手将这些美丽生灵的瞬间定格,让更多人了解它们的风姿。也正因如此,我成为战友们眼中名副其实的“业余鸟类学家”。
我的文学之路也越走越宽,屡获佳绩。诗歌《集市交响曲》奏响了连云港开放城市的蓬勃乐章,荣获一等奖;《十里鱼跃图》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大海的馈赠,夺得城市短新闻一等奖;《港城,他走了》《永远的思念》饱含着我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在市文化馆年度征文活动中脱颖而出,摘得桂冠。凭借这些成绩,我得到了众多媒体的认可,江苏省的新华日报社、江苏广播电台及连云港报社纷纷聘请我为通讯员。部队对我的努力也给予了极高的肯定,不仅为我记了一次三等功,还见证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刻,我心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愈发浓烈。
回首往昔,在这小小的岛上,我用热血与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每一次海浪的拍打,都像是在为我鼓掌;每一声鸟儿的鸣叫,都仿佛在为我加油助威。这座小岛,已然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见证了我的成长,铸就了我的信仰,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都将永远守望着这片湛蓝与翠绿交织的圣地,让它的老光在时光长河中永不黯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