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卧天一柱》
作者/张凤玲 诵读/老菩提
午睡后醒来,阳光明晃晃的,把视觉和感觉都无限扩大了似的,大有出去走走的想法。
今日雨水节气,尽管哈尔滨还在天寒地冻中,但大自然的气息已经先知先觉地渗透进了空气和感知当中,难以阻挡地无所不在。
强烈的阳光大胆地照过来,逼得人不敢和它直视。些许的热辣除了被厚厚的棉衣屏蔽以外,瞬间便被冒着尖的春风赶超而过,惹得我不得不紧了紧衣领。
的确,我并没有夸大其词,刚长出来的春风,在大东北真的像刚刚绽出的小芽儿,嫩嫩的尖尖的,让你喜欢又让你怕怕。
喜欢它那鲜鲜的跳跃出来的勃发生机,但又怕它没轻没重的扎得你神经刺痛,像皮肤过敏般的刺痒难耐。躲开吧,又不甘心错过它带来的畅快,不躲吧,着实抱不得亲不得,只好依旧冬装紧裹,但心里早已如同眉眼儿一样漾开了掩饰不住的喜悦和欢心。
穿过车水马龙的闹市,直奔商大校园,重拾去年春天在这里溜弯儿的乐趣。
还没开学,整个校园宽阔而安静。除了天空那透彻的蓝,堪比马尔代夫的大海般清澈,目光所及满满都在浓浓淡淡的黑白之间,还真像极了北方人简单明了的性格。
对于我这种并不太热衷于运动的人来说,所谓的溜弯儿,溜的就是一个心情。走走停停,抬头望望天,放眼看看景,听听耐寒的小麻雀在阳光中聚集起来喳喳的开着会,踊跃发言似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样子,着实可爱。尽管听不懂鸟语,但总能带给你某种温馨与羡慕的感觉。
向往美好祥和,应该是所有生物的感知宗旨。就比如草木的向阳而生,就比如孔雀开屏等等。只是,趋之若鹜的美,美于众人皆知。而有些独到的美,却是美于发现的眼睛,美于善感的心灵,美于天造地设的机缘。
从商大正门通往体育场只有绕过主楼左右侧的两条路,大多时候我都是逆时针方向进入,最后再从另一侧回来。今天还是依照着习惯,信步而行。
沿着主楼前的便道,就要拐进侧路时,忽然注意到了延着楼体栽种的树木。和大街小巷的植物一样,在这样的时节里,几乎都是乌黑的主干和枝条,静默地侧立在路旁,更何况它们还掩映在教学楼的阴影里,愈发像被老师叫进办公室检讨的学生。
也许是因这个角度接受光照的机会不太多的因素,或者本身树龄也不是很大,它们的主干不及楼侧光照里的树木粗壮。而引起我注意的是它们大多弯曲着,像课堂上偷着交头接耳地俯着身躯怕被老师发现的样子,或高或低的七杈八杈着,但无一例外的是,它们的枝梢即便在这样干枯的季节,也齐刷刷地向上竖立着。再加上主干的扭扭曲曲,反倒长成了另一番景观。而不可否认的,就是向阳而生的真理,那是无可阻止的万物生长的倔强啊。
忽然想到了有关剪枝、成材的种树育人的谆谆教诲,被仰望的参天大树,直耸云天,成为栋梁。高大上着积极壮观的力量,澎湃着热血沸腾的激情,那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前进方向,那更是人类发展中必须拥有的核心能量。
那么,主旋律之外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呢?那么大放异彩、万紫千红繁华昌茂呢?那市井浓荫,那盆景根雕,那烟火蒸腾呢?
嗨,我又想到了孩子,每个家庭一路走来的培养,不禁又认真的看了看那排形态各异的树丛,既然都牢牢地扎根在深土之中,既然它有奔向阳光的天性,既然没有人为来盘根错绕打理成约定俗成的模式,任凭它们野蛮生长成护墙的树栅,倒也不失本分,如果哪天遇到有缘的高人,或许还能发掘出它们独到之处而成为不可复制的艺术珍品,这也是未尝可知的。
这样想着,脑子里忽然冒出一句“犹卧天一柱”来,尽管貌似前言不搭后语,但也算一种期待吧,顿然感觉天空也一下子蓝得越发可爱透彻了……
📝【作者简介】
张凤玲: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黑龙江省散文诗学会理事,
黑龙江省妇女书法协会会员。
从事古体诗词、现代诗歌、散文、剧本、小说等创作。作品散发于省、市及国家级报刊杂志,以及网络微信平台。主要作品有古体诗词集《香魂》,现代诗歌及散文诗集《爱之花》《把你的柔情给我》,长篇小说《那岸》等。
🎧【朗读者简介】
老菩提:一级注册艺术设计师。
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黑龙江省硬笔书法硬究会会员
黑龙江省剪纸研究会会员
黑龙江省艺术设计协会理事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
中国朗诵联盟会会员
主要诵读作品曾发表于:中央电视台央视频官网、北京广播电视台、长春广播电视台、山东济南广播电视台、 新华网、人民日报、凤凰网、中国教育网、新浪网、热搜、奋斗网、今日头条、都市头条、喜马拉雅、懒人畅听、中国有声阅读、中国朗诵联盟、中国诗歌报朗诵中心、中国诗人作家网等国家官网媒体、自媒体平台并参加国内外赛事交流并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