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声”能取代“旧四声”吗
——与李建军同志商榷
作者:段文华
近日在《辽宁楹联》总第36期上拜读了李建军同志《喜见联坛雏凤清》——评《当代青年对联佳作选》一文,文章条理清晰地评介了《佳作选》这本书出版的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总的来说是评得好的。其中在第四方面的意义:“有利于楹联艺术事业的推陈出新”一节中,李建军先生写道:“联坛有‘新旧四声’的争论,青年人无疑是‘新四声’的实践者。随着青年楹联队伍的发展状大,新旧四声的争论自然而然就会趋于统 一——用‘新四声’取代‘旧四声’,历史的潮流是谁也无法阻挡的。”
笔者认为,无论时代怎样变,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不能丢。如果“新四声”完全取代了“旧四声”,那以后出来的楹联作家怎样去分辨、评判历史上的名联佳作?那些用“旧四声”创作的楹联名作,在他们看来岂不成了过时的、不合格的劣作了吗?不懂“旧四声”的话,连传统名作的平仄都读不懂,要想成为合格的楹联艺术家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历史上的经典之作都是用“旧四声”创作出来的。一个成熟的楹联家,一个成功的有志于此道的新青年楹联爱好者,是不可能不去接触传统的经典名作,不可能不去研究“旧四声”和运用“旧四声”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继承传统、尊重传统楹联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应两条腿走路,坚持宜“古”则古(指旧四声),宜“新”则新(指新四声)这一双管齐下的大原则。而且“新旧四声”不要混合用,即不应在同一副对联中既用“旧四声”,又用“新四声”。新、旧四声混合用,则不好确定古、今平仄的判断标准。
我想,只有这样,才是繁荣楹联艺术这一古老国粹应走的宽阔道路。实践证明,有时遇到“新四声”不好解决的平仄问题时,改用“旧四声”,便可巧妙地化难为易;反之,有时“旧四声”不便解决的平仄难关,改用“新四声”亦可迎刃而解。“唯旧四声好”,或“只新四声佳”的提法,均是有失公允的,也是不利于创作水平的提高的。
笔者坚信,蓬勃发展的楹联新军,也是会在运用“新四声”的同时,并向传统的“旧四声”学习的,取长补短,以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不断提高创作技巧。因而“新四声”是不应取代也无法取代“旧四声”的,只能是同时并存,各取所长而已。
古四声,今四声,应古今同视;
长对韵,短对韵,当长短共荣。
【附注:此拙文刊登在2002年3月1日第二期(总第39期)《辽宁楹联》报第3版上。】
【作者简介】
段文华,笔名乐耕斋主人、乐夫,生于1965年10月,中共党员,中文大专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曾任湖南省城步南山牧场学校教导主任、城步苗族自治县希望小学办公室主任。系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湖南省诗词协会、湖南省楹联家协会、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邵阳市诗词协会、楹联学会理事,城步县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县作协、书协会员。诗词、楹联、文章入编省内外报刊、书籍、网络微刊、文艺网刊,有诗联作品获省内外等级奖,至今有6副楹联作品刻挂于国家风景名胜区景点、槽门、农庄上。现著有《笔墨留痕集》电子书一册。
其中,“幽兰喜共清风语;芳径常留雅士吟”联刻挂于湖北省黄冈市遗爱湖公园“惠风亭”、“千秋永峙,黔山磅礴连衡岳;万古长清,巫水奔腾下洞庭”联刻挂于湖南省南山国家公园的城步南湖公园“涵清亭”、“秀水流馨,到此已无尘半点;奇山叠翠,登峰更觉碧千重”联刻挂于城步“上水画廊”观景亭、“路曲林深,溪水含情鸣古乐;民淳俗朴,苗家好客唱山歌”联刻挂于城步苗寨“边溪农庄”、“巫水一湖涵日月;黔峰万古峙云天”联刻挂于白云湖观景台、“水秀山明,德门臻百福;天高地厚,仁宅集千祥”联刻挂于“京兆郡”自家槽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