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551》「飘舞的剑」(7542辑)

晨间寄语
一位战友在晨间问候中写道:“健康是金金不换…”,一语道破天机。是的,健康是生命的牵引、是本质、是灵魂。人类社会的发展,离开了健康,一切都免谈。
目下,在健康问题上,受到所有人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也有步入误区、或走极端的。有人减肥把自己减不行了,有人搞健身把腿搞折了,有人吃保健品把自己吃没了,如此等等,莫不与吃喝拉撒睡有关。
吃与喝,照本宣科者,遵循清淡少盐,但以现实条件,通常只适合闲人及很少体力劳动的人。山区人在背挑扛、爬坡下坎的重体力劳动中,缺油水少盐巴,是吃不消的。一个最鲜明的例子,背上一两百斤物质走上几公里后,负重人的背部衣服上,汗水干后,会显现出不少盐渍,那是盐巴吃进肚子后挥发出来的具体表现,也是体力动力的驱动需求,缺少了,脚手无力,浑身不得劲儿啊!所以有“不上高山不知平地”的说法。
“站着说话不腰疼”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和比喻很多事物。在农村长大和在城里长大的孩子不一样。一个细微的动作,就会改变你的认知。饭粒掉在桌上、馒头掉在地上,农村的孩子会用手捡起来吃掉,谁要糟踏粮食,长辈会斥以“挨雷打”。而城里的孩子会在一直的教化中嗤之以鼻,脑海里会以为已经沾上了许多的细菌。而农村孩子习以为常,地上捡起的食物,大不了随手在身上擦擦,便可入口。其结果是,许许多多的农村孩子们,茁壮成长。
人的认识与成长经历息息相关,条件决定经历。我以为,我也生长在小县城,但我感觉自己就是个农民,我忘不掉在农村知青的经历。我也曾经因为干活累了,泥腿一身,不洗不漱,和衣而卧。
我知青的头年,那里还是吃米不愁,小河潺潺,煤水俱全的人居好地方。但是由于违背自然规律,人为改变了山势河流,导致成了缺水少米之地(我在以前的文中写过)。在那里,我们曾经在牛脚窝窝里舀水吃,再具体一点,有牛脚窝窝,就一定有牛屎,细菌蚊虫自然少不了,但那是必须的选择呀!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对现在的纯净水和矿泉水感觉尚好,但是所谓“纯净”,也一定是要讲条件的呀!
看到现在有些人这嫌弃这、斥以那不卫生,甚至以此为借,造成诸多浪费,我是于心不忍的。我以为我对吃与喝几乎没有什么挑剔,大众口味,别人吃得我吃得。有学者论述,纯净水少了诸多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自来水具备这些优点,我很以为然。那时,冬天叫枯水季节,我们要到两三里路外,在老河道里往下刨,找水挑水,有已是不错,哪里讲究得了那么多哟。
现在的农村,已有千般变化,国家有专门的人畜饮水工程,我的知青地也已受益匪浅。什么好?还是共产党好!我和乡亲们有真切的感受。
新的一天,早安!
2025.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