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作者简介:
杜劲松 青年导演/编剧 诗人/词作家。
编剧院线电影曾获“五个一工程”奖,入选《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成就影展》,获第四届意大利中国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演员”奖;获第11届新西兰中国电影节暨首届华语电影“金蕨叶奖”等;执行导演纪录片曾获“NICFF“尼维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最佳纪录片人物金奖”、中国公益影像节“金蝴蝶奖”等,参与创作过多部电影电视剧及主题曲、插曲,原创歌曲曾获文化和旅游部“131音乐工程奖”、“前海十周年原创音乐金曲奖”等。
中国雨巷文学社作家团队成员、杭州文学研究院研究员。

半山听雨
半山听雨
作者:杜劲松 - 广东深圳
朗诵:霜叶如丹 - 湖北罗田
嘀嗒在雨丝如诉里,
肯定不慎落入深渊。
孤独的时候,
守住这灵魂的空壳
和贫瘠之地的书写。
你一定知道,
烟雨江南的细长柳条,
率先垂钓起 沉醉
不知归路的春风。
画一个孑孑一生的
行者,在陶罐上。
也许分娩出断琴
忧伤的布道声。
我沿着绿了又枯,
周而复始的林间小道。
那根深潜水底的竹竿
引领噩梦时刻猛回头。
就静静躺在她的河汊里,
也许是春江水花的托付。
我要成为一个救赎
母爱枕畔在侧的人。
当被凄风冷水浇淋的时候,
一落单就有爱的无尽力量。
失爱的孩子学会了
对着雨天说悄悄话。
所有的私语成为一块糖果,
渴望——永久甜蜜的石头。
心声刻在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庵的廊檐。
高山流水随时盘旋,
我终将随时融化。
一如坚如石头的糖果,
一如柔如柳絮的翻飞。
寻觅烟波浩渺中,
所有逆向的风雨。
一落入耳廓,
都成为嘀嗒的回响。
2025年2月19日

半山听雨
《半山听雨》赏析:
这首现代诗以"半山听雨"为精神原点,构建了一个充满江南水韵与哲学沉思的意象迷宫。全诗通过以下四个维度展开艺术探索:
一、时空叠合的诗学结构
诗中存在三重时空交叠:烟雨氤氲的实景空间("林间小道""河汊")、历史文化的虚化场域("陶罐""断琴")、灵魂深处的超验维度("三生三世""廊檐")。"绿了又枯"的植物轮回与"十里桃花庵"的永恒意象形成时空悖论,恰如"坚如石头的糖果"与"柔如柳絮的翻飞"的物性对冲,暗喻存在本身的吊诡性。
二、听觉意象的拓扑转化
全诗以"嘀嗒"雨声为原始动机,通过声学变形构建听觉拓扑链:从具象的雨丝如诉,到抽象的"布道声",最终升华为"高山流水"的知音隐喻。诗人将听觉经验转化为视觉符号("刻在廊檐")、触觉感知("融化")乃至味觉记忆("糖果"),形成通感矩阵。这种跨模态转换恰似"深潜水底的竹竿",在意识深处搅动记忆漩涡。
三、救赎母题的复调书写
诗中存在三重救赎线索:自然救赎("春风""春江")、艺术救赎("断琴""陶罐")、伦理救赎("母爱枕畔")。"失爱的孩子"与"孑孑一生的行者"构成镜像关系,"逆向的风雨"暗示救赎路径的反常规性。值得注意的是,"石头"意象的嬗变:从"贫瘠之地"的荒芜到"甜蜜的石头"的转化,揭示创伤记忆的炼金术。
四、水墨美学的现代转译
诗人继承江南诗派的烟雨传统,却以现代技法重构:细长柳条化作垂钓春风的超现实钓竿,陶罐纹饰升华为生命图腾,布道声与断琴形成神圣/破碎的张力场。这种转译在"春江水花的托付"中达到巅峰——将古典的"春江花月夜"解构为离散的水分子叙事。
此诗最终在"融化"意象中完成诗学闭环:听觉的固态记忆(石头糖果)融化为液态存在,与"柳絮翻飞"的气态自由构成物质三态循环,暗合"周而复始"的东方循环时间观。这种物性哲学使得雨声的回响不再停留于感伤层面,而是升华为存在本质的叩问。
评论者:亚瑟
2025年2月20日

主播简介:
叶丹,网名霜叶如丹,湖北省罗田人,1980年出生。现就职于罗田县胜利镇财政所。热爱家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家乡的文旅推广。业余时间爱好文学,唱歌,朗诵,户外等。有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等文字发表于《湖北日报》、《黄冈日报》等省市级报刊以及网络平台。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责任编辑:陈继业
2025年 2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