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党员的情怀
宋振河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这个北疆古老的小镇,号称北魏重镇、帝王之乡,古代走出过五位帝王,十多位将军;近现代也走出过很多英雄豪杰、名人雅士,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但由于地处中国北部边疆阴山以北古代匈奴出没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落后,发展缓慢,许多有才志的年轻人走出去了就不再回来。但也不乏有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的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留在了这里,扎根边疆,建设武川,把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这个偏远的小县封,坚守工作在这里半个多世纪,对他们来讲不是故乡,却胜似故乡。
本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老同志,一位老共产党员、老领导干部,也是一位人民的公仆——八十年代我县人民熟知的原武川县委副书记王茂。

说起王书记,大家都是高翘姆指,众声一词表示由衷赞成。 王茂书记土右旗人,解放前叫沙县,后山地区有个宿语,说沙托二县没好人。意为那一带人强悍凶厉。可咱王书记正好相反,性格温和,平易近人,温文尔雅,礼待群众。
他上世纪一九六0年从乌盟师范毕业后被分配武川县工作,这一待就是几十年,不离不弃直到退休。
他刚分配到县里从事职业教育,跟着县里的中心任务,下乡搞″四清″,蹲点抓典型等项工作,武川20个乡镇,123个行政村,900多自然村,他的足迹遍布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自然村也有一多半到访过。所以许多村干部村民都与他熟悉来往。熟悉他的人都说王书记办事公道,没有架子,敢讲真话。这无疑是对他敬业实干恪尽职守的公正评价。
上世纪一九六四年他在当时中后河乡聚宝庄农村搞“四清"工作,近一年的工作,他同当地农民弟兄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随着农村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后,民间民俗文化正在兴起,后山十年九旱,祈雨盼雨求雨老传统旧习俗也随之发展,每逢农历六月六是农村祈祷上苍降雨的日子,都还要请上当地的戏班子唱上三天两天戏。前几年该地祈雨节总邀请当地在外的名人和一些在其地工作过的老干部故地一同过祈雨节,时过近五十年漫长岁月,但该地总有人说道请请王书记。他们中和王书记同时代的人总有想起当时人们称呼的"小王″和″老王″来,打电话捎信邀请他去与当地老乡共度民俗之乐!

他对工作的认真专心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很快被调到县政府担任秘书,这工作一要了解上情,更要吃透下情,才能写出好稿件好报道。这方面他下了不少功夫,专心致志研究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形势任务,又随时下农村了解农情变化,尽量做到有的放矢,文字工作那可繁琐细腻,写了又写,改了又改,他是秘书的标杆,加班加点,黎明即班,夜深方归,可以说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据与他一起工作的同志说王茂从无怨气,从不叫苦叫累。良好的工作表现,他被提拔为政府办副主任,领导秘书班子。
他任教育局长后,更是带领一班人抓教师队伍建设,抓教学课堂质量,提升教师的素养,"三讲"学习运动开展后,本人曾去考核教育部门开展情况,局内工作人员各学校教师员工对他反映都是正能量,说他懂教育会管理,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没官气好接近。在测评班子时,大家都投赞成票。可能有人会说,谁还测评得罪人哩,文者多见了,有的领导连半数也过不了。
在他担任组织部长几年里,更彰显他尊纪守法严于律己和职业道德操守。他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倒,不马虎,不乱开口子,不徇私情。记得他给我们开会总是讲考察考核干部的重点,突出个人素质能力,工作实绩和群众的评价。他说公道在人心,群众评价不可忽视,做到公道正派,不能埋没好干部。他的工作社会有目共睹,他总是把自己当一个普通干部身份,置身于群众之中去工作,去深入社会深入实践。从不摆架子没有凌人盛气,没有假眉三道,更没有虚言狂语。
他在原籍的亲属没一人来武川供职工作。真有一两个来社会也认可,大家也理解。不是不想来,是不能来,是他不让来。
有个趣事,是他过于坚持职守,记得有年中秋节,有两个地方干部考虑他在哪里多次下乡调研,帮助地方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过意不去,给弄了一只羊送去,还是傍晚时分,有路人看见他硬生生不要,让那两人背回去。事后有熟人戏言:你不要,放下我要呀,你这自律有点不尽人情吧!其实,这样拒收礼物或拒绝宴请在他身上是平常事。
清正廉洁公道办事体现在他身上,可以说很合适很得体。政声人去后,功过闲谈时。他退休后,人们说到他时仍就评价很高,说他背后没闲话,更没什么桃色小道消息。也有老同事戏言,说他的官白当了。但他无怨无悔,淡然一笑,从不介意。
他在担任县委副书后,工作更忙了,仍分菅组织工作。上面的会,下边的会都得参加,都认认真真,听汇报做笔记从不见马虎,他没官架子,不打官腔,不讲空话。人们说王书记讲的尽是实话。他体贴近人,关注民生,善解民意。份内的职权行之用之都体现组织原则的公平合理。不循私情不开口子是他一惯做法。
有两件他个人的事说说,他母亲在原籍去世时他不在,正在外地忙于四清工作,他第一个大女儿出生时,他又不在,他在中旗随盟市组织的考察团调研工作,女儿满月后他才回来,妻子也理解他,知道他工作总是忙,忙,也不嗔怪。
文革特殊年代结束后,许多外地干部调回原籍,也有的调到大城市工作,王书记也有同学朋友熟人在大城市里,完全可以运作调到呼市包头工作,但他没有,他说武川人好地好,就扎根武川不变初心。从未有离开武川到条件好一点地方工作生活的想法。
退休后他搬回故乡包头市想养老定居,但住了一段时间,他又返回武川,他说在武川工作生活了一辈子,人熟地熟风俗熟,真有点不习惯大城里的生活了,不如就在咱第二故乡最好!可见他的心在武川,对武川有着一种难分难离不舍的情缘。
他如今已是耄耋之年,在县城静养居家,享受天伦之乐。但他仍关注着他工作生活了一辈子地方,县里每一个发展每一个进步,他都欣喜不已逢人就夸赞。在他身上比较完美体现出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地方对群众念念牵挂的情怀和可贵形象!
当组织部门小区党组织同志把″在党五十周年″的纪念章挂在他胸前时,他像小孩子一样兴高采烈一脸灿烂!自言自语党是他一生的依靠,一辈子的信仰!
王书记心里永感党恩,永怀党情,山高水长其志深藏!
在此我祝福祝愿他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退休后他又重操笔墨,写诗纂文抒发情志,他写了大量的诗,本文摘录几句作为结尾供读家品赏!
他坦言:“行之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他在《六十抒怀》中写到:
荏苒光阴六十载,
如梦初醒警鬓白。
梳理银丝忆往昔,
秋风习习沁心怀。
年少国难家衰败,
茹苦含辛迎天白,
学海仕途沉浮日,
乘凉纳福前人栽。
半百受命乌纱带,
不用扬鞭自珍爱,
竭尽忠诚效全力,
主义不改初衷在。
手捧俸禄合什拜,
衣食父母常挂怀。
知足知趣知进退,
功过是非任人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