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病父十五载,乡邻齐夸好儿郎
作者:张北传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在东至县洋湖镇八音村王古井村民组有一个名叫张北良的小伙子,他不但在病父床前尽孝,而且把自己的终身大事放在一边,十五年如一日陪伴照顾病残的父亲张先桃,他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父亲身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孝道之美,在当地传为佳话。
张先桃老人今年82岁,2010年春不幸患了胃癌,经住院手术后病虽得到了治疗,但身体一直很是虚弱,每天吃喝拉撒全靠其老伴帮助料理照顾。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半年后,他的老伴因患肝癌不幸病故,老人的大儿子在外地务工,女儿出嫁在外县。于是,照顾老人的重担全落在了小儿子张北良肩上。
在那段日子里,张老为自己朝夕相伴、情同手足的妻子不幸离去而悲痛欲绝。同时为病魔缠身连累下人而感到绝望,小儿子细心观察了解父亲的心思后,便主动到父亲床前耐心开导劝慰,对父亲说:“如今妈已去世,不能复生,您重病在身,我们做子女的照顾您是应尽的责任,没有您的养育之恩,哪会有我们哟!请父亲放心,我今后定会像妈那样服侍您。”老人被自己小儿子的一片真心所感动,便振作精神,鼓起勇气活下来。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1年7月中旬,张老在家突发肠疝气,经住院手术治疗康复。然而还不到4个月,一天,老人在送大儿子的孩子上学途中不慎摔倒致右腿股骨骨折,又急送县中医院手术并置换了人工关节。本来,老人在幼年时曾患过小儿麻痹症,在旧社会那个年代,因家境贫困无钱医治,结果老人左腿落下了残疾,走路跛行。现不幸摔倒又将右腿摔伤可谓是雪上加霜啊!
张老在住院期间,其大儿子和女儿分别都从外地赶来医院探望。第二天,小儿子北良便对他的哥哥和妹妹说:“你们请假回来看了爸爸就行了,你们明天就都回单位上班吧,在外找工作不易,如耽误时间长了,就会丢掉饭碗的,失去了工作,挣不到钱,家里生活就会困难。再说,妹妹你一大家人,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你。爸爸在医院这里由我照料你们俩放心,我一定会尽心尽力照顾好他。”就这样,他一个人服侍老人直到出院回家。
至打那以后,小儿子每天早上起床第一桩事就是给父亲穿衣服,抱(扶)父亲坐马桶,再将其从房间抱(扶)到堂间放在躺椅上,尔后将马桶冲洗干净。为了一边陪伴照顾病父,一边利用家里的老旧房和搭建的木棚,搞起了家庭养猪养鸡副业。白天出去喂猪和鸡、种菜时,总是分别抽空回到父亲身边看望,给父亲沏茶倒水、拿药,帮助料理大小便等。晚上又将父亲从堂间抱(扶)到房间休息。每天三餐总是尽力做出合老人口味的饭菜,还时常为老人熬中药,亲手端到父亲跟前喂服,并坚持为老人洗脸洗澡洗脚,同时老人的衣被也是勤换勤洗勤晒。
患病的人,一般烦恼很多、心绪难宁,火气也很大,可小儿子从不顶嘴,从不计较老人讲的对否,总是不厌其烦。
因自己要抽时间去喂猪鸡及干农活,考虑父亲一人在家寂寞,便于哥哥商量买回了一台彩电,让他每天收看新闻等节目。只要白天劳动一回来及晚上休息时,他还陪父亲聊天沟通,并将周围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和社会上发生的轶闻趣事一一讲给他听,让父亲在家中也能知天下事,同享天伦之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大部分农村人也像城里人一样住进了楼房,为了让父亲也住上新楼房,为此,小儿子将以前曾在外地打工时攒下来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在其哥哥的支持帮助下于2018年底建成了一栋二层六开间的楼房,让年迈病残的老父亲告别了土砖屋,也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让父亲安享晚年。
前几年,曾与儿子同窗的一些学友外出务工都挣了不少钱回来,其中有两位同学还几次上门邀他一道外出打工,并告诉他说:“像你有文化,人又勤劳能干,且人缘又好,准能挣到钱。”他何尝不想再外出闯闯挣点钱,但是想想家中的年迈父亲,如今重病在身,且双腿行动不便最需要人照顾。于是,他婉言谢绝了学友的邀请,在父亲有生之年绝不离开他,就这样,他一直坚守在父亲身边。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在小儿子精心照料下,张老虽身患病残,但精神愉快,心理健康。凡是去看望他的人,只要看看老人整洁的衣被、愉悦的心境、生活质量,你就会深知老人的背后有多么好的子女,令人心生敬意。十五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细心周到的照顾年迈病残父亲,孝心满溢,全村的乡邻们一个个都伸出大拇指齐夸如此孝敬的好儿子!
2025年2月18日
【作者简介】
张北传,中共党员,退休干部,曾任职在东至县血防站工作,主管医师;热爱文学,曾是池州日报社特约通讯员,先后在池州日报,皖江晚报、安徽日报及县、市广播电台发表文章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