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张奚若纪念馆
文/杨发兴
在祖国大地的历史长河中,能溅起水花且让人记忆长存的,有这样一位人物,他以学识渊博、仗义执言、耿直坦诚而著称,他就是张奚若。
张奚若,字熙若,自号耘,1889年出生于陕西大荔县朝邑镇韦林乡仓溪村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为推翻封建帝制呼吁奔走。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他历任多个职务,包括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等。

乙已年早春正月,天气已经回暖。我和几位文友怀着对张奚若先生深深的敬意,在纪念馆创办人张宁有和张学应以及王君华老师的陪同下,缓慢的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和一些饱经风霜的文物。它们仿佛是穿越时空的信使,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经过张宁有老师的不断讲解,张奚若先生的形象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他记忆力超人,嫉恶如仇,敢于批判现实的不正之风。长期任教于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张宁有说,以前馆内条件简单,现在新增加了些设施。面积虽然不大,却通过详实的资料和生动的图片,全面展现了张奚若先生的留学经历和丰功伟绩。从他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提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并被采纳的事实,到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等职务期间,为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张奚若先生虽身为大学者,但一生著述并不多。然而,他有限的著作却被认为“段段扼要,句句中肯”,他敢于直言,顶天立地。无愧于一个关中汉子的“硬人”之称。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也令人折服。在纪念馆中,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铿锵有力的声音,感受到他那颗炽热刚正的爱国之心。
纪念馆还通过实物和场景的再现,展现了张奚若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他方正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他关心学生思想,通过课堂、讲演、文章等形式指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完善人格。他强调个人的解放与健全人格培养对国家的重要性,谆谆教诲清华学生要在恶劣环境中保持朝气、勇于奋斗。

走出纪念馆,心中充满了对张奚若先生的无限敬仰和感慨。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教育的一生;是关心国运、痛恨腐败、积极参政议政的一生。他的精神风貌和崇高品德,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今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张奚若纪念馆,是座承载着历史记忆与让后人敬仰的殿堂,它静静地矗立在同州大地一个平凡的村镇中,以其庄重而简朴的姿态,仿佛向每位来访者诉说他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但是有谁知道创建人张宁有受过多少苦难和经历过多少辛酸呢!

创馆人张宁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学历不高,五十多岁,墩实朴素。他先后从河南煤矿到陕西煤矿打工,又到北京及湖北武昌纪念馆寻找资料,其中2011年年底回家途中,所挣工钱一万多元又被小偷全部偷空。还有妻子认为他“不务正业”而离家出走,一去不回。但这些都没难住他,他坚信他的梦想一定会成功,他前行的路上一定会有光明。于是他又想各种办法和筹措资金,在困难途中一步也不停歇。最后,终于在家里不到一百平米的地方,开创了小小的纪念室,摆放着有关张奚若先生的大小不均且很珍贵的图片和资料。
后来,因张宁有艰苦创办张奚若纪念馆的事迹感动了新闻媒体,2010年中秋节,被中铁六局评为“局农民工杰出代表人物”,北京电视台“特别关注”栏目采访了他,他也曾三次进京,站在人民大会堂颁奖台上领奖,也曾获得许多的金奖、银奖证书以及奖杯,也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张宁有,一个很直率的关中汉子,他不屈不挠,力排众议,为实现奋斗目标,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的这种精神,是中国梦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梦的书写与参与者。正因有他和张学应、王君华两位老人的辛苦付出,我们才知道与祖国命运密切相关的这样一位风云人物的前身竟然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这片钟灵毓秀的热土上。而现在的年轻人又能有多少知道这些历史事实呢!
张奚若先生犀利尖锐的语言风格,直面敢言的正义之躯,“棱角先生”的高大形象,无不让我们学习和仰望,也将会在历史的长河里不停流淌,在祖国宽大的天幕中星光闪耀。


作者简介
杨发兴,笔名北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大荔县作协副主席。有文章刊发于《青海湖》、《人民作家》、《陕西日报》、《山东散文》、《百花》、《渭南日报》、《文学陕军》等刊物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