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和小D的“龙虎斗”
文/刘小军(行唐)
按照人应该划分为阶级及各阶级之间必然存在斗争的观点,阿Q和小D同属于一个阶级,并且同属于一个阶级的同一个阶层——贫雇农,无产者;因此,阿Q和小D之间的争斗不属于阶级之间的斗争——但也不应看做是一个阶级内部之间的争斗,尽管阿Q是“留心打听,才知道”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去”,因他们之间没有根本性利益的冲突。阿Q和小D之间的争斗,其实是一个族群内部的意气之争——俗语就是指“打架”“干仗”。并且这种族群内部的意气之争——打架,干仗,也不具有时代性,因我们在不同时代都看到过这种情景,——尽管《阿Q正传》这篇小说具有明确的时代性——鲁迅写这篇小说的主旨之一就是想表达“辛亥革命”给当时中国最广大社会农村社会不同阶级的人所带来的影响的。(不要说在清末民初,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二三十年时间里、甚至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农村这种“打架”的场景我们也经常看到。——事实上我们今天关注的“校园霸凌”,其性质也和这个一样。)阿Q和小D争斗一节,鲁迅主要想要表达的,是中国社会最广大的底层民众在一定生存条件下所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恶劣的人际关系;而这种恶劣的人际关系,和阶级、和时代、和时局关系都不大,甚至在我看来和蒙昧、愚昧关系也不大。从阿Q和小D争斗时两人内心的怯懦,及阿Q欺软怕硬,及小D的自轻自贱,及两人争斗结束后相互以同样的言语来威胁、骂娘,及“看客们”的起哄和煽动看,鲁迅对这种社会现状异常精准、异常真实的描述,强烈地表达了鲁迅对中国社会所自我标榜的“礼仪之邦”“道德教化”的诘问和讽刺。(一方面是“皇权”下“主流社会”所标榜的“礼仪之邦”“道德教化”,一方面是亿万民众恶劣的生存状况和恶劣的人际关系,以及愚昧和麻木,这种社会形态所形成的“礼教文化”恐怕是最“传统”的中国文化之一。鲁迅一生都憎恨这种文化。)而联系到鲁迅写这篇小说的时间,是在“五四运动”两年后“五四新文化运动”正处于深度影响期,再联系到《阿Q正传》这篇小说内在的精神、主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鲁迅是从批判中国旧文化的角度来叙写阿Q和小D的这场争斗的。
我们知道一些争斗的“名场面”——林冲枪挑陆虞侯,武松醉打蒋门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张无忌大战光明顶,乔峰威震聚贤庄。然而,和这些争斗的名场面比起来,鲁迅描写的阿Q和小D在钱府照壁前的这场“龙虎斗”,其作品局部的文学品质及文学价值一点也不逊于这些,甚至还要高于这些。这个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以上这些名著都还是类型化人物书写,都还没有进化到性格化人物书写(四大名著只有《红楼梦》是性格化人物书写文本)。而类型化人物书写虽在宏大叙事上有优势,但对人物的关照却是“远距离”的,是概念化、脸谱化的,因此其打斗场面的设计重在情节的精彩铺陈及人物英雄气概的描述,而不是像鲁迅这样,在性格化人物书写中——直面真相、直面人物——探寻、叙写一种最真实的民族精神。二是鲁迅对阿Q和小D这次争斗的描写,其用白描技法刻画人物之传神,“重复”修辞手段运用效果之好,语言风格之鲜明,实在令人敬服。“阿Q进三步,小D便退三步,都站着;小D进三步,阿Q便退三步,又都站着……同一瞬间……同时直起,同时退开,都挤出人丛去。”“‘记着吧,妈妈的……’”“‘妈妈的,记着吧……’”并且二人的争斗在钱家粉墙上映出的竟是一个“蓝色的虹形”——“蓝色”!(这是艺术巨匠之笔!)这真是鲁迅“鲁迅式”令人绝倒的笔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