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周折探沂源
文/杜玉德
我在这里所说的探沂源,不是探索沂源县的历史渊源,也不是探索沂源县的经济发展,更不是探求沂源人对时代作出的卓越贡献。要探索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即便不大写特写,几百页纸也难描绘其冰山一角。
今天所说的探沂源,是探索沂河之源,真正的沂河之源头!
木且有根,水必有源!河之源是唯一的,是必长必远的。沂河作为山东省第二条大河,其源于当下的沂源县,在历史上从无异议,但其源头却有艾山说、龙子峪说、三府山说及鲁山之说等等。这些说法由来已久,各有缘由,在《水经注》及沂水县志和沂源县志上都有相关记载。历史上,限于缺乏科学的测量技术和手段,难以判断。
截止公元二〇二一年十月,由沂河水利管理局利用高空摄像及卫星遥感等先进比对技术,最终确认沂源县大张庄镇松山西峪为沂河之源,从此,沂河之源由原来的众说不一而有了定论。
山东省有好几条大河。第一是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后,进入山东从东营垦利流入渤海的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山东人民的母亲河。第二便是沂河,沂河发源于山东省沂源县境内,流经山东省的沂水、沂南、临沂、兰陵、郯城各县市,进入江苏省,在江苏邳州市燕尾港进入黄海。沂河是山东的第二条大河,也是发源于山东省的第一条大河,尽管她有五百七十多公里之长,但她毕竞是黄河的妹妹,只能冠以姨河之称谓,久而久之,姨河便演变成了沂河。
作为沂河之子的我们,曾几次分别探寻沂河之源,每到一地都为源头喷涌不息的泉水而感叹而振奋。去年,看到一篇《沂河之源: 追溯源头》的文章,我们才知道沂河源头已得到官方认证,那就是沂源县大张庄镇松山西峪,其余皆为支流的源头。
我们快乐登山群一众兄弟欢呼雀跃,一定要去看看滔滔千里汹涌奔海的沂河,是从何处出发,一路吸纳千流百溪,积小成大,洪流滚滚,以磅礴之势投入大海怀抱的。由于各自工作生活规律不一,长期未能如愿,但始终没有放弃探寻沂河之源的念头,今天,我们好友五个自驾出行,一大早就踏上了这一寻源之旅。
对于《沂河之源:追溯源头》,我们看过已有两三个月了,只记得源头在大张庄的松山,具体位置已忘记了。我们从南麻驱车行走时,就在导航上把目的地设在了松山村,一路疾驶未停,也没再问路,因为,同行的刘大哥年轻时经常骑自行车翻越松山回新泰老家,判断沂河之源必在鸡鸣三县的松山之巅,沂河之源路边必有指示牌。其实没有,路边只有几处河长制及林场防护责任牌。所以,我们一路说笑放心疾驶,不觉间已把明末峪、水营、茧场和松山几个村甩在车后,沂源界的高大路标出现在眼前,再走下山便进入蒙阴地界了。
刘哥下车观赏山景,不禁兴趣盎然,但也敏感到我们走错路了,因为,山阳溪水南流入蒙阴,沂河源必在山阴。我们顾不上看那嶙峋怪石,掉头而返,当到了上松山的一个东去的路口时,看到远处有两个男人在村口(仅有几户人家)说话,我便弃车向前问路。
那哥们倒很热情,说前两年确实有人“开着无人机”到这里测量寻找过沂河源头,到底确定在哪儿了,他说不准。但告诉我说,顺着眼前的小溪向上走,二三里之后有泉水,泉水汇集成一潭,沂河源应该就在那里,但没注意到有“沂河源”的字样。
我们五个人急急忙忙沿溪流溯源,当走到一果园时,又见另一大哥攀在果树上剪枝,便又向前打探路怎么走。那大哥告诉我们,那刻有“沂河源”的地方在山那边的村子西边。我们又一次折回,寻找去山那边村子的路。
山道弯弯,峰回路转,山里人家,有集中在一起的大村落,也有散居于各条山沟里的几家农户。在寻山那边的村子时,我们又犯了个常识性的错误,根本没把那几户人家住的地方当成村子,就顺公路狂奔,不觉间穿过了松山本村也没有找到去山那边的路。一直到了水营大集,我们才又一次认识到离沂河源越来越远了。这时,时间已过了上午十点半,灰心丧气的情绪已占主流,苗老弟主张下次再来,另三位随声附和。我却不想放弃,戏问“不到黄河……咋着来?”这时,我看到集市边上停着一辆轿车,车上一中年男子在看手机,车头朝着松山方向,似乎在等赶集的什么人回家,我下意识地觉得,车上的人肯定知道沂河源在哪里。我说“你们等等,我下车再问问”。
真是巧子她娘开门——巧到家了!这位兄弟告诉我,沂河源就在他的地头上,还告诉了我详细的行走路线。当我们掉头奔去时,他又扒在车窗上说:车可以开进(那几户人家的村子)去!
按图索骥,这一次,我们不费吹灰之力,一路开到庄南边一户人家的大门口停住,下车徒步到达了“沂河源”!在这里,我们看到那山沟的尽头,斜斜山坡上的一蹓冰块,也看到了斜坡下的一潭冰层。啊! 沂河之源,您仅仅是一条涓涓细流,现在还被冰封,看不到您流动的样子,可您从这里起步,由涓涓细流,到汹涌澎湃,一路高歌,跃山涧,绕大山,无论是艰难险阻,还是宽阔坦途,您都是义无反顾,越走越勇,越走越壮大,以不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气派,不回头不停歇,奔向东方,汇入大海。
我伫立沂河源头,体会沂河精神,感悟自然,感悟人生,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一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汇小流成大河,奔向广阔的海洋!
2025年2月15日
作者简介: 杜玉德,68岁,历山街道西儒林村人,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先后从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工作。退休后喜欢骑行、爬山等活动。经常写作,以散文为主。沂源县红叶诗社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