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富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千百年来这是世世代代华夏子民的美好祈望,他们不但把这个美好心愿挂在心上和嘴上,还把它放在用24个双音节词组排列的时序表——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位。
春雨贵如油。足见人们在春天到来时对甘霖的企盼和珍视。虽然在黄河流域此时还春寒料峭,难觅雨水的踪迹,但人们虔诚的祈愿总是超前的,心诚则灵吗。
跪拜在天坛前黑压压的满朝文武之众,挥鞭赶牛于先农坛皇家“一亩三分地”的真龙天子,他们在中华大舞台上年复一年上演的连续剧其主题只有一个——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核心要件就是一个“雨”。靠在土地上种植五谷为食物来源而繁衍生息的龙的传人最最离不开的就是天降甘霖,滋润土地,沐浴禾苗,丰沛河流。然而老天爷毕竟是爷,他经常是板着一副铁面孔。有时竟对土地上跪拜的人们不屑一顾,麻木不仁,无情无义。要么自春至夏滴雨不降,一天天晴空万里;要么就甩动衣袖,用几片黑云引逗土地上虔诚跪拜的人们。当人们感恩戴德如捣蒜般叩谢老天开恩时,他又挥一挥衣袖把人们头顶上的黑云挥走了,让人们空欢喜一场。于是赤地千里,野田禾稻半枯焦。有时,这位对大地上人们的跪拜麻木不仁的老天爷又心血来潮,连续多日大雨如注,一个劲往土地上、往人们的头顶上倾倒雨水,淹没了人们辛勤耕耘的土地和赖以生存的庄稼。而他却毫无怜悯之心,直至江河暴涨,洪水泛滥,人或为鱼鳖。
因此,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雨水的有无和多与寡还常常是朝代更迭,城头变换大王旗的直接和间接要素。纵观中国历史上,一次次的农民起义往往都发生在大面积的干旱和洪灾之后。农民颗粒无收啼饥号寒,官府不但不赈济救灾还横征暴敛,农民们被逼得只好揭竿而起聚众造反了。如果风调雨顺,温饱没问题,谁肯铤而走险,冒杀头之罪起义造反呢?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雨水的有无和多与寡无形中还左右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和衰亡。
综上所述,将雨水排在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位,是真的很应该的。其实,人家立春只是这场年复一年大戏的旗牌官,是引领上场的。真正上场唱大戏的还是排在第二位的雨水,而且还是这场戏的主角。您以为然否?
作者简介:
谭富,笔名菜根谭。男,1951年7月生,中共党员。1979年参加教育工作,曾任中学主任、校长。曾于2000年~2002年赴甘肃陇南支教两年,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中篇小说《托起明天的太阳》。2018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与共和国同龄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