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州古城文三蕴
——重读《卧牛城碑志》
文/郝封印
家乡古城提质保护工作如火如荼,国庆期间省报央视连续报道,我们邢台火了起来。前天我到达活泉转了转,看到西门卧牛石雕下的《卧牛碑志》,思绪万千。我想古城之所以短时间内能火得这么炽热,除了我们的硬件设施“真金白银”外,主要还是这座古城的文化质地具有深厚的神蕴、底蕴和气蕴。
充满神话传说的牛城文化
《卧牛碑志》开头是这样写的:“古时某夫妇流落此间,见沃野百里而无人烟,遂定居,日夜辛劳而苦无耕畜,诚感天地降黄牛以助其耕,自是生产日殖人口是繁,遂建城郭。又传洪水逼城,牛卧城头,水涨城高。百姓得免遭灾难,遂以城牛名城”。
可见天上降下来的这头黄牛,平时帮助人们生产,洪水爆发后它卧在城头还能使水涨城高,保护人们生命安全,它理所当然就成了当地人们的“神”,这座古城也就有了神气。
为什么很早以前就有人来这里定居?因“沃野百里”,这说明邢台自古就是风水宝地,于是逐渐形成了城镇,有了牛头、牛角、牛尾、拴牛橛、牛眼井等牛的图腾,这才有了“卧牛城”。在古代,牛是丰收吉祥的象征,故而牛城自古就是福贵之乡,风水宝地。
历史上邢台南关物通九州商贾云集,据说是八仙中的张果老从太原城挑来的。
传说张果老是邢台广宗人,学道成仙后把自己种的韭菜挑到山西太原去卖。太原城有两个守门人,他们被早早赶来的张果老的叫门声惊醒,嫌弃老头惊了他们的好梦。就发牢骚说:“哪里来个糟老头儿,每天这么早就叫门儿,还让不让人睡觉!”张听门官出语不损,还是赔笑说:“我从顺德府来这卖菜,卖完了还要早点儿赶回去”。这俩人一听哈哈大笑说:“老家伙,你骗谁?谁相信你能从几百里外的顺德府来!要是这样,太原城的南关你也可以挑走了”。张果老一怒之下,趁他俩打盹时真的将太原府的南关和晋祠挑回了顺德府,自此太原城少了一条街。这个传说算不算牛城的又一个神蕴?
充满历史底蕴的邢州文化
“邢台之为古名城也,远溯殷周竹书纪年,有商祖乙九祀圮于耿,迁都于邢之说,周初封周公子于邢,立邢候国,秦置信都县,楚汉时置襄国,隋改龙冈县,宋改邢台县,而俗呼其城为卧牛城”。这也是《卧牛碑志》上的一段话。
上古时期黄帝曾在邢台干言冈一带耕作,教民开发利用井水,筑邑而居,史称“黄帝凿井,聚民为邑”。“邢” 字古通“井”,“穴地出水曰井”,“井,德之地也”。 后世为了纪念黄帝的凿井筑邑之德,乃合井、邑二字为“邢”,此为邢得名由来。足见古“邢”之底蕴雄厚。
3500年前殷商时期的祖乙迁邢,后成为商朝的第十三位君主。商亡,周公第四子姬苴为西周邢国第一代邢侯,后改姓为“邢”,名叫邢靖渊。他不仅将自己和全体臣民改为“邢”姓,成为普天下“邢氏”的祖宗和起源之地,而且还高筑“邢侯台”,祭祀神明,炫耀封建威仪,“邢台”地名由此诞生至今沿用。
邢台市有3500年建城史,历史的某些瞬间,也曾是商、许、赵、常山、后赵的“五朝古都”,也曾涌现出“燕赵多悲歌”的豫让、中医圣祖扁鹊、五代明君柴荣、唐朝名相魏征、宋璟,元代明相刘秉忠、科学家郭守敬等众多历史名人。明成化年间顺德郡守黎永明重修唐宋时期的古楼并命名为“清风楼”,进一步丰富了邢州古城的文化内涵。
邢台的历史是悠久的灿烂的,是值得邢台人永远骄傲的。
充满当代文蕴的泉城文化
“名胜古迹如百泉、孔桥、开元寺、清风楼、达活泉、豫让桥、八角鸳水井等分布其间”。这段文字也选自《卧牛碑志》。
邢台因平地出泉无数被誉为“百泉之城”。这里的“百泉”,有多层涵义,既是邢台众多泉水的总称,指百泉泉域,也是泉域中具体的泉水名称,即邢台东南百泉村周围的泉眼;孔桥村过去有个和尚寺,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依赖百泉鸳水滋润成为邢台八大美景之一。
鸳水是邢台古时的别称。古城西北部的达活泉,在与野狐泉汇流后便俗称鸳水,豫让桥是鸳水上的桥;八角鸳水井位于襄都区小东街,因选用精雕青石砌筑井口,呈八角状,老邢台人便将其美称为“八角琉璃井”。
邢台牛人郭守敬的爷爷郭荣,当年曾引鸳水西流为村民造福,故而被誉为“鸳水翁”。郭守敬因地制宜率众开挖达活泉,疏通鸳水河为民谋利造福,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水利学家天文学家。
2021年7月,百泉泉系重新复涌,让“环邢皆泉,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的历史记忆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新建的百泉鸳水公园也成了邢台塑造“泉城”品牌的又一处标志性项目。
这是运气、福气还是灵气?是党的政策带来的时气——时代进步的气息和气势!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有宽度、厚度和温度的,每一社会都有一些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充分发掘并利用好邢台古城历史文化,对传承民族文化、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古城复兴、建成泉城特色旅游休闲城市至关重要。
2025年2月10日
作者简介:郝封印 笔名牛城放翁,退伍老兵,退休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时代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