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阳光依然炽热。成村负责文艺活动的村委委员王春霞和王增强,约了双洁琴和刘利强老师找到了正在伏案编纂《成村志》的我。
“李老师,忙着呢?我来问问,咱成村有没有啥故事,适合改编成锣鼓队元宵节的文艺演出呀?”王主任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开门见山地问道。
我稍稍思索了一下,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张铨的身影,“张铨的故事啊!他不惧强寇,为了保境安民,最后牺牲了自己,这精神多值得后辈传颂啊!”
王主任眼睛一亮,“哦?快给我们详细说说。”
我便将张铨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明末清初那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交城山下的平川,本应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祥和之地。田野间麦浪翻滚,农舍错落有致,稍门街老树下,孩童嬉笑玩耍,老人们悠闲地谈天说地。然而,西山匪寇的频繁侵扰,如同一层阴霾,笼罩在这片土地上,打破了原有的宁静。成村,这个隐匿在平川一隅的村落,也未能幸免于难。
张铨,就出生在这多事之秋的成村。自小,他便对习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仿佛身体里天生就流淌着一股尚武的热血。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村子,张铨就已在自家小院里挥拳踢腿,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在跑马道驰骋,练习骑射。寒来暑往,从未间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武艺愈发精湛,尤其是箭术,更是练到了百步穿杨的境界。拉弓、搭箭、瞄准、放箭,一气呵成,箭无虚发,引得村里的小伙伴们羡慕不已,纷纷以他为榜样。
除了对武艺的执着追求,张铨心中还怀着对狐神的深深敬畏。在他看来,狐神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庇佑着成村的百姓。每当逢年过节,他总会带着最诚挚的心意,来到村外那座小小的狐神庙前,虔诚地献上祭品,磕头祈福。他相信,只要心中有信仰,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邪恶。
在那个改朝换代的特殊时期,清朝廷曾多次派人前来招揽张铨,许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然而,张铨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境安民。他不在乎清朝廷给予的名利,只愿用自己的一身武艺,守护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保护这里的乡亲父老。面对清朝官员的劝诱,他言辞坚决地拒绝道:“我张铨只为百姓而活,不为名利所动。这大好河山,如今百姓受苦,我只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让乡亲们能过上安稳日子,其他的,皆如过眼云烟。”
为了抵御匪寇的侵袭,张铨决定召集村中青壮年,组建一支乡丁队伍。他挨家挨户地劝说,向乡亲们讲述保卫家园的重要性。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平日里就对张铨的武艺和为人钦佩不已,如今听他这么一说,纷纷响应。很快,一支由数十人组成的乡丁队伍便成立了。
从那以后,张铨便将自己的一腔热血,都倾注在了这支队伍的训练上。每天,天还未亮,他就带着乡丁们来到村外的空地上,开始了一天的训练。他亲自示范拳法、刀法、枪法,一招一式,都讲解得细致入微。不仅如此,他还深知兵法的重要性,闲暇之余,便在村里的祠堂里,铺开地图,向乡丁们传授行军打仗的策略。他讲得绘声绘色,时而模拟战场上的厮杀,时而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乡丁们听得聚精会神,如痴如醉。在张铨的悉心教导下,乡丁们的武艺和战术素养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成了一支令匪寇闻风丧胆的力量。
一个秋日的午后,阳光慵懒地洒在成村的每一个角落。村西的堡楼上,负责瞭望的乡丁突然神色大变,他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西山的方向,嘴里大声喊道:“不好啦,西山寇又来啦!”紧接着,急促的警钟声响彻全村,打破了午后的宁静。
张铨正在家中擦拭着自己的长刀,听到警钟响起,他的眼神瞬间变得冷峻起来。他迅速拿起长刀,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向着村堡奔去。一路上,村民们纷纷惊慌失措地四处奔走,孩子们吓得哇哇大哭。张铨一边奔跑,一边大声喊道:“乡亲们别慌,都躲到屋子里去!乡丁们,跟我上!”
登上村堡,张铨放眼望去,只见一群骑着快马的匪寇正气势汹汹地朝着村子冲来。他们手持利刃,口中呼喊着,脸上露出狰狞的笑容,仿佛一群来自地狱的恶魔。张铨没有丝毫畏惧,他迅速搭弓射箭,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决绝。利箭离弦,带着呼呼的风声,瞬间连中两名寇盗。那两名寇盗惨叫一声,从马上跌落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
其他寇盗见状,心中一惊,没想到村里竟然有如此厉害的弓箭手。但他们贼心不死,稍作停顿后,又继续策马向前冲。张铨毫不畏惧,他一边指挥着乡丁们放箭,一边寻找着最佳的射击时机。在他的带领下,乡丁们的箭如雨点般射向匪寇,又有几名寇盗中箭受伤。
寇盗们见势不妙,知道今日难以得逞,纷纷纵马往瓦窑沟遁逃。看着贼寇们逃窜的背影,张铨心中的怒火燃烧得更旺了。他大喝一声:“追!别让这些恶贼跑了!”说罢,一马当先,向着寇盗逃窜的方向追去。众乡丁们也齐声呐喊,士气高昂地跑步追随其后。马蹄声与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在山谷间回荡,仿佛是一首激昂的战歌。
成村临近北山,地势险要,两侧皆是陡峭的山坡。这里树木茂密,怪石嶙峋,是一个天然的伏击之地。张铨追至沟口时,心中突然涌起一股不安。他勒住缰绳,警惕地看着四周,心中暗自思忖:这沟口地形复杂,贼寇很可能在这里设下埋伏。但一想到乡亲们遭受的苦难,想到那些被贼寇抢走的财物和被杀害的亲人,他的眼神中又充满了坚定。他咬了咬牙,心中暗道:“就算是龙潭虎穴,我今日也要将这些贼寇一网打尽!”于是,他毫不畏惧,依然策马前行。
然而,张铨的担忧很快变成了现实。就在他刚进入沟口不久,突然,只听一声闷响,他的马匹被一根隐藏在草丛中的绊马索绊倒。张铨整个人向前飞去,重重地摔在地上。还未等他起身,一阵石灰扑面而来,迷了他的双眼。他只觉得眼睛火辣辣地疼,什么也看不见了。
“哈哈,小子,你也有今天!”伴随着一阵得意的狂笑声,寇盗们一拥而上,将张铨团团围住。他们手持利刃,眼神中透露出贪婪和残忍。张铨心中暗叫不好,但他毫不畏惧,挣扎着想要站起来反抗。然而,他的眼睛被石灰迷住,行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很快,他就被一拥而上的寇盗们捆绑于道侧的树上。
“你们这群贼寇,今日作恶,必不得好死!”张铨虽身处险境,却大骂不止。他的声音充满了愤怒和不甘,在山谷间回荡。
匪寇们被他骂得恼羞成怒,其中一人抽出长刀,恶狠狠地说:“你这不知死活的东西,竟敢如此辱骂我们。今日,就让你尝尝厉害。”说罢,长刀一挥,在张铨身上割下一块肉来。
“啊!”张铨发出一声痛苦的惨叫,但他咬紧牙关,继续大骂:“我乃华夏子民,生为华夏人,死为华夏鬼。你们这群贼寇,不思反抗异族,却残害同胞,必遭天谴!”
匪寇们越发愤怒,手中长刀不停地在张铨身上挥舞。一刀刀下去,鲜血染红了张铨脚下的土地。张铨的声音逐渐微弱,但他依然骂不绝口。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和对国家、对百姓的忠诚。
最后,匪寇们砍下他的脑袋,扬长而去。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消除心头之恨,就可以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永远屈服于他们的淫威之下。然而,他们错了,他们永远也无法理解张铨心中那份坚定的信念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乡丁们追至沟口,看到眼前的惨状,皆目不忍睹。他们呆呆地站在那里,仿佛被定住了一般,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愤怒。许久,他们才缓过神来。众人强忍悲痛,将张铨的骨架与碎肉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带回村中。一路上,他们默默无语,只有沉重的脚步声和压抑的抽泣声。
回到村子里,整个成村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村民们纷纷来到张铨的家中,看着那具残缺不全的尸体,不禁悲从中来。女人们掩面哭泣,男人们握紧了拳头,眼中闪烁着仇恨的光芒。他们知道,张铨是为了保护他们而死,他是成村的英雄,是这片土地上的守护神。
丧事已毕,张铨之妻骑驴入京,公爹张洪春牵驴随行。任陕西宁夏守备的族人张锜正巧在京述职。当他得知张铨的噩耗后,悲痛欲绝。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将此事上奏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听闻后,心中感慨万千。他虽为异族君主,但对张铨的忠义之举亦颇为赞赏。在朝堂之上,康熙皇帝神色凝重地说道:“张铨,一介草民,却能如此忠诚于国,忠诚于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此等忠义之士,实乃我大清之楷模,天下之表率。”于是,康熙下令赏黄马褂一件,封张铨为忠烈,以表其对百姓的忠心与英勇无畏。
消息传回成村,村民们纷纷跪地谢恩。他们知道,张铨的忠义之举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人们心中不朽的传奇。人们为了纪念他,他生前所住的这条街就被叫为“铨儿街”。
王主任听后,连连点头,“这故事好啊,有热血,有正气。不过,我还得征求一下双洁琴和刘利强两位老师的意见,他俩可是非遗文化《狐公鼓》的传承人呢。”
我补充了一句:“张铨的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不正是受了狐突文化的影响吗?”
双老师一听,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眼神中透露出兴奋的光芒,“是啊,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改编成《狐公鼓》系列四:铨爷剿匪啊!”刘老师也在一旁连连称是。
于是,我们几个人便围绕这个改编开始推敲细节。双老师说:“那个时代,男子一般穿束腰的短打劲装,方便骑马和战斗,张铨他们应该就是这样的打扮,武器的话,张铨擅长弓箭,还会佩刀,乡丁们可能就是长枪、棍棒之类的。”我们一边讨论,一边查阅资料,不断完善着故事的细节。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对表演进行了多次修改。从表演人数的确定,到每个人动作的设计,再到锣鼓节奏与表演动作的配合,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
终于,元宵节来临了。县城的迎宾路上,人山人海。当《铨爷剿匪》的锣鼓声骤然响起,那激昂的鼓点仿佛带着人们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演员们用铿锵有力的锣鼓将张铨追寇的场景演绎得淋漓尽致。张铨的英勇无畏、西山寇的狡猾阴险,在锣鼓声和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中展现得栩栩如生。观众们仿佛被带到了瓦窑沟,亲眼目睹了那场惨烈的战斗,无不为张铨的精神所感动,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那震撼人心的故事,在锣鼓声中,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