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五挑灯笼
杨舟平
老关中人常说:“小初一,大十五。”大意是,大年初一是小热闹,正月十五才是大热闹。可见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年节中的分量。
正月十五为啥叫元宵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叫元月。相传,汉文帝时丞相周勃于正月十五日戡平诸吕之乱。后来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之后,每逢此夜,皇帝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时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道教影响,叫上元,唐末才正式称为元宵。宋朝以后又叫灯夕,到了清朝改叫灯节。从宋代时起吃“汤圆”成了元宵节的重要习俗。汤圆原名汤团,寓意合家团圆,因在元宵节时吃,又称元宵。至于元宵为啥叫汤圆?传说与袁世凯有关,袁世凯称帝后觉得“元宵”与“袁消”同音不吉利,遂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其真相不得而知。
元宵节习俗很多,除吃元宵外还有猜灯谜、赏花灯、踩高跷、舞狮子等讲究,但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儿时的“过元宵挑灯笼”。这里的“挑”,在关中方言的语音里属仄声,意为用细长的东西(如细竹棍)的一头把灯笼平举起,叫挑灯笼。
在关中农村,正月初五一过,年长的亲戚特别是舅舅要给晚辈尤其外甥送灯笼。灯笼各式各样,最常见的是红红的火罐灯笼、印着红窗花状的八棱灯笼、酷似莲花形状的莲花灯笼、挂在每家头门上的红宫灯,还有猴灯、兔灯等等。而我最钟情的是母亲亲手给我做的“猴娃灯笼”。
纯手工用金黄色的薄纸黏糊的猴灯,在如今关中年俗的灯笼市场上已经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塑料造型、工业流水线作业制品的各式猴灯。手工制作的猴灯可能因为制作费时、工艺复杂、成本高、利润薄,所以在如今的春节灯笼市场上已看不到了。
在我的孩童时代,过年挑灯笼的诱惑不亚于大年初一吃臊子面、吃饺子、穿新衣、放鞭炮、挣压岁钱等这些令我天天盼望的美事。记得每年正月“破五”(初五)刚过,村里的孩子们晚上最开心的事就是挑灯笼:十个八个孩子一伙,挑着灯笼,走东家串西家。立时,村里街道、小巷,到处是亮堂堂的灯笼、孩子们的嬉笑声,这种热闹气氛至少要闹腾一两个小时,持续到夜里十点左右、给灯笼换几根蜡烛,孩子们才肯罢休才肯回家。
八棱灯笼远看像一个白亮亮的方盒子,是舅舅送给外甥的好东西,点起来亮堂又耐摔还抗风,是大多小孩子的最爱。火罐灯笼点上蜡烛从远处看,就像一个火红的火晶柿子或燃烧的火团,耀眼夺目,预示着全年红红火火。兔娃灯笼是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手拉的灯笼,制作起来工艺比较麻烦:用一块薄木板作为底座,在底座下端装上四个可以行走的小轱辘,上端插上蜡烛,接着用细细的竹蔑编成兔子身躯状固定在底座上,最后用白纸糊住编好的竹蔑,再在底座前端拴一根绳子,小孩就可以手拉着“兔灯”游走了。兔娃灯笼虽然造型笨拙,却有着美好的寓意,是舅舅送给外甥、祝福外甥将来“蟾宫折桂”,能考上状元或者有大出息。
我最喜欢的当属“猴娃灯笼”,母亲一般从正月初三或初四一有空就开始做了,她先用竹篾编织成类似猴子骨架造型,再在适当位置放置好一块薄木板,中间打上细孔,用来固定带细棍的蜡烛。接着,用金黄色的薄纸黏糊造型,最出彩的是“猴娃”手中的“金箍棒”,母亲会把它做成一根可以灵活挥动的花棍。最后,选一根手指头般粗的端直的竹棍,把做好的“猴娃灯笼”缠绑在竹棍上,一个别致灵动的“猴娃灯笼”就算做成了,一般需要花费母亲一整天多功夫。“猴娃灯笼”只能竖挑,不能横挑,就像在关中西府民间竖挑的“排灯”一样。一到正月初六晚上,我就迫不及待地竖挑着母亲做的“猴娃灯笼”,喊叫着玩伴,在村街道上挑着、炫耀着、游玩着。自然会引来众多孩子甚至大人们的围观,当问到猴灯“在哪买的?”我会一脸骄傲地回答:“我妈做的!”因为我挑的“猴娃灯笼”是村里唯一的、和其他玩伴挑的不一样的灯笼,尤其“猴娃”手中的“金箍棒”随着我的走动,持续挥舞,煞是惹眼,玩伴们好奇羡慕极了,争着要挑我的“猴娃灯笼”过把瘾,我也慷慨地让他们“挑”一小会。我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这当然是母亲的功劳······而母亲已离开我十二年了。
元宵节于我,除挑灯笼外最喜欢的就是吃“小豆包子”了。相传正月十二是老鼠娶亲的日子,这一天主妇们要发面、煮红豆(关中人把红豆叫小豆)蒸小豆包子了。小豆包子做成老鼠模样,吃了,预示来年没有鼠患,平平安安。而大口吃小豆包子在那年月是件很奢侈很开心的事。
往事如烟随风。龙年的元宵节马上就要到了,回想起孩提时挑灯笼的场景,仍觉快乐无比。如今,和我当年一样年纪的孩子已拥有更多更丰富的过年方式,但他们永远体会不到物质匮乏年代孩子们最质朴最真诚最开心的欢乐,就像今天我们无法理解如今孩子的欢乐一样。社会就是这样,在不断变化中向前推进。
2025年2月10日修改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法官文联理事,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省柳青文学研究会、省国学会会员,民盟省政府文学院副院长,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市苏轼研究会监事长、凤翔区文联常务副主席、凤翔区作家协会主席,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首届中国丝路散文奖、第三届“六维”宝鸡市作家协会文学奖得主,《雍州文学》编委会主任、《一览文学》杂志主编、《都市文苑》副主编、《今日头条》等数家平台专栏作家,陕西省“百姓学习之星”。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一城烟雨》《一树花开》等。作品多篇入选省级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成为多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读文章。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海外文摘》《中国妇女》《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散文选刊》《美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作家网》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共计150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