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陕西,才发现美食那是门派众多、高手如云。凉皮、肉夹馍、羊肉泡馍……各个都是响当当的豪杰。可我看着满大街招牌上的“𰻞𰻞面”时,懵了,咋念?就这霸气的名儿,也稳居武林盟主之位了。这名字真不一般,你瞧这字,复杂得像一幅神秘的地图,笔画多得能让人眼花缭乱,字典里都找不着它的踪影。但神奇的是,刚一说起这名字,女儿的味蕾,瞬间被激活了。
她带着我们来到回民街一条巷子里,说这家的最好吃。虽然下午三点了,门前依然排着长龙。女儿兴高采烈地在寒风中排队,我为了了解这𰻞𰻞面,随便找了一家面馆,一边等待一边和做面的师傅闲谈。这师傅也健谈,他从𰻞𰻞面的诞生讲起。𰻞𰻞面的诞生也是一场充满传奇色彩的江湖奇遇。相传,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的美食江湖,召集各地大厨比试厨艺。有一位来自陕西的师傅,苦于没有趁手的“兵器”来制作面食。就在他抓耳挠腮之际,看到旁边的案板,灵机一动,扯出一块面团,在案板上“𰻞𰻞”地摔打起来。这独特的声响,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再加上那劲道十足的面条和香辣过瘾的调料,瞬间征服了秦始皇和在场的所有人。从此,𰻞𰻞面就横空出世,在美食江湖里闯出了一片天。
这师傅也不藏私,把制作要𰻞𰻞面的绝招也跟我这个外地人一一道来。要做出一碗正宗的𰻞𰻞面,那可讲究得很。首先是和面,这面粉和水的比例,得拿捏得恰到好处。多一分水,面团就像个软脚虾,没了劲道;少一分水,又硬得像块石头,根本没法摆弄。揉面的时候,那面团在师傅手里就像个调皮的小徒弟,师傅得使出浑身解数,用力揉搓,直到面团变得光滑细腻,像个听话的乖孩子。
接着是擀面,师傅手持擀面杖,就像大侠挥舞着神兵利器,在面团上纵横驰骋。不一会儿,原本厚实的面团就被擀成了一张薄如蝉翼的大面饼。然后,师傅再用刀把面饼切成宽厚的面条,这面条的宽度,就像江湖好汉的大刀,看着就霸气十足。
重头戏来了——扯面。师傅双手抓住面条的两端,轻轻一抖,那面条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在空中欢快地舞动起来。师傅一边扯,一边还在案板上“𰻞𰻞”地摔打,这声音,就像战场上的战鼓,让人热血沸腾。每一次摔打,都赋予了面条独特的灵魂,让它变得更加劲道有嚼劲。
面条下了锅,就像江湖侠客跳进了滚滚的江湖洪流。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面条就出锅了。这时,师傅会在面条上放上一勺油泼辣子,这油泼辣子可是𰻞𰻞面的灵魂调料,就像大侠手中的绝世秘籍,少了它,这面就没了味道。然后,再撒上一把葱花、蒜末、香菜,淋上生抽、香醋,最后,再浇上一勺滚烫的热油。“呲啦”一声,那香味瞬间弥漫开来,直钻你的鼻腔,让你口水直流三千尺。
他还提醒我,吃𰻞𰻞面,也有一番独特的讲究。你可不能像个文弱书生一样细嚼慢咽,得像个豪爽的江湖豪杰,大口大口地吃。我挑起一筷子面条,那面条又宽又长,就像一条舞动的巨龙,但有的招牌上写着“裤带面”,有点俗,却也形象。我记得外婆也做过类似的面。小时候我就饭量大,饿了的时候腿就发抖,外婆来不及揪片,就给我直接扯直了长长的下开水锅里,捞出来又宽又长,外婆笑着说,让你急,你急就吃裹足带。这面条,确实像民国前女人的裹足布。我把面条送进嘴里,用力一吸,“滋溜”一声,面条就顺着喉咙滑进了肚子里。那劲道的口感,那香辣的味道,瞬间在口腔里爆炸,让你忍不住发出一声满足的赞叹。
在陕西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𰻞𰻞面的招牌。随意走进一家面馆,你会看到食客们个个吃得热火朝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有的食客一边吃,一边还不忘竖起大拇指,对老板夸赞道:“这面,嘹咋咧!”那场面,就像一场热闹的武林盛会,大家都在为这美味的𰻞𰻞面欢呼喝彩。
𰻞𰻞面,不仅仅是一碗面,它更成为了陕西的一张美食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