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中国人心中最为重视的传统佳节之一,其中除夕夜吃年夜饭的习俗更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寄托。这一天,无论身在何处的人都会尽力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回家过年,则往往让人感到孤独与遗憾。正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即便身处异国他乡,中国人也会设法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因为它象征着家庭团圆、幸福快乐,除夕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蕴含着辞旧迎新、祈望来年的美好寓意。慧目年夜饭不仅菜品丰富多样,而且每一道菜都富含深刻的文化含义,有些菜品则每年都必须有。例如,鸡肉和鱼肉是年夜饭桌上不可或缺的菜肴,因为“鸡”谐音“吉”,代表吉祥如意;“鱼”谐音“余”,象征着年年有余。
在沿海地区及南方水乡,人们还会精心准备鲢鱼、鲶鱼、鱿鱼、鲫鱼等四道海鲜菜品,寓意连年有余。也有的做鲢鱼、鲶鱼、鲫鱼、青鱼为连年吉庆的象征。此外,丸子、汤圆也是年夜饭中的常客,因其圆形,被赋予“团团圆圆”的寓意,象征着家庭团圆和睦。各地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共同构成了这一顿充满祝福与温情的年夜饭。过年就是要一家人团团圆圆、快快乐乐的吃一顿年夜饭,年夜饭不仅是美食的盛宴,更是一年之中全家老少最隆重的聚会时刻。
全家人热热闹闹围坐在一起,长辈居上席,晚辈依次而坐,美酒欢歌,共享天伦之乐。此时此刻,饭桌上弥漫的是亲情的温暖,是对过去一年辛勤工作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年夜饭上的每一道菜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它们还蕴含着吉祥美好的寓意,传递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相较于“吃什么”来说,年夜饭的“好彩头”搭配必不可少。芹菜谐音“请财”,也寓意工作勤劳,白菜谐音“百财”,寓意着丰收和富足,生菜谐音“生财”,象征财运亨通,腐竹谐音“富足”,豆腐谐音“都富”,都寓意生活富足安康,葱与蒜则寄寓孩子们聪明伶俐会算。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年夜饭的餐桌悄然发生改变。对中国老百姓来说,透过一桌“年夜饭”的变迁,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物资的渐渐丰富,国人的生活状况得到巨大改善,日子越过越红火,年夜饭越来越丰富,人们也不再追求过年过节中的“大吃大喝”。进入21世纪,一部分家庭的年夜饭不再局限在家中,而是选择在饭店吃团圆饭,成为除夕夜的新时尚。如今,半成品年夜饭也深受不少家庭喜爱。随着社会发展变迁,年夜饭形式越来越多样。总之,年夜饭早已超越了单纯饮食的概念,年夜饭集中体现了三个重要的文化元素:团圆,家人团聚;喜庆,庆祝一年的收获;祝愿,展望新的一年做什么,包括父母对之女的叮嘱和期望。
年夜饭之意不在饭,而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它是一个家庭凝聚力和亲和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共享这顿特别的晚餐,人们不仅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更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家庭的温暖。年夜饭所承载的美好祝愿,如同流淌在每个人血脉中的温情,激励着无数游子克服重重困难回到家中,只为那一份珍贵的团圆时刻。这份来自心底深处的情感连接,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所在。 如果说生活中不能缺乏仪式感,那么对于书画家的我来说,拿起毛笔,铺展宣纸,调和温润的笔墨、纯净的色彩手绘蔬菜,无疑是迎接新年、祈福纳祥的庆祝仪式。在新春祥和的气氛中,将生命的热情融入笔墨,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倾注笔端,一管柔毫,融汇了春风;书画之间,洋溢着喜庆,让人品味的是“笔尖上的年味”。
从正月初一到初九,每天画一道菜,转发微信朋友圈,如《芹菜》《白菜》《生菜》等。画法以没骨为主,以青绿描绘菜叶,或将蔬菜与小西红柿结合在一起,绿如璧玉,红脂凝艳;或以小小昆虫做点缀,充满了生活情趣。笔下看似最为普通的蔬菜,呈现在眼前却是一片生机,不仅展现了蔬菜的自然之美,更展现出一种亲切的生活意味;不仅记录了画家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更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画笔下的蔬菜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赋予了蔬菜新的艺术生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如白菜在民间同时具有清清白白和富贵招财的双重象征意味,更多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寓意着丰收和富足。生菜寓意“生财有道”,希望新的一年能够财富增长。每幅作品上都以大量文字题款,从每种菜品的别名、产地种植、营养成分、药食同源等方面进行介绍。
寓意吉祥的菜品,与典雅的书法融合交织在一起,书画合璧,相得益彰。幅幅作品,将春节的喜庆、民俗与自然的韵味融合,幅幅充满了吉祥美意,幅幅传递着美好祝福,幅幅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情思和文脉传承。过年时,餐桌上的这几道菜不仅美味可口,还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期盼,希望能为新的一年带来好兆头。(图文/李大庆 编辑:刘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