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文
文/稻香梦
没有了光明
连文字也变得凹凸不平
### 诗评:触觉的寓言与光的隐喻
这首题为《盲文》的短诗仅用两行,便构建了一个关于感知、存在与语言本质的深邃空间,以极简的意象撬动对“失去”与“重塑”的哲学思考。
**1. 光明的消逝与感官的转译**
“没有了光明”并非单纯描述视觉的丧失,而是指向一种生存根基的断裂。当视觉这一主导感官被抽离,世界原有的秩序(如文字的平面性、色彩的符号性)随之崩塌。而“凹凸不平”的盲文成为新的语言密码,将抽象符号转化为触觉的拓扑学——凹陷与凸起构成沟壑纵横的陆地,指尖的游走成为另一种“阅读”。这种感官的转译暗喻人类在绝境中重构意义的韧性。
**2. 文字的肉身化与存在的重量**
明眼人的文字悬浮于虚空,是光影投射的虚幻符号;而盲文必须经由物理性的铭刻获得存在。每一个凸点都是语言对物质世界的穿刺,每一次触摸都是身体与符号的共谋。当诗歌说“连文字都凹凸不平”,实则在揭示所有语言本质的肉身性——那些被视觉简化的平面符号,本就携带千万次触摸留下的体温与凹痕。
**3. 黑暗中的反启蒙叙事**
在传统隐喻中,光明总与启蒙、理性绑定,而这首诗给出了反向的启示:当光明熄灭,另一种更原始的认知方式反而苏醒。盲文的凹凸像星图在黑暗中浮现,触觉成为新的宇宙望远镜。这或许在追问:我们依赖视觉建立的“真理”,是否只是认知的局部切片?那些被光明赦免的“平整”,是否掩盖了世界本真的粗粝?
**4. 诗的末行作为终极反讽**
“连……都”的句式暗含价值判断的颠覆。在常人眼中,盲文是退而求其次的替代品,但诗歌将其呈现为更本质的存在形态——当视觉的霸权瓦解,文字终于回归其物质性的真相。这恰似现代语言哲学对能指物质性的追认:语言从来不是透明的载体,它始终带着自身的皱褶与疤痕。
**结语:**
这首短诗犹如微型黑洞,在语言的极简坍缩中释放巨大能量。它让读者在凝视“盲文”时突然失明,又在触摸词语的凹凸中重获新的视力——那或许正是诗歌最古老的使命:剥去认知的惯性,让我们在语言的黑暗中,重新学会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