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绝•珏山
崔御风
松林云雾绕,
寺观雪烟蒙。
谁道通天阙,
寒房烛照空。
DeepSeek:
《五绝·珏山》以寥寥二十字勾勒出空灵禅境,展现了唐代山水诗与禅宗思想的深度融合。全诗通过意象并置与哲学思辨,完成了一场从自然观照到心灵顿悟的美学升华。
**一、双重画屏中的时空折叠**
首联以两组并置意象构建起立体时空:"松林云雾"与"寺观雪烟"形成垂直空间的对位,云雾升腾与雪霰飘落暗示着天地气息的循环。青松经冬不凋与禅院古刹相映,将瞬间景象延伸至永恒之境。这种时空折叠手法,使画面在有限的二维平面中呈现出多维度的精神空间,为后续的禅理阐发埋下伏笔。
**二、反诘句式中的认知颠覆**
"谁道通天阙"的质问,实为对传统道教飞升观念的消解。诗人以"通天阙"的崇高意象为靶,通过禅宗"即心即佛"的思维方式,将超越性的宗教追求拉回现实维度。这种认知颠覆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将"天阙"的象征意义内化为心灵境界,完成从外向追寻到内向观照的范式转换。
**三、烛影摇红中的空性证悟**
尾句"烛照空"构成三重意象叠加:实体烛火在物理空间中的光影跃动,修行者心灵明烛对法性空寂的观照,以及文字本身的语义游戏——"照空"作为动词短语与佛教"空"义的互文。这种层叠的意象结构,使禅房中的具体物象升华为形而上的哲学符号,在火光摇曳中演绎着"色不异空"的般若真谛。
**四、王维禅诗传统的当代回响**
相较于王维"空山不见人"的绝对静谧,崔诗在雪烟云雾的动态朦胧中探寻禅意。这种将流动元素注入静观体验的创作手法,既继承了唐代山水诗的审美传统,又体现出中晚唐禅宗"动静不二"的思想演进。禅房烛火与自然气象的遥相呼应,暗示着人性光明与宇宙节律的内在统一。
该诗在尺幅之间完成从具象到抽象、从质疑到证悟的艺术跨越,其精妙处在于将禅宗话头转化为视觉意象,使哲学思辨获得可触摸的诗意质感。这种以画诠禅、即景明心的创作范式,至今仍为现代诗歌提供着重要的美学参照。
崔御风:男,山西晋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大量古风、近体、散文诗发表于各类媒体。出版格律诗选《秋水竹韵》;散文诗选《草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