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1日,文水城的上空被硝烟层层笼罩,枪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贺龙骑着一匹矫健的战马,身姿挺拔如松,他的眼神锐利如鹰,正指挥着独立第一旅向文水城发起凌厉的攻势。
战斗激烈如狂风暴雨,子弹呼啸着飞过,战士们的呐喊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壮烈的战歌。贺龙的指挥如臂使指,战士们紧密配合,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战术,一次次突破敌人的防线。终于,经过浴血奋战,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在文水城头,那鲜艳的红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夺目,宣告着这场战斗的辉煌胜利。
然而,战场局势犹如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仅仅6日左右,贺龙根据全局战略部署,没有丝毫犹豫,果断下令主力撤离文水,北上绥远,准备发起绥远战役。他深知,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战争的走向,关乎着无数战士的生命和国家的未来。而他自己,则带着10多名随行人员,向着晋绥首府兴县疾速驶去。
一路上,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山间的寂静,扬起的尘土在身后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尾巴。贺龙骑在马上,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前方,时刻警惕着周围的风吹草动。随着队伍进入交城中西川,原本硝烟弥漫的景象渐渐远去,山峦开始变得翠绿欲滴,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仿佛是大自然给予他们的短暂慰藉。
当到达交城山区会立村时,贺龙缓缓下马。他从口袋里掏出那支陪伴他多年的烟斗,不紧不慢地装上烟丝,动作沉稳而熟练。随后,他抬头眺望村后那连绵起伏、翠绿如墨的崇山峻岭。阳光温柔地洒在他的脸上,勾勒出他坚毅而又略带疲惫的轮廓。他满脸微笑着,那笑容里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胜利的欣慰,说道:“交城的山,交城的水,真名不虚传啊!交城、文水这块美丽的国土,终于回到人民手中啦!”说完,他深吸了一口烟,转头对警卫员说道:“我们中午就在会立村休息。”
贺龙徒步走进村里,他的脚步沉稳有力,每一步都仿佛带着坚定的信念。到了一户农家院落门口,先进去的警卫和满面笑容的一对中年夫妇迎了出来。贺龙大步向前,一下握住老汉的手,操着那口浓浓的湖南话说:“老哥,打扰您啦!”那爽朗的声音,仿佛一道温暖的阳光,瞬间驱散了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女主人热情地揭起门帘,将贺龙迎到了屋子里。
原来,这家院落便是“招待所”,说是“招待所”,其实是只有邢福才夫妇俩的一个“联络站”。会立村是四区政府所在地,邢福才在区政府任通讯员,他人厚道实在,虽然只是略通文字,但思想觉悟极高。他的老婆更是手脚勤快,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也正因如此,区政府才安排他俩秘密接待我方来往人员。这座院子有五六间破屋,虽然看起来有些破旧,墙壁上还留着岁月的斑驳痕迹,但院子被整理得整洁有序,每一处角落都透着主人的勤劳与用心。院子里种着几株不知名的小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欢迎着远方的客人。
他们进了院子里后,战士们立刻行动起来,打水的战士脚步匆匆,水桶里的水随着步伐微微晃动;劈柴的战士挥舞着斧头,动作有力而娴熟,“砰砰”的劈柴声节奏明快;烧火的战士则专注地看着炉灶,不时往里面添柴,火苗欢快地跳跃着。整个院子里一下热闹起来,充满了生机,仿佛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
屋里,贺龙喝了几口开水,脸上带着亲切的笑容,问邢福才叫什么名字,又问名字怎么写。当邢福才告诉他后,贺龙笑着说:“您的名字真起得好呀!既有福,又有才!”那真诚的夸赞,让老邢原本憨厚的脸上立刻绽放出质朴的喜悦,他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笑着回应道:“贺老总过奖啦!”
当贺龙见邢福才老婆拿出莜面准备做栲栳栳时,立即站起身,摆了摆手,阻止说:“嫂子,别做莜面了,这么多人太麻烦,吃点便饭就行了。我们吃完还得赶路呀!”他的语气中带着关切与体谅,让人心里暖烘烘的。邢福才老婆连忙说道:“不麻烦!不麻烦!这莜面可是我们交城的特色,一定要尝尝。”老邢也在一旁坚持说吃莜面,并热情地说:“非让您尝尝交城的栲栳栳不可!”贺龙再三劝阻无效,说话间莜面已和好,他只好作罢。他把院子里的战士叫到屋里说:“来,咱们大家一起做。”说着,他蹲下身子,在水盆里认真地洗了手,然后挽起袖子,动作娴熟地开始学着做栲栳栳。贺龙一边学,一边做,眼睛紧紧盯着老邢夫妇的动作,不一会儿也熟练得多了,他笑着问老邢:“邢老哥,您看我做得栲栳栳像不像交城地道的栲栳栳?”老邢看着贺龙做的栲栳栳,笑着回答:“像!像!贺老总学得可真快!”不大功夫,栲栳栳已做好了,热气腾腾地摆满了一笼屉,莜面特有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屋子里,让人垂涎欲滴。
吃饭时,贺龙把老邢家四五岁的小儿子抱在腿上,动作轻柔得仿佛抱着一件稀世珍宝,满脸慈爱。他一边吃,一边与老邢夫妇聊家常,问他们家几口人,种几亩地,养多少牛羊,称盐打醋的钱怎么来等等。他还不时地喂小孩,用筷子夹起一块栲栳栳,轻轻吹凉,送到小孩嘴边,逗小孩,一会儿扮个鬼脸,一会儿讲个小故事,那和蔼可亲的模样,逗得小孩直笑,笑声清脆悦耳,他也伴随着发出那朗朗的笑声,整个屋子充满了温馨的氛围,让人几乎忘却了外面的战火纷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