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
作者——萧世义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晚为霄,所以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
秦朝末年,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本称“上元”,是农民祈求丰收的日子,也是道教的天官誕,人们在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灾,祈祷获得好收成。另据史籍记载,西汉时期,汉惠帝刘盈驾崩后,吕后一族控制了政权,吕后卒后,周勃、陈平等元老奋起剿平“诸吕之乱”,拥戴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文帝博采众臣建议,精心治国,使汉朝再次强盛起来,史称“文景之治”。因扫除诸吕恰值正月十五,所以在每年的这天晚上,文帝微服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汉明帝笃信佛法,听从蔡愔的建言,敕命正月十五夜,在宫内“燃灯表佛”,从此民众效仿,皆点灯供奉佛祖。东汉末年,元宵节作为节日才正式确定下来。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是吃元霄和闹花灯。元宵是用糯米粉包成的圆形食品,里面有白糖、芝麻、豆沙、桂花、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各种馅料,味道甜美,风味各异。元宵可以煮、炸、蒸,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
闹花灯是元宵节的一大习俗,从西汉开始,到了隋唐时期特别兴盛。隋唐以后,历代都有闹花灯的传统,红灯高挂,各种灯笼如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吸引无数观众。京剧《遇皇后》灯官报灯名一段念白十分精彩,“休要吵,休要闹,细听我灯官报一报:一团和气灯,和合二圣灯,三羊开泰灯,四季平安灯,五子夺魁灯,六国封相灯,七财子禄灯,八仙过海灯,九子十成灯,十里埋伏灯。这个灯,那个灯,灯官一时数不清。往后瞧又一层,吕布戏貂蝉,是大闹凤仪亭。往后瞧又一层,昭君打马和北番.....。《报灯名》通常在节日或庆典活动中演唱。歌词中提到的各种灯名象征着吉祥和美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展现了热烈祥和的节日氛围。
猜灯谜。猜灯谜,也叫打灯迷,是元宵节独有的民俗活动。每逢正月十五,人们都会挂起彩灯,燃放焰火,然后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彩灯上供人猜。谜语能启迪智慧,又增添了节日气氛。
舞狮子、舞龙灯。舞狮子、舞龙灯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会舞龙舞狮,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在我的家乡河北正定还流传着跑荷灯的习俗,夜幕降临,手持荷灯的青年男女在鼓乐声中,激情奔跑,上下舞动,有时跑八字,有时跑之行。更有鱼兵虾将、蛤蜊美女开合嬉戏,美轮美奂。我曾见过两次盛大灯会,一次是在北京太庙,与家人一起观灯,灯会的规模大、品类多、做到了传统制灯艺术与现代科技完美地结合。灯展作品是号称“中国灯都”的四川自贡某专业公司制作的,堪称世界一流水平。他们动用了声光电等各种表现手段,把传统的制灯艺术推向顶峰。一次是在南京夫子庙、秦淮河景区,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流光溢彩。夫子庙里鱼龙起舞,火树银花。秦淮河上画船如织,倒影成辉。两岸酒肆林立,画船里隐约传来丝竹管弦之声、悠扬委婉之韵。不由想起诗人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的感怀之作,前半段写景,后半段抒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不愧传世佳作。夫子庙附近有朱雀桥、乌衣巷,刘禹锡诗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更为我们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历代文人骚客关于元宵节的美文佳句不胜枚举,唯有稼轩一首《青玉案。元夕》成为千古绝唱。“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把闹花灯的场面描写的惟妙惟肖,尤其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后两句更是精妙绝伦,成为点睛之笔。
乙巳年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举国上下早已张灯结彩,跃跃欲试,一场盛大的举国欢庆活动,即将拉开大幕。“正月十五闹元宵”的关键词是一个“闹”字,举国欢腾,万民同乐,激情之高,参众之广,无与伦比。让我们拭目以待,张开双臂,迎接蛇年中华民族盛大的狂欢节吧!

作者简介
萧世义,男,1942年生,原籍河北正定。中共党员,副厅(局)级退休干部,副教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萧世义诗文集》《萧世义书画集》等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