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景(随笔)
文/李会芳
华灯初上,来来往往的人在三国小镇徘徊,灯火阑珊里,歌声和喧闹声像纠葛不清的藤与树,或缠绕,或迷离,光作了夜的眼晴。
许多灯笼爬上树梢随风摇曳,地上光影婆娑,湖中一只大白鹅曲项向天歌;一艘孤帆远影夜空尽,月儿弯弯照九州,它们随光而来,随光而去。小镇到处人影晃动,有赏景拍照的、有祈福走运的……临湖而站的人们,目光停留水面。突然,水花四溅,烟雾缭绕,歌舞升平,湖水顿时沸腾起来
几位仙女从月亮上下凡,在浮桥上翩翩起舞,市井里的车水马龙和烟火之气奏响醉人的乐曲。霓虹交织,仙女腾云驾雾,一位盲者勇敢地站在熙攘的十字街头,目中无人。黑色的镜片后边,一双无光的眼睛直视水城,竖起的招风耳聆听三国演义的故事,她心中满怀星星。不信,你听她微弱的、深情的咏叹,震颤夜幕下的诸葛粮道。
简爱是深情的执念,世上所有的人,还有万物生灵,来来去去,周而复始,在每一次又一次修行中虔诚祷告,洗涤心灵,超度凡尘。
春醒了,万物该重生了吧!我在三国城寻找春天,草顶破土皮、枯枝转绿,迎春苞芽鼓胀、还有那只彩蝶的羽翼也丰满了 。老梅虬枝上的腊梅花,像暗夜里燃起的火种,把冬眠的纹路烧成春日的裂纹。这些裂纹在宣纸上蔓延,便成了《月令》里最古早的节气注脚。
美轮美奂的水上演出结束了,我绕湖走上舞台,跨越时空隧道,擂起平安鼓,敲响健康锣朝家的方向走去……
走亲戚(随笔)
文/李会芳
人世间,唯有亲情暖心、永恒。由于血缘关系,或生命里的偶遇,人与人之间就像大树构成了根脉与主干、枝条与繁叶的关系。走亲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也是中国人联络情感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在我的家乡,吃完过年饺子,从农历大年初一到十五除了拜年就是走亲戚。正月里除了香气扑鼻的年味儿,就是浓烈醉人的亲情味儿。
初三,我和老伴买好礼物、包好红包,准备回娘家和老伴奶妈家。奶妈顾名思义就是老伴小时候吃过奶的人。我们两家现在都没有了父母,85岁的奶妈就成了我们重点关心的恩人。
车出了县城,行驶在乡村宽阔平坦的道路上,一辆辆小车、三轮车、摩托车川流不息;也有提着礼盒、领着孩子的年轻夫妻,亲亲热热的姊妹手拉手走亲戚、回娘家的,看到她们说着、笑着、走着,渐行渐远,我不由感叹:时代变迁和交往方式的变化,过年亲戚们聚在一起吃喝玩乐,仍是人生一大夙愿和幸事。
奶妈住金渠镇南堡女儿玉儿家,车行大约半个小时就到了。玉儿家在村东头最边上,独家独院,房前屋后被猕猴桃园围着。冬天的猕猴桃脱去了绿装、剪了枝,直愣愣地静默不语。这里视野开阔、空气清新,是老人养老的好地方。车停朱红大门口,奶妈就笑眯眯地迎出来,玉儿妹、外甥拥我们进屋。客厅宽敞明亮,沙发、茶几、背景墙装饰的优雅大气,对面65英寸的液晶彩电正在重播春晚,家里有壁挂炉,暖融融的充满温馨。农村人有这样好的住房环境,真让我羡慕不已。
玉儿妹热情好客,让座沏茶,问寒问暖,张罗饭菜。奶妈跟我们拉家常。冬天在女儿家没有受冷,住得舒服,女儿照顾细心,头疼脑热有人管;外孙孝顺,给老人洗头洗脚,用车送老人去超市、澡堂……说话间,老人孙子、孙女、孙女婿来看望老人,老人幸福的笑着、亲切的招呼着。
不一会,玉儿妹端上八个凉菜,斟满酒杯,大家共同祝愿老人身体健康,开心快乐!热腾腾的饺子上桌,吃一口“羊肉喷香拌韭菜,喜庆快乐抒情怀。玲珑馅里藏祥和,金蛇狂舞福气来。”吃着暖胃暖心的饺子,我的思绪随年味散开。
谁说女子不如男,玉儿前两年一直照顾有病的父亲,父亲去世后又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一位农村妇女将孝心化作点点滴滴的行动,用心守护老人,从不言累,从不言怨。在忙碌的日子里,记得为母亲倒水、捶背,那份细腻与体贴,不正是中国孝道文化的体现!不求回报的真挚的情感和爱充满家庭的每个角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孝的意义,成为身边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她眼中,孝心不只是简单的行动,更是一种深深的爱和亲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从表妹身上,我看到了农村妇女的勤劳善良和朴实温柔;从一桌美味佳肴中,我见证和享受了久违的重逢与团聚。酒足饭饱之后,我们与老人、孩子们坐下来仔细品茶、深情叙旧、拍照留念,回忆逝去的美好时光,畅想美好的明天,这是何等的畅快惬意、兴奋不已,回归了生活的真切现实感和仪式感。
走亲戚,不仅是铭记亲情、联络感情最重要的形式,而且靠双脚实实在在地走到亲戚家才感觉“亲”,才感觉真,“亲”了才休戚与共和长久。而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交通工具发达了,人们以车代步走亲戚,以“快递包邮”感情,虽然便捷方便,缩短了距离,但不够“亲”和质朴,我还是怀念以前以步带车的“走亲戚”!
我的双亲已经去世多年,虽然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和生命闭环的始与终,是亲情融合的节点和人生惊喜与悲痛的交替,不可逆转,可我每年还是要回娘家。路虽然没有以前那么近了,但思念之情与日俱增,必竟“根”是要寻的。看望了奶妈,回到娘家已经是下午1点半了。家里一拨客人刚走,我在供桌前为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上香,叩拜祭祖,祝亲人们在天堂安然无恙,生活愉快!
随后,一个人在院子里走走、在角角落落看看,寻找父母的身影,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推开门去母亲房间转转,摸摸柜子、桌子、椅子,擦去镜子上的尘埃,在母亲睡过的床上久坐,感受母亲的气息,眼睛不由模糊了,心里空落落的,悻悻离开不知所措。
幸好,这时侄儿侄媳从四川赶回来,家里顿时热闹起来,拂去了我心头的不悦。与弟弟一家和弟媳妹妹一家围坐一桌,心中埋着的“根”与“脉”又搭建起来。一声“姐姐”、一声“姑姑”,叫的我心里热热的。感情、亲情、真情的长线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这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强的一个文化溯源,我举杯庆团圆,嘱咐侄儿将这种美德一直追下去,传承下去……
走亲戚(随笔)
文/李会芳
人世间,唯有亲情暖心、永恒。由于血缘关系,或生命里的偶遇,人与人之间就像大树构成了根脉与主干、枝条与繁叶的关系。走亲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也是中国人联络情感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在我的家乡,吃完过年饺子,从农历大年初一到十五除了拜年就是走亲戚。正月里除了香气扑鼻的年味儿,就是浓烈醉人的亲情味儿。
初三,我和老伴买好礼物、包好红包,准备回娘家和老伴奶妈家。奶妈顾名思义就是老伴小时候吃过奶的人。我们两家现在都没有了父母,85岁的奶妈就成了我们重点关心的恩人。
车出了县城,行驶在乡村宽阔平坦的道路上,一辆辆小车、三轮车、摩托车川流不息;也有提着礼盒、领着孩子的年轻夫妻,亲亲热热的姊妹手拉手走亲戚、回娘家的,看到她们说着、笑着、走着,渐行渐远,我不由感叹:时代变迁和交往方式的变化,过年亲戚们聚在一起吃喝玩乐,仍是人生一大夙愿和幸事。
奶妈住金渠镇南堡女儿玉儿家,车行大约半个小时就到了。玉儿家在村东头最边上,独家独院,房前屋后被猕猴桃园围着。冬天的猕猴桃脱去了绿装、剪了枝,直愣愣地静默不语。这里视野开阔、空气清新,是老人养老的好地方。车停朱红大门口,奶妈就笑眯眯地迎出来,玉儿妹、外甥拥我们进屋。客厅宽敞明亮,沙发、茶几、背景墙装饰的优雅大气,对面65英寸的液晶彩电正在重播春晚,家里有壁挂炉,暖融融的充满温馨。农村人有这样好的住房环境,真让我羡慕不已。
玉儿妹热情好客,让座沏茶,问寒问暖,张罗饭菜。奶妈跟我们拉家常。冬天在女儿家没有受冷,住得舒服,女儿照顾细心,头疼脑热有人管;外孙孝顺,给老人洗头洗脚,用车送老人去超市、澡堂……说话间,老人孙子、孙女、孙女婿来看望老人,老人幸福的笑着、亲切的招呼着。
不一会,玉儿妹端上八个凉菜,斟满酒杯,大家共同祝愿老人身体健康,开心快乐!热腾腾的饺子上桌,吃一口“羊肉喷香拌韭菜,喜庆快乐抒情怀。玲珑馅里藏祥和,金蛇狂舞福气来。”吃着暖胃暖心的饺子,我的思绪随年味散开。
谁说女子不如男,玉儿前两年一直照顾有病的父亲,父亲去世后又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一位农村妇女将孝心化作点点滴滴的行动,用心守护老人,从不言累,从不言怨。在忙碌的日子里,记得为母亲倒水、捶背,那份细腻与体贴,不正是中国孝道文化的体现!不求回报的真挚的情感和爱充满家庭的每个角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孝的意义,成为身边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她眼中,孝心不只是简单的行动,更是一种深深的爱和亲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从表妹身上,我看到了农村妇女的勤劳善良和朴实温柔;从一桌美味佳肴中,我见证和享受了久违的重逢与团聚。酒足饭饱之后,我们与老人、孩子们坐下来仔细品茶、深情叙旧、拍照留念,回忆逝去的美好时光,畅想美好的明天,这是何等的畅快惬意、兴奋不已,回归了生活的真切现实感和仪式感。
走亲戚,不仅是铭记亲情、联络感情最重要的形式,而且靠双脚实实在在地走到亲戚家才感觉“亲”,才感觉真,“亲”了才休戚与共和长久。而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交通工具发达了,人们以车代步走亲戚,以“快递包邮”感情,虽然便捷方便,缩短了距离,但不够“亲”和质朴,我还是怀念以前以步带车的“走亲戚”!
我的双亲已经去世多年,虽然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和生命闭环的始与终,是亲情融合的节点和人生惊喜与悲痛的交替,不可逆转,可我每年还是要回娘家。路虽然没有以前那么近了,但思念之情与日俱增,必竟“根”是要寻的。看望了奶妈,回到娘家已经是下午1点半了。家里一拨客人刚走,我在供桌前为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上香,叩拜祭祖,祝亲人们在天堂安然无恙,生活愉快!
随后,一个人在院子里走走、在角角落落看看,寻找父母的身影,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推开门去母亲房间转转,摸摸柜子、桌子、椅子,擦去镜子上的尘埃,在母亲睡过的床上久坐,感受母亲的气息,眼睛不由模糊了,心里空落落的,悻悻离开不知所措。
幸好,这时侄儿侄媳从四川赶回来,家里顿时热闹起来,拂去了我心头的不悦。与弟弟一家和弟媳妹妹一家围坐一桌,心中埋着的“根”与“脉”又搭建起来。一声“姐姐”、一声“姑姑”,叫的我心里热热的。感情、亲情、真情的长线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这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强的一个文化溯源,我举杯庆团圆,嘱咐侄儿将这种美德一直追下去,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