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路,通向喜马拉雅深处》有感
文 / 周克勤
当我在宁静的午后,轻轻翻开詹仕华老师的文字,仿佛有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我眼前缓缓打开。我向来对藏地的故事有着深深的眷恋,对解放军的崇敬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詹仕华老师的文字,如同一位高超的画师,用细腻的笔触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我眼前,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文中每一句对话,都饱含深情;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每一个眼神,都透着坚毅。这是一段发生在西藏墨脱县的故事。
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有一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墨脱。这里,是西藏的秘境,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墨脱,宛如一颗被群山守护的明珠,隐藏在雅鲁藏布江的怀抱之中。这里山高林密,谷深路险,交通极为不便,每年大雪封山时,与外界隔绝长达九个月,被称为“雪域孤岛”。
然而,这片土地上,却有一群人,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书写着不朽的传奇。他们,就是解放军战士。从1962年开始,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们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坚守,参与墨脱的建设,用双手和汗水,一点点改变着这片土地的命运。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詹仕华老师踏上了通往墨脱的路。他刚刚翻过多雄拉山,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山路崎岖,每一步都如同在刀刃上行走,但詹仕华的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好奇与向往。就在詹仕华行进途中,他遇到了两个抬着电线圈的解放军战士准备饮泉水解渴。就在这时,一位门巴族姑娘走了过来。她背着一个装满地瓜果的挎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她热情地与战士们交谈,眼神中满是敬意。姑娘从民院毕业,学的是农机专业,她告诉战士们,她要回到墨脱,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
随后,一队抬着发电机部件的战士和门巴群众经过。詹仕华和周围的群众纷纷上前帮忙,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将沉重的发电机部件抬过来放下。汗水湿透了衣衫,但没有人喊累,没有人退缩。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墨脱的明天,为了家乡的繁荣。
休息时,门巴姑娘为战士们倒上了米酒。那是一种用青稞酿制的酒,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姑娘按当地风俗,将米酒倒入水壶,敬给每一位战士。战士们接过米酒,一饮而尽,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姑娘离开,将歌声唱给大山,唱给金珠玛米。歌声在山谷中回荡,歌词“巴登高哟,路长长,金珠玛帮咱建设家乡。汗水哟,洒满山中路,肩膀引来金凤鸟……”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房。这歌声,是对解放军战士的感激,是对家乡的热爱,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山路狭窄,解放军战士继续艰难地前行,每一步都显得格外吃力。他们穿着破旧的胶鞋,脚底渗着血,腿上吸满了蚂蟥,肩膀红肿,却依然咬牙坚持前行。他们没有抱怨,没有退缩,只是默默地扛着沉重的电机部件,一步一个脚印地坚韧向前走。
在这片土地上,解放军战士们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这片土地,他们不畏艰难,不惧牺牲,只为让墨脱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而门巴姑娘的行动,则是对解放军的最好回应。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战士们的敬意,也展现了当地人民对家乡建设的支持和决心。
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正式建成通车。这一天,注定被载入史册。全长117公里的墨脱公路,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这条公路,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更促进了墨脱县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如今,墨脱县的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森林茂密,景色优美,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这里,已经从“雪域孤岛”变成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
通过詹仕华老师的文字,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感受到了解放军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当地人民对家乡和边疆的热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即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求个人的幸福,更在于为他人创造幸福,为社会带来进步。而人生的路,正是由这些有意义的行动和选择铺就的。
在这片土地上,解放军战士们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这片土地,门巴姑娘用知识和热情建设着家乡。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墨脱的天空。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心中有爱,脚下有路,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路,通向喜马拉雅深处
文/詹仕华
这是墨脱的一次经历。
墨脱,是喜马拉雅南麓一个没通公路的县。这里苍山如黛,群峰巍立,河谷陡峭。
那次,正是墨脱的八月,骄阳似火,连道旁翠绿的芭蕉叶,也耷拉着在热风中喘息。盘旋的山道,不尽的汗水,嗡嗡的蚊虫,把我送到高高的巴登山前。一条细如绳索的路,直上云天,伸向重重叠叠的大山深处。
望着西斜的日头和云雾笼罩的青青山梁,我理理汗水湿透的衣衫,揉揉酸疼的双腿,追着盘旋的苍鹰,顺着蓊郁的芭蕉林直上,直上。路,没完没了……终于,山道回旋而下。不久,就象掉进了绿色的海底,四周绿荫荡漾,从林缝间投下的缕缕阳光,也绿绿的。头上、身旁,古树高竹遮天蔽日;耳边,溪流淙淙,群鸟鸣啼。我不由深深地吸了口湿润凉爽的空气,心舒展开来。
前面是条岔道,该往哪呢?我踌躇着。侧面坡上,传来动情的歌声:
巴登高哟,清流长,
这儿就是我家乡;
金珠玛米哟,请歇歇,
前面九岭云中藏……
寻声望去,浓荫掩映的山道上,闪出两位年轻战士。一个放下背上圆桌般的电线圈,牵牵紧贴身上湿淋淋的衣服,捧起泉水就要痛饮。
“哎……玛米,会生病的!”话音落,从战士头上呼噜噜撒下红艳艳的果子。他们拾起闻闻,象见到宝贝,惊喜地叫了声:“地瓜果!”随即相对一笑,望着高大的地瓜果树,乐滋滋地抹着脸上的汗水。我随他俩仰起头来,见高大挺拔的树干边,缕缕藤蔓缀满了一嘟噜一嘟噜艳红的果子,蜜蜂嗡嗡地飞。枝丫上,一位十六七岁,身穿蓝色短衫,下系条色统裙的门巴姑娘正抓住藤蔓采摘果子。见战士稀罕的神态和激动的样子,开心地笑着。
战士丢下毛巾,说:“我们摘吧。”
姑娘一甩辫子:“不用。”
“当心摔着。”
“不会。”
地瓜果伴着姑娘的话音,不时撒落在战士的头上、怀里,他俩乐得孩童似的。
一个高个战士看见我,扬动手中的毛巾:“这儿凉快,上来吧。”我走上去。树上的姑娘丢下一把果子,滚过的地瓜果溅缕缕清香。她按住装满地瓜果的挎包,腾地跳到地上。将辫子拢到身后,轻轻拍打着身上的树叶;红朴朴的脸庞上,一双水汪汪的眼睛盯着我们。
没想到在这里遇见门巴姑娘。我好奇地问她从哪儿来。
她用手指绞着辫梢,调皮地说:“你猜。”
“民院。”
她闪了闪眼睛。
“学什么?”
“农机。”
“墨脱又多个人才啰。”
她笑了,笑得很动人。
这时,后面上来一队抬发电机部件的战士和门巴群众。十几双沉沉的脚步,踩得山坡颤动。我们连忙上去帮忙。放下机件后,战士们用芭蕉叶扇赶身上的暑热。门巴姑娘解开挎包,掏出瓷碗,拉过身后装米酒的水壶倒上,笑盈盈地捧过去,象家里的小妹妹,带着几分娇憨,叫战士们喝,说:“象汽水哩。”这里的风俗,敬酒,是必须喝的。见大家喝了,她甜甜地笑着,把包里的地瓜果塞在战士们手中,提过背包,说声“再见”,走了。林丛中闪动姑娘亲切的身影。
我们挥手向坡上的姑娘致意,很快,人影融进绿色的世界里,歌声却在我们身边激荡:
巴登高哟,路长长,
金珠玛帮咱建设家乡;
汗水哟,洒满山中路,
肩膀引来金凤鸟……
歌声飘飘绕绕,在林中荡漾,在我们心头萦绕。
背锅和电线圈的战士抢着换下两位抬机件的同志。大家深情地望望前面的青山,起身出发,把一串铿锵的号子声,撒在绿海林莽间。
我尾随战士们攀谈:“这样的路,人背肩杠,辛苦啊。”战士瞅瞅四周的山,说:“习惯了,子弟兵么;这里交通不便,门巴还没照上电灯呢!我们和群众把机械化、电气化扛进山里。”
这就是我们的边防军啊。我心里充满敬意,一股暖流直往上涌。
晚霞映红路边的山草,抹艳了西边的山峰。巴登沉浸在沉沉的暮色里。和我啦呱的战士说:“天黑路险,当心。”他递给我一根杵路的藤竹,我们疾步追赶前面的队伍。
不一会儿,弥漫的雾气翻卷着,盖住了河谷,遮住了山道。我们觅寻着路,盼望月儿出现。蓦地,夜色裂开的山头闪出一轮新月,我加快步子向新月追去。浮游的雾缦里,传来激越的口哨声:“向前,向前,向前……”,战士用《解放军进行曲》这支象征力量和胜利的歌,激励自己和战友前进哩!象是呼应,夜色中响起“吭唷吭唷”澎湃的号子声。我象受到洪流的冲击,又象置身滚滚的铁流,忘记了疲劳和腿痛,心里激动地说:“边疆,你的身边是一支多么有青春朝气和力量的队伍啊!”
我迈开步子,在虫鸣花香中,在此起彼伏的号子声里,追随前面的队伍,奋力攀越,奔向边山深处……
周克勤,1992年生于四川德阳广汉兴隆镇,兼具文学梦想与广泛学术视野。自幼酷爱文学,文字间流露出深厚情感与敏锐洞察力,对写作热情不辍。曾任德阳国投公司、德阳产投集团项目管理关键职务,现任壹皓科技集团合伙人及四川分公司总经理,同时担任四川卫兰天府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及时代延保新能源科技(四川)有限公司法人及执行董事,以卓越的商业智慧推动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修行业的建设与发展。文学与商业的双重历练,曾在都市头条《西部作家村》等发表作品。其作品蕴含深厚人文底蕴与时代气息。
詹仕华,从军边关,曾在军地做文学组织工作。在《诗刊》《解放军文艺》《人民日报海外版》《西南军事文学》《四川文学》《香港散文诗》等发表作品。出版作品集《从边关到平原》《我的圣地雪域》等5部。曾获四川散文奖,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作品集一等奖,全国第六届微篇小说金奖等。作品收进多种选集。现为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都市头条《西部作家村》总编。
《西部作家村》散文·小说创作联盟
顾问:吉狄马加,王宗仁,车延高,阿来,龚学敏
艺术顾问:张咏霖,刘代明
主席总编:詹仕华
副主席副总编:涂国模
常务主席:王贵川
主编执行主席:程欣文
执行副主席: 孔令华,李义忠,余楷茂,周克勤,贺杰,陈锡挺,鲁小月,珺羽
秘书长:李义忠,余楷茂(常务)
本期编审:涂国模
本期执编:欣文
特邀编委:李发模(贵州),刘炳琪(湖南),张开翼(宁夏),张新平(湖北),赵南成(广东),陈俊(安徽),陈词(辽宁),罗盟(成都),贺罡(四川),吕雄文(西藏),贾文华(黑龙江),雪野(甘肃),韩志君(吉林) ,熊亮(江西)
编委:谭金强,胡锐,高万勇,孙金莲,商丘,宋健,唐鸣,冯伦,归途,唐成光,李传斌,钟斌,万刚
策划:平原
编审: 涂国模,鲁小月
业务总监:珺羽
法律顾问:张华彬律师
每周一、三、五出刊。
千里马的草原,大树生长的沃土。用虔敬之心,铸造文学攀登之路!
来稿者,请点关注《西部作家村》,了解作品采用情况。
该公众号是纸刊《作家村》和《西部散文诗人》的选稿平台。作品应是原创首发,和授权本平台独家原创发表(投稿即视为作者授权,版权归作者,使用权归本平台)。请勿一稿多投。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拒绝抄袭涉黄。文责自负,文章不愿修改者,请说明。
投稿请附作者个照或相关照片,作者200字简介。文章在《西部作家村》发表后,作者应积极主动转发,扩大影响;投稿两周未被采用者,可自行处理。
即日起,凡投稿本公众号的作者,作品在本平台刊发后,根据阅读量等情况,将有机会推荐到上述刊物,和党报副刊发表。
稿费:主要来源打赏。刊稿第七日后打赏不再统计;第八日按打赏的50%以微信红包发给作者(加主编微信),50%作为平台运营费用。
投稿邮箱:
诗歌:xibuzjc@sina.com;
散文: xibuzjc@sina.com;
小说: xbxiaoshuojia@sina.com。
投稿者,请加微信群“B《西部作家村》稿友群”,便于联系选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