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也称为“百日维新”。百日维新的主要人物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他们作为改良派的核心人物,在百日维新期间扮演了关键角色。网络:谭嗣同为什么没跑?谭嗣同是真君子,康有为是伪君子;谭嗣同比康有为梁启超人格高洁,谭嗣同是高山仰止的君子人品;康有为梁启超在谭嗣同面前太渺小了;谭嗣同是伟人,康有为是真不怎么样……(只举网络三例)就戊戌变法谭嗣同为什么没跑和网络一些个观点,谈几点初浅看法作参考
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翻开历史,远的不说,说近代以来,务虚不务实,大谈空谈所谓理想真理,以失败而告终。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戊戌变法也称“百日维新”,历时仅三个多月就以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而告彻底失败。除理论的局限性,还有过激冒进脱离当时的实际,再就是是缺乏实践检验等因素。由孙中山领导的1911年10月一1912月1月辛亥革命。表面成功实际失败。虽然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由于革命的宗旨太幼稚,以为剪了长辫子就革命了,就学到了西方的好东西。加之没有能发动群众等,后来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局面,直到蒋介石“二次北伐” “张学良东北易帜”,整个中国才名义上得到统一……(参考文章: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虚无实有23-04-19 14:34)
二、“戊戌变法”,也称为“百日维新”或维新变法,始于1898年6月11日,结束于同年9月21日。这场变法运动是由光绪帝支持,由维新派人士推动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旨在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改革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来挽救清朝的危机。然而,由于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最终在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中被镇压,光绪帝被囚禁,维新派人物逃往海外,变法最终失败。
三、谭嗣同、康有为和梁启超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和思想启蒙方面各有贡献。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激进派代表,主张通过彻底的政治改革来挽救中国。他的思想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强调自由、平等和民权。在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选择牺牲自己,以唤醒国人,这种以身殉道的精神使他成为后世敬仰的烈士。
康有为则是戊戌变法的理论家和领导者之一。他提出“托古改制”的思想,试图通过改革传统制度来实现现代化。康有为的思想体系较为系统,他的《大同书》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但他在思想上有更大的突破。他不仅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参与者,还在变法失败后继续通过文字和教育活动推动社会进步。梁启超的思想更加开放和务实,他提倡“新民说”,强调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国家意识的觉醒。
四、谭嗣同、康有为和梁启超都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维新派代表人物,他们在推动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尽管如此,个人认为,康、梁、谭,还称不上伟大的人物(参考伟大的人物……虚无实有24-12-18 09:55)。如果按网络有的人观点称,谭嗣同比康有为梁启超伟大……硬要冠上伟大、还比谁伟大,那就说说伟大吧!(要不是网络视频,压根没有想到专门谈论……对网络观点有针对性的写这篇文章,还得说声谢谢了啊!哈哈)
然而,要判断谭嗣同是否比康有为和梁启超更伟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对“伟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评价标准。
首先,苦要说谭嗣同的伟大,在于其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牺牲精神,为中国的改革事业树立了榜样。从思想启蒙的角度来看,谭嗣同的思想更为激进和前卫。他主张彻底推翻封建统治,实现平等和自由,不惜流血牺牲。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对于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比之下,康有为的伟大在于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推动了思想启蒙。康有为和梁启超虽然也主张变革,但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改良的方式来实现社会进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思想的激进性和彻底性。
其次,从行动和实践的角度来看,谭嗣同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也是值得称道的。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拒绝逃跑,甘愿为变法献身,以唤起民族的觉醒。这种勇于牺牲的精神不仅在当时激励了很多人,也为后来的革命者树立了榜样。而康有为在变法失败后则选择了逃往海外,继续宣传自己的维新思想,虽然他的努力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影响,但在实际行动上并没有像谭嗣同那样直接和决绝。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康有为和梁启超在维新运动中的贡献。他们通过著书立说、组织学会等方式,积极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谭嗣同、康有为和梁启超各有其伟大之处。谭嗣同的伟大,表现出更为激进和决绝的牺牲精神和坚定的改革信念;康有为的伟大,在于其系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启蒙;梁启超的伟大在于其持续的社会影响和思想贡献。他们的伟大不仅体现在个人的成就上,更在于他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深远影响。然而,网络有的观点:XX伟大,XX渺小,XX高洁 高山仰止 君子人品,XX伪君子(见文前)等言论毫无根据,信口雌黄
胡言乱语。因此,很难简单地说谁更伟大,他们的贡献各有侧重,共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五、商鞅变法 是秦国在战国时期的一次重大政治和经济改革,其主要结果如下:
经济改革:商鞅变法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废除了井田制,实行了土地私有制度,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政治改革:变法打破了贵族的世袭制度,推行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的政府机构更加高效和集中。
军事改革: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通过奖励军功的措施,极大地增强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社会影响:商鞅变法虽然短期内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动荡和旧贵族的反对,但最终为秦国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型。
历史评价: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它使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同时,商鞅变法也暴露了其轻视教化、严刑峻法的局限性,以及压制工商业、文化高压政策等问题。
然而,商鞅变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导致商鞅最终被杀,但其改革的成果并未因此消失,而是继续得以实行,最终助力秦国走向统一。
六、历代王朝皇帝和近代以来对国家最大贡献
一)对中国最大贡献的王朝皇帝
秦始皇(秦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他下令修建了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这一工程不仅具有军事意义,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汉武帝(汉朝)汉武帝刘彻: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是西汉王朝最为耀眼的帝王之一,被称为千古一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等。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疆域得到了大力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他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对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唐朝)唐太宗统治时期,唐朝达到了鼎盛,他推行“贞观之治”,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他重视农业发展,推行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成吉思汗(蒙古帝国)成吉思汗以其快速的帝国扩张和军事天才而闻名,他的军队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他的战术创新和组织能力使蒙古军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
这些皇帝不仅以其政治才能和军事成就影响了中国历史,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的发展和扩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伟大的人物各有各的不相同
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
没有绝对的谁最伟大更伟大
历史上伟大人物要用历史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
再伟大的人物也只能在某一个时代或时期
时代和人的生命一样是既有局限性
更有自然规律的更替
必有后来者
伟大的人物必须放在整个历史的长河之中
二)近代以来两位伟大人物的重大贡献
毛邓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位伟大人物,他们的贡献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于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百年屈辱,实现了民族独立;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他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尽管晚年“文革”犯有错误,但他为中国的解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他的重大贡献主要功劳在于建立新中国,要说毛泽东同志的改革,主要在倒蒋国内战争时期,坚决反对王明博古的苏联路线,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不是先打大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完全是学习照搬苏式一大二公计划经济模式……文革十年也是学苏联斯大林“大清洗”不展开)。邓.小.平则是近代以来的伟大的改革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领中国走向繁荣。他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废除最高领导职务终身制……他的“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断迈进世界强国行列。邓.小.平的改革,不是“小修小补”的改良,而是重建架构,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总体方向的前提下,从完全向苏联学习的一大二公计划经济体制(参考文章:苏联模式行不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康庄大道!虚无实有24-05-05 -13:24)到市场经济,允许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独资等,适合中国国情的多种混合经济体制。邓.小.平在伟大改革实践中,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主要来自极左和保守思想(“凡是”派),还有崇美、推倒重来、完全资产阶级自由化派(只在短暂的“89-6.4”风波),邓以磅礴气势、铁腕魄力、必须“四个坚持” 平息事态、拨正航向,沿着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习.近.平称邓.小.平是从“近代以来伟大斗争中产生的伟人”。邓.小.平一生最为辉煌的篇章,是带领党和人民赢得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这使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而载入史册。中国的改革开放就其历史地位和影响来说,不亚于一场革命。邓.小.平称之为“第二次革命”。这场通过对原来社会主义“母版”,从不断进行渐进性改革而实现了革命飞跃,带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诞生,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其斗争极为曲折复杂,历时更为长久。
在此不得不提及“商鞅变法”,尤其是商鞅的“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与邓.小.平的中国改革开放……怎样理解“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反映了商鞅变法时的决策理念。其核心在于,重大变革往往需要果断的决策,而非依赖多数人的共识。
1.“ 变革”的本质
商鞅变法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涉及土地、军事、法律等多个领域,旨在打破旧秩序,建立新制度。这种变革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者,引发反对。如果事事征求众人意见,变革可能因阻力过大而无法推进。因此,商鞅认为,重大变革需要集中权力,果断决策,而非依赖多数人的支持。
2. 决策的效率
“不谋于众”强调决策的效率。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广泛征求意见可能导致决策过程冗长,错失良机。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部分原因在于他能够迅速决策并执行,避免了无休止的争论和拖延。与邓“不争论”……何其相似。看准的事情就坚决做。
3. 领导者的责任
这句话也体现了领导者的责任与担当。变革往往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领导者需要有勇气和远见,敢于承担责任,做出符合长远利益的决策,而不是一味迎合大众的短期需求。
4. 历史背景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各国竞争激烈,秦国若不进行彻底改革,难以在竞争中生存。商鞅的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最终统一六国。这一历史背景说明,在特殊时期,集中权力、果断决策是必要的。
5. 现代启示
在现代社会,虽然民主决策更为普遍,但在某些关键时刻,如危机或重大变革时,仍需要领导者果断决策,不能因过度依赖共识而错失机会。
总而言之:“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强调了在重大变革中,领导者需要具备决断力和责任感,不能因追求共识而延误时机。这一思想在商鞅变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不争论"是邓.小.平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务实作风:邓.小.平认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过多的争论会消耗时间和资源,使改革停滞不前。因此,他提倡“不争论”,主张通过实际行动来推进改革,让实践的结果来证明对错。
担当精神:在面对需要迅速推进的改革时,邓.小.平认为,即使存在不同意见和疑问,也需要通过尝试来验证。他鼓励改革者大胆尝试,宽容在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失败。
政治清醒:邓.小.平的“不争论”还体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醒,即认识到在改革过程中,不同意见的存在是自然的,但需要有一个判断标准来决定哪些是符合实际和国家利益的。这个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避免内耗: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中国面临着内外部的诸多压力和挑战,过多的争论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加剧社会的内部矛盾,影响改革开放的进程。因此,“不争论”也是一种策略,旨在减少无谓的内耗,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总的来说,邓.小.平的“不争论”并不是无视问题和分歧,而是在面对深层次的理论和政策争论时,倡导通过实践和实际效果来解决问题,以此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纵观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改革失败者不胜枚举。新时期以来中国改革的成功是世界历史上极为鲜见的范例。近代以来,成功的、伟大的两个时代,两位伟人。邓.小.平之后至现在(或以后更长时间 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同处在一个时代。两位伟人分别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引领中国走向独立与富强,深刻影响了中国和世界。(参考文章“伟大的人物……”
三)中国近代以来两次伟大的飞跃
第一次伟大飞跃
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第二次伟大飞跃
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主要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始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
这两次伟大飞跃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历史性的成就。
虚无实有20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