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三年,在吕梁山脉的褶皱里,有一座名叫东社的小村庄,静谧而安详地躺在卧龙山下,静静流淌的文峪河和西冶河在此交汇。日光洒落在青石板路上,勾勒出一幅古朴的生活画卷。
村子里,错落分布着窑洞和土坯房屋,在小街井巷住着一位朴实憨厚的张金奎老汉。他膝下仅有一女,自幼视若珍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那是他生活里最温柔的光。
村子东头,住着刚刚考取武秀才功名的郝广银,年仅十八岁。他虽出身贫寒,却勤奋努力、志向远大,一举中第,成为村里的骄傲。张金奎老汉一眼就相中了这个潜力无限的小伙子,认定他是万中挑一的佳婿。于是委婉地说于郝家听,郝家正有此意,这门亲事一拍即合,很快,张金奎的独生爱女便风风光光地嫁入了郝家。
婚后的日子,宁静而甜蜜,像春日里潺潺的溪流,滋润着每一个平淡的日常。小两口恩恩爱爱,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张金奎老汉看着也满心欢喜,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然而,命运的轨迹总是难以捉摸。仅仅两年后,郝广银的妻子在分娩时遭遇难产,拼尽全力也没能留住生命,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个噩耗如晴天霹雳,瞬间击垮了张金奎老汉和郝广银。张金奎仿佛失去了生活的支柱,整日沉浸在悲痛之中,难以释怀。郝广银也在痛苦中挣扎,怀念着与妻子共度的短暂时光。
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带走了伤痛,却带不走思念。几年后,郝广银与崖底村的名门闺秀张致华喜结连理。张金奎老汉爱女心切,思念的种子在心底疯狂生长。他思来想去,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女婿郝广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希望把新媳妇张致华续作闺女,以慰藉自己那颗破碎的心。
张致华听闻此事,心中满是理解与同情。她看着张金奎老汉沧桑的面容和哀伤的眼神,心中一阵酸涩。她明白,失去女儿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承受的。于是,善良的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个请求,愿意成为老汉的续闺女,给予他温暖和陪伴。
从那以后,张金奎老汉仿佛重获新生。他将张致华视作亲生女儿,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疼爱。张致华也十分孝顺,用心对待这个新“父亲”,一家人相处得其乐融融。
东社镇有两座古老的戏台,它们是村里的文化地标,承载着无数的欢乐与回忆。每年,戏台都会上演四场大戏,东头两场,西头两场。每当西头戏台开演,张金奎老汉就像孩子一样兴奋,早早地起床,叫醒儿子壬辰:“壬辰,快起来,备上毛驴,去东头接你姐姐来看戏!”那急切的语气,仿佛在迎接一场盛大的仪式。
壬辰睡眼惺忪,有些不解:“爹,东头离咱家这么近,为啥还要骑毛驴去接?”
张金奎老汉笑着打趣:“茅则里骑驴儿,咱有它嘛。”看似玩笑的话语,实则饱含着他对女儿深深的思念与疼爱。在那个时代,交城山区的习俗是用毛驴接闺女,或许是因为女子裹足行走不便,但更重要的是,张致华懂得这份习俗背后的深情,她不愿辜负老汉的一片心意,每次都欣然应允,骑上毛驴,踏上回娘家的路。
壬辰牵着毛驴来到郝广银家,张致华总是早早地梳妆打扮好,身着干净整洁的衣裳,脸上洋溢着温柔的笑容。她轻轻抚摸着毛驴的鬃毛,在壬辰的搀扶下,优雅地骑上毛驴。一路上,微风拂面,两人有说有笑,仿佛一幅温馨的田园画。
到了张老汉家,张致华一下毛驴,就被张老汉热情地迎进家门。张老汉满脸笑意,眼睛眯成一条缝:“闺女,可算把你盼来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充满了温馨的氛围。
戏场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孩子们在人群中嬉笑玩耍,大人们则相互寒暄,分享着生活的点滴。张致华紧紧跟在张老汉和壬辰身后,找到一个绝佳的位置坐下。戏台上,演员们粉墨登场,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充满了韵味。张致华看得入了迷,时而为剧中人物的悲惨遭遇而落泪,时而又为他们的幸福结局而鼓掌。
张老汉看着专注看戏的张致华,心中满是欣慰。他仿佛看到了曾经的亲生女儿,一样的纯真,一样的热爱生活。这一刻,他觉得失去女儿的痛苦似乎也不再那么难以忍受。
戏散后,一家人慢悠悠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洒在他们身上,勾勒出一幅温馨的剪影。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分享着看戏的感受。张致华的每一句话,都像一股暖流,流淌在张老汉的心中,让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和幸福。
在那些平凡的日子里,张致华用她的善良和温柔,填补了张金奎老汉心中的空缺,让这个家重新充满了欢声笑语。他们的故事,在东社镇流传开来,成为了村民们口中一段温暖人心的佳话,被一代代人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