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余华的《第七天》是一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长篇小说,它犹如一颗独特的文学之星,在当代文学的星空中闪耀着别样的光芒。
首先,与所有脱离社会现实的所谓“先锋派”写作不同,《第七天》虽然构建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死后世界,例如小说开篇便以一种奇特的视角引伸开去,主人公杨飞在死后的七天里,游荡于一个完全如梦如幻、似是而非的虚无空间。这个虚无空间里遍布了各种各样荒诞不经的离奇景象。最荒诞的是,像梦游一样,凡是生前与他有过交集的,他在这里都开始与他们一一“重逢”,比如鼠妹(大名刘梅)、伍超等等,等等。他们在这个世界里的遭遇充满了魔幻的色彩。而鼠妹和伍超之间那充满波折的爱情故事,即使到了那个世界,依然延续着他们生前的纠葛。鼠妹为了爱情而死,伍超为了给鼠妹买墓地拼命赚钱,最终不惜卖掉了自己的一个肾。一句话,鼠妹为了物质的追求最终走向绝路,而伍超为了给鼠妹一个体面的葬礼,不惜损害自己的身体去换取钱财。这种情节在现实中或许显得有些离奇,但在小说构建的这个死后世界里,却那样一唱三叹,合情合理。在殡仪馆“侯烧区”等待包括墓地的分配等等“善后”事宜上,富人们可以享受贵宾区的一切豪华待遇,甚至连他们“骨灰盒的名字也是富丽堂皇”,而穷人却只能在简陋之处等着“排队叫号”,甚至干脆无处可去。然而,当“市长在一家五星级酒店的行政套房的床上,与一个……突然心肌梗塞”呜呼哀哉之后,殡仪馆又用残酷的事实告诫他们:“金钱在权力面前自惭形秽。”这如此种种悬殊而又鲜明的对比,不言而喻,就是对社会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一种强烈谴责。
余华用一种看似荒诞的叙事方式,讲述着包括杨飞在内的所有这些人物的“生前生后事”,从而引领着读者“走在无边无际的混沌和无声无息的空虚里”,仿佛置身于一个荒诞而又魔幻的梦境之中。
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并且解构这部长篇小说时,就会发现,这部小说的魔幻与荒诞,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完全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现实土壤。换句话说,《第七天》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深刻批判。余华通过这个死后世界的构建,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比如,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鼠妹和伍超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为了生活苦苦挣扎,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鼠妹为了一个iPhone手机而选择自杀,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情节,实则反映出消费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巨大压力,还有就是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在小说中体得淋漓尽致。有钱有势的人可以拥有豪华的墓地,而像鼠妹和伍超这样的穷人,只能在廉价的墓地甚至没有墓地。这种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巨大的差距。
同时,小说不仅充分观照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也充分展示和塑造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人性之光。比如杨飞的养父,就是这样一个令人读后难以忘怀的普通而又伟大的父亲形象,养父的形象还反映出人性中的善良与坚韧。在那个并不宽容的社会环境下,他依然坚持收养杨飞,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善良的心地。他面对生活的压力,始终没有放弃对杨飞的抚养,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他的善良不仅仅体现在对杨飞的收养上,还体在他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上。尽管他自己过得并不轻松,但他总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他既是一个充满父爱的普通父亲,又是一个孤独、善良且坚韧的灵魂。他的形象丰富了小说的内涵,通过他的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小说中关于家庭、爱与孤独的主题,也能感受到余华对人性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细致入微的刻画。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利益所驱使,变得冷漠无情。但在小说的死后世界里,杨飞和其他死者之间又有着一种特殊的温情。他们互相倾诉着生前的遭遇,互相安慰。这种温情与现实社会中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在感受到现实残酷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性中那一丝温暖的曙光。
余华的《第七天》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将现实与虚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面上的魔幻情节吸引着读者深入其中,而其背后的现实意义则让读者在阅读之后陷入沉思。这部小说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美好。它提醒着我们,在关注现实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去改善这个社会,如何去传承和弘扬人性中的温暖与善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