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读袁富民
文 | 裴育民
袁富民先生送给我他的四本著作《为霞满天》《曾经雷雨》《诗词楹联集》等,因事务繁忙,只读了一部分篇章,尚未读完。随后又读了他的《人生五部曲》,大致了解到他这个人,对他80多年的人生岁月经历有了一个粗浅的认知,也就心生想写点他的文字,表达阅读感受。从他的几部作品以及《人生五部曲》的简述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他的人生心路历程,一生的追求和做人做事的志向,以及生命的价值取向。在他人生风雨经历的轨迹中,亦可清楚地看出他的性格特征、为人处事的原则以及内心世界的丰盈与充实。他对人生充满期待,对事业执着,有理想有抱负,在什么岗位都乐于奉献,竭尽全力,付出自己的勤奋与才华!
天资聪明好学 铸就文学根基
袁富民先生1942年出生在陕西省乾县一个农民家庭,儿时岁月就显示出不同于一般孩子所具有的那种天赋灵性气质。两三岁时母亲将其放在炕上睡觉,忙自己的活儿去了,等回家发现他肚子饿了,竟把炕头的一本黄历啃烂了。母亲哭了,父亲却笑了,说:“这孩子将来说不定还是个咬文嚼字的货!”而事实还真给父亲说中了,他后来还真的与文案有缘。天资聪明表现在启蒙时代的教育,听父亲讲故事,跟母亲学民谣,那些农村老太太说的顺口溜,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成为对他最早的文化熏陶。直到七八十年流逝的岁月远去,他依然能烂熟于心地背出那些原始的民谣来,这种超强的记忆力,也许成为他后来深厚的文学积淀,是他漫长人生的文学序曲。
而稍长大后,他又迷上了听二伯父说书。二伯父是文化人,常在村子讲《三国演义》《岳飞传》,津津乐道《杨家将》的故事。二伯父眉飞色舞所讲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他,使他成了二伯父最忠实的小听众,每次说书,几乎每场必到。他为那些英雄豪杰和谋略家的爱国精神与机智多谋的才华所感染,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激励着他将来奉献国家与社会的人生追求与梦想。
也许是懵懂之初啃过黄历的机缘和父母朴素真切的传统文化滋养,以及听二伯说书的影响,袁富民上小学时的作文就在班上崭露头角。一篇《母鸡与小鸡》的作文竞赛演讲,获得了一等奖。
有了求知的欲望,那种自觉学习的精神就成为一种习惯。村上来了一位“文明叫化子”,母亲说那是“落难的识文家”,在各家门口墙上赋诗讨饭吃,而袁富民就逐家破解每首诗的含义,大多都答对了,只有一首诗十多年后才弄明白。而当年落魄文人在村子墙壁上留下的那些诗句,他至今依然记忆犹新。这种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求知精神,都在为他未来的文学积淀根植厚土,聚集能量。上了初中和乾县师范学校后,他更是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先贤的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奠定自己的文学基础。而且通过这些强化记忆,更使自己的文学根基扎实而牢固。他也从这些古典文学中学到不仅仅是文字的优美,更是古代文人志士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博大的精神情怀。
青春苦难遭遇 磨炼坚韧品质
1961年袁富民从乾县师范学校毕业,组织分配他在本县的高庙学校任教,不到2O岁的年纪,青春似火的年龄,怀揣着人生的梦想和期待,用知识奉献社会,争当一名优秀教师。就这样他勤勤恳恳,吃苦耐劳,甘愿做一名园丁,默默地实现自己的人生夙愿。
然而,1966年那场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全县教师集训会上,组织者动员教师互相揭露问题,第二天就有一名教师自杀了,被定性为对抗组织。袁富民觉得这是在转移斗争大方向,不符合中央要求,是挑起群众斗群众。此话一出,犯了大忌,立即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紧随其后的就是批斗。对此定性,他根本不承认自己是“反革命分子”,于是遭到殴打。他的家也被搜查,却没有找到反革命的具体罪证。
他在被打得实在受不了时,也曾想过结束生命,但看管他的人日夜监视,自杀也找不到机会,于是他就以绝食抗争。会议组织者怕再闹出人命来,就与他谈判,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要见到学习会主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对方答应了,在两名工作人员的监护下,他见到了王副县长,陈述了自己的理由,汇报了自己遭毒打的事实,并声称若不制止这种打人行为,他将向上级控告。见罢主管县长后,他不再遭受殴打,但却变着法子进行体罚,三伏天在烈日下曝晒,大雨天被推到院中淋雨。后又抽调公安机关办案,但始终找不出他“反革命”的具体事实。尽管公安人员也采取了各种措施逼其就范,但他不肯违心地认罪。办案公安人员也只能草草收场。
难熬的63天的集训会结束了,120多名教师被开除公职,20多名所谓有问题教师被继续留置交待问题,袁富民就在其中。大约26天后,其他人回家等待处理,袁富民与另外一名教师被认为是“顽固不化”分子,被移送乾陵农中监督劳动改造。
在乾陵农中,两人住在一孔没有门窗的破窑洞里,白天要拉土拉粪拉石头,晚上躺在窑洞冰冷的地铺上冻得浑身打颤。寒冬冷风刺骨,如此残酷的境遇,并没有摧毁他的意志,只是在母亲给他送棉衣时,他才跪在母亲膝下放声痛哭。心中积压已久的泪水夺眶而出。他感到委屈至极,而母亲能够理解儿子的冤屈和悲愤吗?按理母亲是保护儿子的,可母亲却无能为力,只能陪着儿子伤心落泪。在那个时候,又有多少人在蒙冤受屈,也有多少母亲保护不了自己的儿子。
直到春节前夕,他才被解除劳教,回到自己家里,回到母亲和妻儿身旁。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或者说他的生命中注定会有这么一次痛彻肺腑的劫难。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灾难,而袁富民的灾难不是自然形成或事故性的那种,而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劫难。在那个特殊年代,何止他一个人有过这样的人生遭遇,多少人为此失去了性命,而老袁又是幸运的,他却保住了性命,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不幸中的万幸!
重回教学岗位 展现个人才华
1967年他重新回到讲台,继续了教学生涯,但那个“现行反革命”的帽子如影随形,这使他心里仍有余悸。
在随后的十多年中,他被组织频繁调动,任职岗位几乎一年换一所学校,从教小学到教初中,从高庙七年制学校调到阳洪高中任教,这使他又惊又喜,在感到突然的同时,也认为是组织对他的信任。虽然心里还有那个政治阴影,还没有得到平反,组织已经对他充满信任,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对他高看一眼。面对这种人生的转折,他既有压力,也认为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他默默下定决心,只能把工作做好,决不能搞砸!
1978年高考在即,三夏大忙也开始了,学校放了7天农忙假,教师们都回家帮家里收麦子去了,他却为毕业班补了7天课。而家里的麦子也需要收割,但他首先想到的是高考学生所面临的人生命运大考。于是他等到别的老师收假了才请假回家。回到家,7O岁的老父亲已经把1.2亩地麦子收割打碾完了,还催他快回学校去。说:“学生高考事大,咱家的事都是小事!”面对这样厚道且深明大义的父亲,袁富民只能心生愧疚并深感敬意!父亲承揽了本应由儿子承担的家务责任,却让儿子成就了更多农村孩子的人生前途。
那年高考,他带的班级52人,大学和高中专录取了36人,而当年平均录取比例不到百分之十,他们班的录取率却达到百分之七十。因此,阳洪中学在乾县和周边县都出了名,永寿、长武、兴平乃至咸阳市的学生也慕名转学到阳洪高中补习。
1980年袁富民又被调到薛录中学,担任语文教研组长。他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补短板,采取多种手段提高理科学生的文学素质,夺取了1981年高考的优异成绩,实现了校领导“翻黑锅底”的愿望,连续几年高考获佳绩,创造了薛录中学的辉煌。县教研室在该校召开了语文教学经验交流会,对学校语文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这里,还必须提到困扰袁富民先生十多年的那件伤心事。那就是1981年12月21日,中共乾县县委为他曾在教师集训会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遭受错误的批判斗争彻底平反。接到平反昭雪的文书他热泪横流,那场历时15年的人生噩梦彻底消除了!而且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被选为优秀教师,出席县教育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县政府的嘉奖。
苦尽甘来,饱受压抑的灵魂,依然辛勤努力付出,无私奉献,终有回报。历史与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谁解其中之谜?
潜心钻研修志 传承历史功高
也许是因为在教育界干了20多年,袁富民的教学业绩出了名,或许是他深厚的文学基础和斐然的文采影响力,以及饱读史书的丰富学养,被社会认可。1982年底,县志办公室要调他去那里工作。几十年的教学经历使他有了依恋情结,心中不舍离开教学岗位。却也不得不服从组织调配,做为党员,他遵从组织安排,最终还是依依不舍地离开教育岗位,进入了自己从未经历的陌生领域。凭着他积极勤奋和执着的事业心,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的责任感,他又一次扑下身子投入到修志工作中去,开始了辛勤的耕耘和人生历练。
他千方百计学习熟悉县域历史,翻阅全县经济、社会、科教、文卫等各个方面的资料,了解县域历史变革,让自己胸中有数,心里明白,懂得过往,知道家底。这样编写县志才能有思路,有方向,有章法,工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从外行尽快转为内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尤其是在他担任了县志办主任之后,自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以更大的努力和责任意识,把修志工作做好,做扎实,创出一流的工作业绩,使修志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
他主动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向县领导汇报工作,争取县委和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按照修志的基本要求和程序,安排各部门、各单位和乡镇,组织人力,收集整理本单位本行业的编写内容,这就涉及几十个乃至百多个单位,就得有人督促、指导、检查、审阅,保证编写资料的翔实与准确。他做为县志办第一负责人,所有的工作,从发凡起例,规划篇章结构,到规范行文,反复打磨修订,直到编纂成志,都得承担主要的责任。
岁月不负有心人,在他执着不懈地努力下,乾县的修志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乾县志》也如期出版,其他类别的或专业志,也成为各个行业、单位的历史遗存,同样起到了存史资治的作用。县志办的整个工作都取得了好成绩,袁富民同志也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地方志编纂工作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奖励。同时他还与人合著出版了《乾陵百谜》,主编了《乾陵楹联荟萃》。另外他个人也出版了散文集《独守宁静》和诗集《纯情的思恋》,并被中央级和省级多家文史协会接纳为会员或邀请为特邀研究员。
退休仍奉献社会 革命精神不褪色
退休后,袁富民没有如平常人一样开始颐养天年的生活,而他把退休作为生命的新起点。在他的意念中,这是人生又一段夕阳闪光岁月的新起程。他被聘请为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宣讲团成员,经常赴乾县各中小学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或者受邀到西安大中专学校向学生做诸如《让青春闪光》《读书与理想》以及文学专题讲座。甚至去外县对幼儿园的老师进行职业素质培训。他还受聘担任家长学校校长,对家长讲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方法,提出做合格家长的要求。由于他痴心公益事业,热情为学校教育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并被评为陕西省最美“五老”,多次受到表彰奖励。
写完这篇阅读感受,我在想,袁富民先生做为曾经的一名教师,在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受到迫害,十多年的政治阴影让他心有余悸。但他没有消沉,而是选择奋进。他相信自己的灵魂是纯洁的,没有做任何违背天理道德和良心的事情,更没有做“反革命”的事情。所以他以坦然的心境,以赤诚的态度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并取得骄人的成绩。从事方志工作,又把这个清水衙门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退休后,依然不遗余力的奉献社会。这种人生态度,这种奋斗精神,这种做事的毅力,让人为之感动。于是读了他的作品,我就有了不少感受,草草这些,不代表他全部的人生光彩,他的人生奋斗精神值得学习!
2025年元月25日
作者简介:裴育民,网名雨石,陕西兴平人,曾先后担任县市党政领导干部数十年。退休后,痴情于阅读和写作,《世界文学》签约作家,著有散文随笔集《生命留痕》《岁月散记》《青山依旧》,视写作为晚年的一种生活方式,乐在其中。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启事
墨韵新年•中华黄河杯文学盛宴大赛征稿启事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