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州清风文化研学会之十二
《清风楼记》与陈音
文/古城放翁(郝封印)
清风楼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府前南街北端,原顺德府衙。
据《顺德府志》记载,清风楼建自唐、宋,据元碑记载,元代时清风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北方名楼。后因战乱等故被毁坏。明朝宪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顺德知府黎光亨不惜巨资进行修复。邢台清风楼是中国北方现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古楼之一,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民族色彩,楼内的王维四季图石刻更是不多见的文化瑰宝,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019年10月,邢台清风楼被国务院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陈音的《清风楼记》,通过对清风楼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清廉政治和高尚品德的向往和追求。文章中提到的“清风”不仅是自然界的风,更是比喻为政治清明和社会风尚的良好状态。作者通过描述清风楼周围的美景和四季变化,隐喻了一个官员应该具备的清廉品质和高尚情操。同时,文章还引用了古代贤人的事迹,强调了清廉对于一个官员的重要性,并希望清风楼能够成为人们缅怀先贤、激励后人的地方
陈音(1436—1494),字师召,号愧斋,莆阳涵江人。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进士,历官翰林编修、南京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掌院 ,官至南京太常寺卿。以文章气节名世 。
陈音高风亮节、文比班(固)马(司马迁)、冰魂雪魄、尤崇“清风”。
先说陈音的气节
气节是一种反映人性格的品质,强调一个人在面对诱惑、困难或压力时,能够保持自己的原则、尊严和道德准则。
陈音在翰林任上时,见太监专权,便奏本献言:一养君德;二进人才;三开言路;四辟异端。这些献言充分表明陈音这人一心为公,一身正气
空口无凭,事例为证。看看下面这几件事,你心里就清楚了。
事例一:太监黄锡母死,朝廷大臣都往吊祭。翰林院亦有人倡议吊祭,音愤慨地说:“堂堂翰林拜倒内竖之门,难道不怕天下人取笑吗?”于是制止了这个“倡议”。
太监黄锡何许人也?明成化年间宦官当道,妇孺皆知。前段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连升三级》,写的就是明朝大宦官魏忠贤横行霸道独揽皇权的事,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史书记载,明朝司礼太监黄锡仗着皇帝的宠信为所欲为。朝廷有次审案,案犯是他的亲戚,他要求参与审查。刑部尚书知道内情后,审讯时都得按照他的暗示进行。
黄锡在南京任职时,竟然侵占芦场,坐收其利。百姓土地被漂,不应缴税,可他为了讨好朝廷,仍派出公差,用大棍刑法逼迫百姓照常缴税,以至于百姓呼天喊地、流离失所。当地官员知道后,没人敢出面弹劾。
陈音是翰林院的官员,他觉得,要让黄锡有所收敛必须借助皇帝的力量,于是给皇帝上了一封奏章,劝皇帝将一些儒臣召入深宫,他是想借这个机会单独面见皇帝,将黄锡所作所为一一奏明。黄锡自然知道,私下竭力阻止,陈音只有徒唤奈何。
当时很多得罪黄锡的官员不是被解职就是被关入大狱,陈音再也忍不住了,一道奏章送上去,希望皇帝能赦免并重用这些人。皇帝为此特意询问黄锡,黄锡反而诬告陈音,说这些人都是陈的朋友或亲戚,他这样做有朋党嫌疑。皇帝最担心的就是大臣结党,听了黄锡的话,不但没有按照陈音的要求做,还将陈音叫去狠狠地批评了一通。黄锡知道后暗暗直乐。
谁知,不久后发生的事更让黄锡气得目瞪口呆。
黄锡的母亲死了,皇帝下诏官员都得去祭奠。有的官员听了急忙赶去,个别官员更觉得这是巴结黄锡的好时候,不但自己去,还组织别人去,比如翰林院的徐琼。他平日就和黄锡走得很近,又想借此向黄锡示好,便要组织整个翰林院的人都去。待他约到陈音时,陈瞪眼怒道:“我们都是皇帝的侍讲,现跑去巴结一个宦官,成什么话!”一句话说得徐琼满脸通红,灰溜溜地走了。
事后,黄锡听到徐琼的报告,对陈音咬牙切齿。
这陈侍讲“明知虎伤人,偏向虎山行”,胆子也真够大的!
事例二:西厂初建,太监汪直当权,势甚嚣张。一次,汪的爪牙韦瑛连夜带兵闯入兵部主事杨仕伟家里,绑仕伟,辱其妻子,气势汹汹,众惊惧莫测。方时,音为仕伟邻居,便爬上墙头大声呵斥:“你们是什么人?怎敢擅自侮辱朝廷大臣?”那爪牙说:“你是什么人?难道不怕西厂吗?”音说:“我是翰林侍讲陈音!你们践踏国法,我要弹劾你们,怕什么!”爪牙才敛声而去。
西厂于成化年间成立,由明宪宗的心腹宦官汪直为西厂首领,汪直急功好利,为了在明宪宗面前,表现出他的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办理了很多起大型案件,为了很快结案,去明宪宗面前邀功。汪直不惜屈打成招,并且一起案件无缘无故的牵扯出很多人,当时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后来朝中大臣共同上书罗列汪直的种种错行。明宪宗便以此解散了西厂。可见西厂首领汪直的爪牙韦瑛是有来头的。
敢于与虎狼争斗,一定是吃了豹子胆的人!
事例三:大学士刘吉夺情请起复(夺情起复又称夺情,意即夺其哀情令),音写书劝止,刘吉心中不悦。其后,当路有缺员,吏部拟以音补缺,刘吉说:“陈音腐儒不可用。”因此,音任少卿十年都没有升迁,弘治五年,刘吉被罢后,陈音才升为本寺卿。
大学士刘吉(1427-1493 ),于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至弘治五年八月(1487-1492)任内阁首辅。
鲁迅的《华盖集·杂感》中有一句话:“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一个修编侍讲,竟敢与首辅较劲,可见陈音实属“抽刃向更强者”类!
无独有偶。邢郡守黎永明“素有报国济民之志,从不流连风月”,“固扃私门,苞苴无路,扶弱抑强”,以“昔杨震、胡质、包拯诸贤以廉为吏,脱然不污”为榜样,可见陈黎二人秉性相同,气节相通,心心相印,只为保宫(君)。
再说陈音的文章
据《明史·陈音传》及清版《福建通志》等文献记载,时人评其“以文行政声,劲节厚德名世”“寿不满六旬,名可传百世”,其著有《愧斋文萃》十卷。
陈音平生作文多达千余篇,《清风楼记》则是其在北京任翰林编修时所撰得意之作。所以,直到他晚年在南京任太常卿时,对此文仍不能忘怀。
关于陈音的文风,翰林侍讲黄澜在为《愧斋文萃》作序时这样评论:“文字协从,声势稳顺而义理灿然,态度横生,往往出新意于题目之外,寄豪放于典则之中,读之令人衅衅不能忘。”
为什么会这样?“盖其心明白而俊伟,故其言简易而易知;其量含弘而光大,故其体雍容而不迫;其节磊落而峥嵘,故奇丽秀绝之气终不可泯。然则,先生之文与先生之德可谓协矣,乃充乎内而发乎外者也,岂偶然之故哉?其足以传于后无疑也!”
这些特征在《清风楼记》中都有体现,笔者因此不再对该文进行评论。
翰林院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机构,负责编纂书籍、起草诏令、教授学问等事务。翰林侍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讲解经史典籍,提供学术咨询。
黄澜作为翰林侍讲,他的具体职责包括:为皇帝讲解儒家经典和其他重要的历史文献,帮助皇帝理解治国理念和历史经验;根据皇帝的要求,撰写各种文章,如诏书、奏章、颂词等;有时翰林侍讲还会参与政务讨论,提供学术和文化方面的建议;有时翰林侍讲也会承担教育太子的任务,传授知识和治国之道。黄澜在这个职位上,不仅需要有深厚的学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政治敏感性。
连黄澜这位翰林侍讲这样重量级的人物肯为陈音的《愧斋文萃》作序并极显褒奖之词,可见陈音文可比班(班固)马(司马迁),德毗邻杨(杨震)胡(胡质),文传百世,实至名归。
众所周知,历史上所谓的名楼、名物,除了本身具备一定优势外,很大一部分成分是靠名人吹出来的。滕王阁之所以出名,是因王勃所作《滕王阁序》;黄鹤楼之所以出名,是因崔颢、李白等人所作《黄鹤楼》诗;岳阳楼之所以出名,是因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由此可知,巍峨郡楼请陈音作记,就像吕布戏貂蝉,关羽驭赤兔,强强联合,美在一块儿了!
陈音的清风情结
《清风楼记》中陈音称黎公之风是“君子之德风”;“如盛暑而御凉风”;“涤污政溷淆之清风,凉猛政酷烈之清风”;“愿使郡内官民沐之”之春风。可见黎郡守之清风,深得陈编修崇仰。
陈音平生作文多达千余篇,《清风楼记》则是其在北京任翰林编修时所撰得意之作。所以,直到他晚年在南京任太常卿时,对此文仍不能忘怀。为此,他特在自筑居所之空地结茅为亭,命名“清风亭”,作《清风亭记》以励清节;后因将其所居西屋及该亭让与同僚沈君,遂在自筑东屋时又另建台榭,仍以“清风”为名。这充分表明陈音对“清风”这一名称有着特别的情感和寓意,体现了他对清廉品德的追求。
中华历史上称作“清风楼”的建筑不止顺德一处,邢州郡楼使用“清风”二字也不一定是黎郡守首创,但他那个时代需要“清风”,他本人喜欢“清风”,推崇“清风”,这一点与作者陈音喜好“清风”一脉相通。
陈音作《清风楼记》后,“直到他晚年在南京任太常卿时,对此文仍不忘怀”,并“结茅为亭,命名‘清风亭’”,且“作《清风亭记》以励清节”,这足见二人志趣相投,心境相似,三观一致。这也是“清风”二字能够惊世,清风郡楼能够传世,《清风楼记》得以芳名百世的根本原因。毋庸置疑,邢台的清风楼和陈音写的《清风楼记》,都是中国历史上形成和留下的廉政文化遗产。
笔者认为,为了落实市政府“文化兴市”战略目标,让文物活起来,文旅界首先要深入研究“清风文化”的内涵、起源和传承;其次可以把《清风楼记》编入乡土教材,让“清风文化”落地生根进校园;还可以在清风楼上建立廉政文化陈列馆,使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这正是:
郡守早已驾鹤游
身后只留清风楼
甲辰古城清风劲
仰仗《楼记》又重修
师召才华傍文正
清风岳阳本一流
邢州才子志气大
誓让“清风”上层楼
2024年12月20日【作者简介】郝封印,笔名古城放翁,中共党员,退伍老兵,退休教师。河北师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市作家协会会员,省语文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在《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河北教育》《河北中小学教育与管理》《河北老年》《中国素质教育研究》《中国农村杂志》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散文40余篇10余万字。近著有自传体长篇小说《时代的记忆》和中小学写作讲义《微聊作文》。